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孔子仁政思想的內容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這位聖人的仁政思想是怎樣的呢?如果你想詳細的瞭解該思想,可千萬別錯過了這篇文章哦!

  仁政思想

  同孔子的仁說和禮說相聯絡,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聖人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故事

  1、孔子問禮老子,辭行時,老子對他說:“富貴之人送人以財,仁義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貴,就竊用仁人的名義送你一句話吧:頭腦聰慧、洞察一切反而瀕臨絕境,是因為喜好議論他人的緣故;博洽善辯、寬廣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為揭發別人醜惡的緣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寬則得眾,苛則失人。胸無渣滓自會處世圓明,眼無成見才會學富五車。

  2、孔子向襄子學琴藝,一連十天都彈同一首曲子。襄子讓他換首曲子,孔子說:“我還沒有掌握彈琴的技法。”一連三番,孔子都以“沒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為人”為由繼續彈奏同一首曲子。

  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終於說“我知道作曲者的為人了,他面板黝黑,個頭高挑,目光遠大,像個統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還有誰能這樣呢!”

  襄子深拜孔子說:“我老師曾說過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間一切事業、學問、技能、德行,如果不能專一堅持,就不會有所作為,所以孔子說“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3、顏淵做人,大智若愚。

  孔子說:“我跟顏淵說一天的話,他也沒有問難的話,好象很傻的樣子。等我回頭暗暗觀察他的行為舉止,發現他足以發揮我所教誨的道理,這才發現他一點兒也不傻。”

  人往往被小聰明限制住了視野,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總將目光投向他的事業,沉默著奮鬥,而不在乎身邊的一些小爭執。

  4、宰我問道孔子。他說:“對於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井裡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會跟著下去嗎?”

  孔子說:“為什麼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人,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

  君子做事情的時候,要從符合理性精神的現實邏輯出發,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決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成全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