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啟發式教育是什麼

  兩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啟發式教學方法,強調在教學活動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這對我國當今素質教育的實踐有著深刻的啟發。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啟發式教育的含義

  《論語·述而》篇記載了孔子啟發式教育思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教育之道在於啟發,啟發的關鍵在於找準時機。不到百思不得其解之時,切不可草率告知;不到心知其意,卻又不知從何說起之時,切不可輕易言明;已透徹講解了四角亭子中的一個角,還不能去推演其餘三個角,對此,切不可跳過去講新的內容。

  現有的研究大多從這一章的內容出發,提出啟發式教育的基本過程:學生自學獨立思考,對其中始終想不通的問題,老師通過“啟”而“開其意”;對其中似懂非懂的問題,學生無法找到精確的言語來表達意思,老師適時通過“發”而“達其辭”;而老師對學生進行適時啟發的時候,也不是把所有的道理都和盤托出,否則就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進一步思考和發揮的空間了,所以老師是隻講其一,不及其餘,其他方面交給學生自己去領悟,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概括起來,這些研究大多關注啟發式教育的根本思路與基本過程,而孔子是如何將這樣教育方法付諸實施和得以體現,也就是啟發式教育的總體結構與具體操作則很少涉及,而這些問題恰恰是實施啟發式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要全面把握孔子的啟發式教育的內涵,需要考察孔子教育活動的方方面面及其教育思想的整體性與一貫性,需要從教育原則、教育模式、考核方法、教育特色等方面加以全面系統的梳理與歸納,才能真正把握這一教育法的精髓:啟發式教育的原則是身教重於言教,老師以身垂範、學生感性體悟,從而發揮榜樣的示範效應;啟發式教育的模式是以學生提問為導向的教學,旨在促使學生獨立思考、自啟心靈,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突破認知節點的制約,實現新超越;啟發式教育的考核方法重在能力評價而非識記測驗,強調學以致用,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啟發式教育的特色是在社會大課堂中進行情境學習,在生動的實踐活動中學習鍛鍊,師生一起做到幹中學與學中幹有機結合。貫穿這四個方面的主線是一以貫之的教育理念。

  由此,啟發式教育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為主體,以老師整體設計、適時啟發為主導,按照身教重於言教的教學原則,採取以學生提問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注重能力評價的考核方法,以社會情境學習為教學特色,一以貫之地實現完善人格、提高能力的教育教學基本目標的教育法。

  孔子啟發式教學方法

  《論語·述而》中“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返,則不復也。”人們通常用這個論斷來說明孔夫子所倡導的啟發式教學方法。關於這段說論述,漢代鄭玄註釋:“孔子與人言,必得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為之說也;如此則識思之深也。說則舉一隅以語之,其人不思其類,則不復重教之。”宋代著名學者朱熹也曾有過經典的註解:“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難成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用今天的話說,“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努力思考,急於求得解決而仍搞不通的心理狀態。

  這時教師就應當告訴學生怎樣進行思考,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叫做“啟”。“悱”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考慮成熟,但苦於無法表達的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整理概念,用明確的語氣加以說明。這就叫做“發”。根據學生的憤悱心理進行啟發,這是從正面來說的。從反面來說,就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說學生對某問題還沒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和要求,教師決不能強迫注入。他要求教育者要抓住啟發教育時機和方法,在學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才去啟發他。只有做到舉一反三,才是啟發式教育。

  首先,學生的獨立思考是啟發式教學的前提和關鍵。啟發,關鍵是調動學生學思考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生首先要自己思考,實在想不通、道不明的程度,必然產生一種對知識的渴求,這時,教師只要輕輕點撥,學生便會豁然開朗。在孔子看來,學生品格的養成,學問的充實,是學生自己主動學習、思考的結果;教師的作用僅表現在啟發和誘導上。《論語·為政第二》中,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實質上還是強調發揮學生學、思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師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自己的灌輸代替學生的思考。

  再者,啟發式教學是過程的啟發,而不是結論式的。《論語·子罕第九》顏淵嘆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這是學生對老師教學的評價,意思是說:“孔子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學生掌握知識,讓學生自己找到答案。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只有注重過程的啟發,而不是就事論事,只注重結論的得出,才能學會解決問題的點金術。才能達到舉一隅,反三隅。通過對具體問題的解決,昇華出理性的方法認識。換句話說就是,只能“啟發”不能“代發”。強調啟發學生,引導學生,但不能硬牽著學生走,要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即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