魏滅蜀之戰的故事有哪些

  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那麼你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魏滅蜀之戰的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魏滅蜀之戰的故事

  魏滅蜀之戰,是一場強者消滅弱者的戰爭,這是弱肉強食的戰爭世界裡的必然發展,也是必然結果。魏滅蜀之戰原因,就是因為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力量變化而導致崩潰。蜀國地位動搖,吳國實力削弱,而魏國則實力大大增強。

  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誰都想稱霸一方,特別是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之後。公園263年,強者,魏國實際領袖司馬昭便率先派出鍾會、鄧艾、諸葛緒等人率兵攻打了弱者,蜀國。魏滅蜀之戰,也是各個國家不同內部不同發展引起的。蜀漢,在諸葛亮死後,將領姜維不斷髮動戰爭,宦官被重用,內外分歧嚴重,故而導致日益衰落。吳國,在孫權死後,階級矛盾更加嚴重,內部鬥爭不斷,也因此日益衰落起來。

  而魏國,在明帝駕崩後,經過一系列的變故,最終大權落在司馬氏父子手中。他們大力發展,招攬人才繼續曹操的辦法。這使得魏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軍事力量也很強大。此外,在對外的戰局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公元262年,司馬昭分析當下局勢,採取相應措施,做好準備,發動戰爭。

  戰爭結果可想而知,在這樣一個大環境裡,弱肉強食,是生存法則,為國者,治理好國家才是根本。魏滅蜀之戰,不只是蜀國的墮落,也不只是吳國的萎縮,也不只是魏國的強大,而是魏國掌權者,認真分析局勢,時機已到,以前的作為派上用場,最終魏國贏了,留得千古芳名,成為後人相互傳頌的一段佳話。

  魏滅蜀之戰的主將

  在魏國攻滅蜀國的戰爭中,也就是三國結束的最後一場傾國大戰中的主將是鄧艾、字士載;鍾會、字士季。

  在臥龍諸葛亮死去之後,蜀國姜維任命為主將。但是劉備之子劉禪紈絝,輕信黃皓。所以姜維並不得志,在踏水養兵屯田,使內政分裂!魏國此時財政雄厚是所託與司馬氏,兵力也在大將鄧艾的掌管下強盛起來。263年夏末,魏國主將鍾會、鄧艾還有中路先鋒諸葛緒,率領十八萬魏國兵馬南下攻蜀。兵分三路於:鄧艾的三萬魏軍進兵西路,由沓中攻打姜維;諸葛緒則領兵三萬,在陰平橋頭切斷姜維後路;十萬主力兵從東路進軍,再分三路從三路羊腸小道斜谷、駱谷、子午谷直取漢中。

  然不識兵法的劉禪卻要指揮蜀軍,使魏軍主將鍾會得以長驅直入,直取陽平關。陽平關可是樂城與漢城的門閥,魏軍當然勢如破竹!魏軍主將鄧艾正與姜維對戰。姜維知道陽平關失守,擔心劍閣不能堅守。便令蜀軍且戰且退,希望支援劍閣。只可惜諸葛緒已經趕來,姜維已無退路。姜維畢竟是臥龍的弟子,假稱要進攻諸葛緒,並派人繞後。諸葛緒忙退軍三十里,讓姜維一路南撤,退守劍閣!劍閣易守難攻,鍾會久攻不下。姜維正想等魏軍補給不足時要包夾鍾會,讓他步入曹爽後塵。魏軍被前後夾擊,切糧草不足,軍心動搖局勢不利!然鄧艾獻奇策:“從天險小道繞之攻綿陽東,劍閣蜀軍必排援兵,可趁劍閣空虛取之,速進斷姜維後路!”此計被採納,並且讓鄧艾執行!鄧艾帶兵攀巖崎嶇山道,正因如此蜀國便沒有派人看守!魏軍天降奇兵,馬邈大驚失色,降與鄧艾!此訊息傳入姜維軍中,姜維仍然堅守劍閣,並沒有中計。然蜀國諸葛瞻較之鄧艾略輸一籌,魏軍直攻成都。但是成都兵力欠缺。劉禪聽信譙周意見,投降了魏國,並且令姜維也降之。姜維前後夾擊,終敗與魏!至此,蜀漢滅亡!

  魏滅蜀之戰,是大國佔領小國的戰爭,是弱肉強食時代的必然結果。於公元263年,魏國在司馬昭的率領下率先向逐漸衰弱的蜀國發起戰爭,與此同時,魏國當權者司馬昭也巧妙的利用地形攻下蜀國。

  魏滅蜀之戰的結果

  鄧艾在滅蜀漢後,對司馬昭說應該封劉禪為扶風王,結果使司馬昭猜忌鄧艾,鍾會、胡烈等人趁機誣告鄧艾欲叛。結果鄧艾父子被捕,押往洛陽。鄧艾被捕後,鍾會獨大於蜀中,結果與希望恢復漢室的姜維聯合發動叛亂。

  鍾會打算派姜維率蜀兵出斜谷,佔領長安,再派騎兵經陸路、步兵經水路,攻打孟津、洛陽,奪取天下。但出乎鍾會意料之外,司馬昭派萬餘兵佔據斜谷,自領十萬兵屯於長安。結果鍾會決定佔據巴蜀,割據西南,有人建議鍾會屠殺牙門騎督以上官職的人,但鍾會猶豫不決,結果胡烈起兵反抗。鍾會、胡烈還有不少牙門將於成都城內激戰,姜維率先被殺,不久魏兵殺死鍾會,死傷數百人。在鍾會被殺後不久,鄧艾的將士把鄧艾迎接回來,但衛瓘派田續攻擊鄧艾,雙方在綿竹附近遇上,鄧艾被殺,至此鍾會的叛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