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重大歷史事件

  秦朝創立了從朝廷到縣、鄉的文書檔案官員制度,建立了保障文書載體安全、內容真實完整的法律體系,又打造了保障文書暢通今天小編給大家精心挑選了,希望文章對大家有所啟發。

  一: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王》選自《戰國策·燕策三》,記述了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這一悲壯的歷史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表現了荊軻重義輕生、反抗暴秦、勇於犧牲的精神。文章通過一系列情節和人物對話、行動、表情、神態等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荊軻的形象。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戰國末年,秦國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以六國國君為首的舊貴族,即奴隸主階級,雖然已經臨於末日,但他們還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軍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殺活動,來做最後的掙扎,而荊軻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臨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好友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著拍節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但最終行刺失敗,被秦王侍衛所殺。

  二: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又稱“焚詩書,坑術士***一說述士,即儒生***”,西漢之後稱“焚書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燬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焚書坑儒”一詞出處《史記·卷121·儒林列傳》的說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經常被“坑儒”觀點引做證據的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秦始皇長子扶蘇的話***“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漢末孔安國***孔子10世孫***《〈尚書〉序》亦言:“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西漢劉向《〈戰國策〉序》:“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1] 同時秦始皇焚書並未焚燒醫學、農牧等技術實用書籍。

  三:秦滅六國之戰

  秦滅六國之戰又稱為秦滅六國、秦朝統一之戰、秦朝統一六國、秦朝統一中國、統一六國,指中國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的秦國進行消滅山東六國、完成中國統一的戰爭。前238年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從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