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文學創作中對比法的運用分析

摘要:對比法是古典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手法從內容方面可分為情境和人物對照兩大類。情境對照是用兩種截然相反的感情和境況加以比較;人物對照分三類:一是把兩種不同型別的人物前後性格、形貌的變化進行比較,二是把同一型別的人物或同一個人物的前後性格、形貌的變化進行比較,三是將同一個人物的外貌和其內心品質加以對照。從藝術方面可分為:“橫比”和“縱比”兩類。從創作的實際需要出發,又可從同中比同、異中辨異、異中求同、同中辨異這些方面進一步說明清楚。
關鍵詞:古典文學 文學創作 對比法 人物
Abstract: The correlation method is one in classical literature creation important methods. This technique may divide into the situation and the character from the content aspect compares two broad headings. The situation comparison is the sentiment and the condition compares with two kind of poles apart; The character compares divides three kinds: First, around two different type’s characters the disposition, the appearance change carries on the comparison; second, the identical type’s character or the identical character’s around disposition, the appearance change carries on the comparison; third, the identical character’s appearance and its innermost feelings quality will compare. May divide into from the artistic aspect: “horizontal ratio”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two kinds. Embarks from the creation actual need, may also from with compared to with, different distinguish different, seeks common ground where differences exist, distinguishes the different these aspects with to further explain clearly. 

key word: Classical literature literary production correlation method character

前 言
    對照不僅是認識事物,辨別真偽美醜的科學方法,同時也是作家抒寫作品時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對比法,是指把兩種或兩種以上屬性對立或有差異的不同事物進行比較,以便在相形中顯出它們之間的差別,其間差別越大,所取得的藝術效果便愈強烈。
    一般來說,這種手法一方面可從所寫物件方面(內容)分為情境和人物對照兩大類。前者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感和境況加以比較;後者又可分為三類,一是把兩種不同型別的人物前後性格、形貌的變化進行比較;二是把同一型別的人物或同一個人物的前後性格、形貌的變化進行比較;三是將同一個人物的外貌和其內心品質加以對照。因為俗語有云:人不可貌相,海水難以斗量。評價一個人物的品質如何,本領高低,不能憑其長相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貌美的人,可能是蛇蠍,而貌醜的人,或許是君子。因此,很多古典文學作品的作家,在命筆為文時,總是依照生活的真實,運用美醜對照法塑造他所欲塑造的人物形象。
    一、情感、境況的對比
    [唐]徐凝《漢宮曲》:“水色簾前流玉霜,趙家飛燕待昭陽。掌中舞罷簫聲絕,三十六宮秋夜長。”  
    此詩前三句寫漢成帝皇后趙飛燕由於美貌驚人,又因為能歌善舞,而在昭陽宮殿中承寵的盛況,最後一句狀其它宮女由於受冷落而秋夜無眠的悲涼景象。通過兩相對照,更將一人承寵、各院淒涼的意味寫足。宋顧樂說:此詩“妙在直敘而不下斷語,怨意愈見”(《唐人絕句選》)。
    [唐]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此詩以“少小離家”與“老大回”、“鄉音無改”同“鬢毛衰”、“相見”與“不相識”各個進行對照,從而把離人回鄉時的喜悅和感激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此詩中的這兩句,以朱門過著無比豪華奢侈生活的情景和廣大人民飢不得食、寒不得衣而凍餓死路上的悲慘狀況進行對照,從而無比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裡勞動人民受壓迫、受剝削的不合理現象。
    杜甫《憶昔二首》之二:“憶昔開元全盛日……灑淚江漢身衰疾!”
    此詩前十二句回憶“開元”全盛日的情況,後五句寫現狀。通過前後對照,入木三分地揭示了戰爭給唐朝所造成的慘景,表達了詩人無限憂國憂民的感情。
    杜甫《莫相疑行》:“男兒生無所成頭皓白……不爭好惡莫相疑!”
