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風俗及典故

  成語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語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

  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 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 掃房 ;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 撣塵 .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漢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 塵 與 陳 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昇天.古代,科技不發達,人們奉灶神為掌管家庭飲食的神明,認為灶神要在小年這天晚上到玉帝那去述職,玉帝對這家的賞罰全在灶神的彙報了.祭灶的祭品中最具民俗的是 糖瓜 ,一說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說甜言蜜語;一說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牙,使他的壞話出不了口.祭祀時,將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昇天.至今民間仍有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 之說。

  除夕 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今年公曆二月六日***,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 除夕 中的 除 字是 去;易;交替 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 舊歲至此而除,新年明晨而始 ,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禳災祈福為中心。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其中最有特點的還是守歲。

  守歲 俗稱 熬夜 ,即除夕之夜,達旦不眠。傳說,遠古時侯有一種凶猛的怪物叫 年 ,它每到臘月的最後一天夜裡出來吞食人畜,危害百姓。後來,人們發現它的弱點是怕火光,怕聲音,於是人們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燒青竹,使其發出爆響,年這個怪物也就不敢出來為非作歹了。從此就留下了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習俗。不過,守歲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包餃子,而且還必須包素餡的餃子,這是為了希望在新的一年裡 素素淨淨,平安順利 。還有人在餃子裡放糖,花生等物,吃到糖者意味著生活甜蜜,吃到花生者意味著長壽。

  注意,守歲還有不少禁忌,如禁掃地,過小年時,平時很難觸及的角落都要打掃乾淨,而進入除夕至大年初一早晨,即使地面再亂也不能掃,習慣上認為那樣會 破財 。再如,禁用剪刀,禁說 沒有了 凡此種種,都是人們盼望吉祥的心理反映。

  春節 五天

  大年初一到初五是一般意義的春節的正節,各種民俗節慶活動在這五天中充分表現出來。下面我們就分幾個方面來介紹。看看我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個什麼樣子,有什麼沿革和掌故。

  2

  飲食習慣

  春節的飲食卻實很有講究,北方民諺有 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餅卷雞蛋 之說。餃子是春節的重要食品之一,除了除夕***臘月的最後一天***吃餃子外,正月初一,初五也要吃餃子,但這三天吃餃子的講法就大不一樣了。除夕吃的餃子必是素餡,取來年平安,素素淨淨之意,而且餃子不能一下煮完;初一吃的餃子一定是除夕***即昨晚***沒煮完剩下的,取吉慶有餘之意;初五吃餃子則一定要做成 花邊形 ,俗稱 捏小人嘴 ,目的是為了防止來年小人撥弄是非,圖個吉利。

  春節的另一種傳統是年糕,年糕由糯米制成,分南北兩種,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多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等作法,味道也是甜鹹皆有,由於年與粘諧音,高與糕諧音,故吃粘糕即包含著年年高,即人們對新的一年的期望,久而久之,粘糕也就變成了年糕。

  居室部置

  傳統上,春節的居室佈置要四貼,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貼窗花。

  貼春聯:

  起源於民間為驅鬼避邪而在門兩側懸掛的桃木板,***古人認為桃木有驅邪之功效***,後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天下,要求天下百姓於春節張貼對聯歌頌天下統一國泰民安,乃有此俗。《宋史*蜀世家》記載了歷史上最早的一幅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新春"

  貼年畫:

  從內容上看,多迎合廣大群眾的求吉慶心理,以豐收,多子,多福,多壽為題材常見的有"麻姑獻壽","天女散花","麒麟送子","鍾馗衛福"等。我國著名的年畫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河北武強,山東濰坊等地。

  貼福字:

  俗稱迎春貼福,是祈求新的一年豐調雨順,人壽年豐,貼福字時還要把福字倒過來,諧音"福倒***道***了".此俗至今仍久盛不衰。

  貼窗花:

  窗花來佈置居室,其形式通常有"窗花","門箋","牆花","燈花"等,形狀不一,創作自由,其題材也十分豐富,常見的有"肥豬拱門""老鼠娶親","連年有餘".但所用材料卻十分統一,大紅紙配少量金鉑,彩光紙,此俗在廣大農村歷經百代,至今不衰

  春節的團拜活動:

  按傳統習慣春節的團拜有一定時序,大年初一通常是鄰居或自家親戚之間相互拜年,初二出嫁子女攜帶夫婿回孃家拜年,初三則是姑表親以下的子侄相互拜年,對於那些不在本地或難於見面的親朋故舊,還可以寄送賀年片,此俗起於漢代,至清康熙年間定製,稱"年貼,年片",上寫節日祝詞,寄送親朋,以增進友誼。親朋之間相互走動時,長靠對未成年而又未工作的小孩還要給壓歲錢,通常壓歲錢是逢五逢十,以取吉利。

  驅邪迎福的年畫

  木版雕印的門神在宋代之前已經開始販賣了。門神的種類很多,有 神荼 和 鬱壘 、 秦瓊 和 敬德 、 鍾馗 ,又有文武之分。雖然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反應出民眾為了求得安居樂業,辟邪除祟,貼這類門神祈求心靈平安,同時也有招福的用意。

  財神:

  依照中國民間的傳說,新年張貼財神年畫,將帶給人們財富、幸福、榮華富貴。財神的種類很多,有 增福財神 、 和合財神 、 燃燈道人 和 趙公明 等。

  灶神:

  俗稱 灶君 ,又稱為 司命灶君 、 灶君公 、 護宅天尊 。灶神掌管一家人的命運,監視全家人的是非善惡行為,年底昇天稟報玉皇上帝。因此灶君和每個人的禍福都有密切關係。新年張貼灶神年畫,將帶給家庭平安和福祿。此圖的灶君像白面書生,神色和藹慈祥。後面兩側童子各捧善惡瓶,以示灶神的職責。

  門額厭勝:

  有獅子、七星劍、北斗、八卦圖、太極圖、蝙蝠、葫蘆、祥雲等。新年張貼門額,用以避凶驅吉。

  門楣掛箋:

  新年張貼在門楣上,迎風飛舞,招來五福,又稱為 門箋 、 門彩 、 掛錢 、 吊錢 和 花聯 。通常三張或五張為一組,取意 三星拱照 、 五福駢臻 、故又稱為 福符 或 五福符 。

  對聯:

  對聯又稱為 門聯 ,通常以文字書寫。也有雕像的門簾,但相當罕見。目前僅發現有以八仙中的四仙影象***即鍾離權、呂洞賓、曹國舅、韓湘子***,構成為 鳳毛麟趾 的精美上聯。下聯 鶴算龜齡 以遺失不見,相當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