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數學名人小故事

  數學是知識的工具,亦是其它知識工具的泉源。所有研究順序和度量的科學均和數學有關。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阿基米德揭開王冠的祕密

  古希臘著名科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2年***的浴室裡,阿基米德在洗澡。

  浴盆裡放了大半盆熱氣騰騰的水,阿基米德一屁股坐了下去,忽然覺得渾身輕飄飄的,身子浮動著,那熱水嘩嘩地直從盆裡溢位來。“水放得大多了。”他下意識地站了起來。盆裡的水落了下去,他孩子氣地又重重地坐下去,水又往上升起,沒過盆沿溢了出來。

  忽然,他眼睛一亮,跳出浴盆,光著身子衝到門外,跑上大街,高喊道:“我知道啦!我知道啦!”

  咦!這老頭瘋了嗎?瞧,他渾身上下一絲不掛。

  其實,阿基米德沒有瘋,他解開了一個重要的祕密,一時有點忘乎所以。

  幾天前,地中海的西西里島上的敘拉古王國的國王,叫金匠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漂亮極了。可大臣們卻竊竊私語:“誰知道是不是純金的?”國王聽了這種議論後,就叫人把王冠稱了一下,可是王冠和交給金匠的金子一樣重,沒法辨別裡面有沒有含別的什麼金屬。國王就把聰明的阿基米德召來,讓他弄個水落石出。

  現在,阿基米德在洗浴時得到了一種啟發,他覺得,馬上就可以弄清這個王冠的祕密。當阿基米德發覺大家在一旁嘲笑他,低頭一看,才知道自己赤裸著身子,馬上回屋胡亂地穿上一套衣服.進王宮去了。

  他給國王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找來一塊和金冠同洋重的純金塊、兩隻同樣大小的罐子和盤子,然後把王冠和金塊分別放進裝滿水的罐子裡,當水從罐子裡溢位來時,各用盤子接著。最後把這些水分別稱一稱,結果,發覺溢位來的水不一樣多。

  阿基米德對國王說:“現在我可以斷定,這隻王冠裡摻有其他金屬。”

  國王問:“為什麼?”

  “王冠和純金塊一樣重,但如果王冠是純金的,那麼,它們的體積也應該是一樣大,放進水罐裡、溢位的水也應該是一樣多。現在,放王冠的罐子裡溢位來的水多,說明玉冠的體積比純金塊大,由此可見,王冠不是純金的。”

  國王忙派人把金匠抓來一查問,果然是用同樣重的黃銅代替,鑄在金冠的內層。王冠中摻假的祕密就這樣被揭開了。

  篇二:華羅庚從小就有數學天分

  華羅庚小時候,他的父親開小雜貨鋪,家裡窮得很。華羅庚一生下來就被裝進一個籮筐裡,頂上又蓋一隻籮筐。老人說這樣可避邪消災,所以給孩子起名為“羅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華羅庚上學期間,並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常常獨出心裁,我行我素。而且把作業亂改一通,但這些並不能掩蓋他的天資聰慧。華羅庚的數學天才大大超過了他的同學們。他上初中二年級時,教數學課的是法國留學生王維克。有一次王老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今有物不知其幾,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過了好半天,竟沒有一個學生能回答。王老師用眼掃視全班時,大部分學生都低著頭,恐怕被老師喊起來回答。只有一個學生在桌上用筆緊張地算著。過了一會兒,這個學生果然舉手要求回答了。他大聲說:“是二十三。”王老師問:“大家說他回答的對不對?”教室裡又是一片沉寂,同學們只是驚奇地看著站起來的那個學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華羅庚。王老師說:“他答對了。”接著老師告訴大家,這是我國古代算學經典之作的《孫子算經》裡的一道名題。

  在楚漢之爭中,漢王劉邦的大將韓信,還用這個方法點兵呢!西方數家尊稱它為“孫子定理”。王老師一再表揚華羅庚是個好學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從此,同學們對華羅庚刮目相。其實,這年才剛滿14歲的華羅庚,根本沒看過《孫子算經》。他完全是靠動腦筋,憑聰明才智計算出來的。王維克發現華羅庚是個數學天才後,不斷地鼓勵他、幫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領入“數學王國”。經過許多年的勤奮努力,他進了清華大學,又去了英國劍橋大學進修。華羅庚終於成了一名自學成材的大數學家,在國際上也很有影響。

  篇三:蘇步青讀書不忘救國

  蘇步青,是我國蜚聲海內外的傑出數學家。

  在讀初中的時候,蘇步青憑著自己的天資聰明、勤學好問,成績一直非常好,但對數學還沒什麼興趣,因為他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在浙江省立十中念初三時,學校來了一位教數學的老師,聽說這位老師是很出眾的,所以聽說他能來給上數學課,蘇步青也稍微地提起了一點興趣。

  “。。。。。。”上課鈴響了,從門外走進一個身材瘦高、穿白色西裝的年輕人,他的臉色很白,稜角很分明,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這樣年輕還穿西裝的老師真是罕見,一進門便引起班裡的一片譁然。

  走上講臺,楊老師表現得很鎮靜,把課本向桌上一摔,說了聲:“同學們,我姓楊,大家今天不用擔心沒還課本而被老師罵了,因此今天我們不講課本,我們要講國家!”他講話的聲音不算大,但每個字都像晶亮的子彈射進每個人的心房。

  於是下面又是一陣騷動,沒精打采的蘇步青也亮起了精神。楊老師接著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該負起應有的責任。”他旁徵博引隨後又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

  這一堂課使蘇步青明白了數學的真正意義和自己身上肩負的歷史責任,就是這節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祕的數學王國。

  從那以後,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功夫不負有心人,蘇步青在數學上漸漸地嶄露了頭角。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準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國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心甘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