    此詩作於公元765年,其時詩人正在嚴武幕府中。第三至七句回憶自己先前在蓬萊宮裡奏獻三大禮賦時,受到集賢殿上的無數學士的圍觀、讚揚、從而一日之間名揚四海的盛況;第八至十句寫自己飢寒交迫,並受到那些少年當面奉承而背後嗤笑的現狀。通過前後不同境遇的對比,深刻地抨擊了人情紙薄、變化無常的世相。
    二、人物對比
    ***1*** 兩種型別的人物性格對比
    試以《紅樓夢》中釵黛基本性格的對立為例。這種對立,主要表現在與環境(包括傳統規範)的關係上。一言以蔽之,寶釵是適應型的,黛玉是特立型的。寶釵是自覺壓抑個性和消溶自我以順從傳統觀念的社會規範的要求,黛玉則自覺或不自覺地背離這種規範,追求個性自由;寶釵從不忘對寶玉“規引入正”,黛玉則從不說“混帳話”。對現實社會關係的態度,寶釵“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寶釵善於周旋應付,體貼攏絡,能深得上至元首春賈母下至丫環僕婦的歡心,黛玉則局守一隅,自我封閉,又出語尖刻,為人所民忌。對於同寶玉的關係,寶釵總是極力掩飾對寶玉的感情,她的努力向著婚姻決定者——封建家長;而黛玉卻從不掩飾自己的感情,一意糾纏寶玉,只是為了得到寶玉的心,她的努力始終向著愛情的當事人,而置封建家長於不顧。寶釵是“冷美人”,黛玉是“ 淚美人”;“冷”是性格理性化的結果,“淚”是性格情感化的表現。在這種基本性格所體現的思想傾向上,作者是褒貶分明的,他著意突出黛玉的個體人格追求和與傳統分離的叛逆意識。
    第七十回黛玉、寶釵二人同樣的詠柳絮,但所寫的意境卻迥然不同,前者充滿哀愁,流露身世無定感慨;而後者卻是豪情激盪,充滿自信,尤其是結句“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表現了寶釵在賈府中要戰勝黛玉、壓倒群芳的氣概。古人云:“詩言志”,作者正是通過這兩首詞所表現的相殊意境加以對照,生動地刻畫了黛玉、寶釵兩人不同的內心世界。
     ***2*** 同一人物的外貌和其內心品質加以對照
    在中國古典作品中,像《水滸》、《三國演義》、《紅樓夢》等,都可找到這類的範例,如李逵、張飛等,都是外貌奇醜而內心美麗的人物;閻婆惜、王熙鳳儘管外表很美,便其內心卻很毒。 
    《水滸傳》第二十回作家描寫了閻婆惜的好容貌。本來就“長得好模樣”的婆惜,因為和宋江同居之後,經常打扮得“滿頭珠翠,遍體綾羅”,就越顯出她迷人的風姿了!從外貌看,宋江能娶上如此美妻,不知是幾世修來的豔福!如若被西門慶瞧見,總該在她門前像走長途的汽車輪子不停的轉動,磨破千雙鞋子也不算為多;就是孔老夫子重生,恐怕也要破掉其目不斜視的清規,如見南子似的施展他瞧人的藝術了!可是誰知道;就是這個貌比“蕊珠仙子”的婆惜,她的心裡全被毒蛇盤據了,她不但對丈夫不忠,暗和張三私通;更令人憤慨的是:當為了達到她和張三成親的目的,要把宋江強置於死地了。同書第二十一回:“……婆惜道:‘不還!再饒你一百個不還!若要還時,鄆城裡還你!’”由此可見,這個外表俊麗的婆娘,其內心真是比毒蛇還毒!
    作者正是運用美好的外表窩藏著一顆狠毒的心靈的對照法,使閻婆惜這個文學典型形象,直到今天,甚至再過千年,也未能失掉其魅力!在這裡,讀者看到了一塊紅紙包裹著一團臭肉的形象,因而,便突然覺得那紅紙更髒更臭。

曹雪芹在為王熙鳳畫像時,也同樣運用了類似的手法,一方面,熙鳳的外貌可壓群芳,當林黛玉剛從金陵來到榮國府的當天,她的容貌、風采舉止,便讓黛玉大開眼界。另一方面又通過毒設相思局、弄權鐵檻寺、瞞訊息設奇謀等場面的描寫,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她的狠毒、貪婪、奸詐的內心世界。固然賈瑞是個骯髒人,但她為什麼要如此處心積慮地擺設毒計害死他呢?她送秦可卿的靈柩到鐵檻寺之時,水月庵的尼姑求鳳姐利用和賈府有關係的官僚勢力強迫人家退婚,結果她得了三千兩銀子,憑白無故地害死了一對未婚夫妻!還是她,在賈府的娘兒們——賈母和王夫人正為寶玉的婚事發愁時,獻了一個“掉包兒”的毒計,很快將林黛玉致於死地!怪不得賈璉的僕人興兒曾給她作了這樣的結論:“心裡歹毒,口裡尖快”,“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笑著,腳底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總之,通過對照手法的運用,王熙鳳這個美麗的毒蛇形象,只要地球存在,它將永遠是不可磨滅的!
