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張謇生平資料介紹

  張謇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企業家和教育家,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張謇的生平資料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張謇生平資料介紹

  張謇,字季直,號嗇庵,別署季子,是海洋大學的創辦人,並且為我國棉紡織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今年四月,為了紀念他,我國將萬米級載人深淵科考船用張謇的名字命名,現已開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能夠讓自己的名字被用來命名科考船的人,到底有著怎樣的一生!

  清末民初,我國正處在一個被侵略時期,那時出現了一大批主張實業救國的企業家,其中就有出生於江蘇的張謇,清朝末年的狀元。四歲就已將在父親的教導下開始學《千字文》,五歲在學塾開始跟著師傅讀書。塾師老師為其取名為吳起元,小字長泰。

  十歲的他已經學完了作為啟蒙的大多數書籍,並且用自己出色的成績博得了父親的賞識,獲得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十五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卻因為家庭原因而多次未中,至到四十一歲的時,才中一甲一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當然張謇並不是一個死讀書的人,在他參加科舉考試的那些年裡,一方面用心研習我國典籍,另一方面,也會結合世界,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等。不然怎麼會主張實業救國呢?

  在他的一生中,一共開辦了二十多個企業,三百多所學校。我國的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就是他創辦的,同時他還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為我國的民族紡織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是名副其實的“狀元實業家”。

  張謇的故事

  首先就是大生紗廠,他在創辦之初,就先研究了之前的洋務企業,並吸取其中的一些經驗。之後他以“商辦”的形式籌集資金,用以避免企業的實際權力落入官僚手中,但是後來因資金籌集不順利,無奈之下只得採取了“官商合辦”的形式開辦。當時上海的紡織業正處在低潮時期,資金再次陷入困難後,張謇認領了一般=半的官府機器,並答應給官府利潤,但是官府不參與企業管理,幾經波折後才在1899將其建成。

  在大生紗廠建立後,因為有一半的官府資金,所以得到了官府的照顧,又因其所在地產棉多且質量好,並且勞動力低廉、市場開闊,所以紗廠創辦半年就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同時還在於洋商的競爭中佔據了優勢,起到了抵制外資侵略的作用。這一變化看在眾多企業家眼裡,也紛紛開始效仿實業救國的做法,使得那一時期中國的實業發展良好。

  隨著國內格局的不斷變化,大生紗廠在擴張的同時,所需要的貨源也越來越多。為解決一些列的後續問題,他在1900年創辦了通海墾牧公司;1901年創辦廣生榨油公司;創辦大興麵粉廠。當然還有呂四鹽業公司、呂四漁業公司等等十多家公司。總之他的一生,都在致力於我國的實業創辦中。

  張謇的名言

  實業家張謇同時還是一個教育家,他對於企業管理還有教育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留下了很多經典的名言。

  首先為我國紡織業方面作出很大貢獻的他,結合自己所在的時代背景,在談論實業時說道:“國非富不強,富非實業不張,實業非有多數之母本不昌”等等論述實業是救國的唯一道路,大力鼓勵大家發展工業。以達到國富民強的效果。同時還結合教育談了兩者之間的聯絡、提出了很多名言。比如“實業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這句話也就是說教育的經費來自於實業,同時又為實業提供人才。

  當然在他四十多歲的時候,考取了功名,對於時政也有相應關的看法,認為士農工商應該平等,在那個時候,他的思想不可謂不先進了。

  當然生活除了工作之外,為人處世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品德是這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基礎。作為我國美德的節儉,在他的身上也是可以充分體現出來,他甚至還提過提倡節儉的話,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品德非常高尚。

  而從張謇所做的事,比如開辦企業,還有設立學校,主張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可以看出他所說的這些話並非是說說而已,他自己也一直在用自身證明他所說話的正確性。他的作為不僅僅是個人的成功,更是推動整個民族的進步,他的一番話,即使在現在也是非常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