    ***3*** 同一型別的人物或同一人物的性格對比
    《水滸傳》第二十四回合潘金蓮對武松講的“有什麼籬笆不牢犬兒鑽得入來!”一席話,她講的簡直比唱的更動聽!可是事實如何呢?和別人通姦的是她!謀害自己丈夫的也是她!一個女魔鬼竟然說得這般堂皇,如此漂亮,這無異乎用紅漆塗在一根腐木上!作者正是將其言照行,活脫地刻畫出她那比地獄更加黑暗的心靈,比爛屍更腐臭的品格!
    《金瓶梅》第八十回合西門慶的頭號幫閒應伯爵在主子死後要做二七之時,約了其它幫閒謝希大、花子油、祝日念等人所說的一段話(“大官人沒了”至“這個好不好”)。從這段話中,可以想見應伯爵之流在西門慶死後所呈現的另一副嘴臉。這還不夠,作家為了進一步提示應氏這種醜類“有奶便是娘,無奶成冤家”的可憎面目,又以濃墨描繪他一系列的所作所為,如他在投靠新的主子張二官之後,怎樣幫助張二官娶李嬌兒為二房娘子,並把西門慶家中大小之事,統統告訴新主子,同時還對張二官說:“你如今這般勢耀,不得此女貌同享榮華枉自有許多富貴”。
    《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范進中舉”一章中,同是范進這個人,未中舉前,在胡屠戶眼裡是個“現世寶窮鬼”,像只想吃天鵝肉的癩蛤蟆;在中舉之後,就突然變成了天上的星宿。作家正是通過胡屠戶的那種粗野、勢利、虛偽的形象,使人聯想起那種一邊裝著白眼珠另一邊裝著青眼珠的魔鬼!  
    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述說周處成長的故事。述說了同一個周處,未向名師學習前,由於“凶強俠氣”被鄉里視同老虎、水蛟,被人恨入骨髓;但經過學習後,痛改了前非,併成為有用之才。作家正是通過一個人前後的不同狀況加以對比,歌頌了知錯必改的精神,並使周處自新後的言行和以前的惡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就像將鮮紅的蘋果對照腐爛的蘋果似的。
    三、對比法的種類
    對比法可分橫比和縱比兩種。在比較的時候,既要從歷史的發展、時間的先後做“縱”的分析,也要同當時的其它可比事物做“橫”的分析。“橫比”是對同一時期的不同事物(或事物相反的對立面)作比較,提示此事物與彼事物的共同點與不同點,使我們通過此事物與彼事物的相互聯絡,從多種事物的“面”上去把握事物。“縱比”是把不同時期的同一事物的狀況作比較,提示一事物此階段與彼階段的矛盾,使我們看到該事物發展的各個階段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事物發展的“線”上認識事物。縱橫結合、線面結合,可以使我們獲得比較完全的認識,不然就容易產生認識上的片面性、狹隘性。從對比的多種藝術形式方面可分為“橫比”和“縱比”兩大類,從寫作的實際需要出發,又可從同中比同,異中辨異、異中求同、同中辨異這些方面進一步說明清楚。
    ***一***  同中比同
    常有這樣的現象,你感覺到某兩個或幾個事物是相同的,或者大家都認為某兩個或幾個事物是一樣的,但如果讓你把這“相同”、“一樣”之處清清楚楚地說出來,卻不見得能夠做到。因為那只是一種“感覺”,還沒有上升到理性的思辨,這就是所謂“同中比同”。
    ***二***  異中求同
從不同的事物中發現共同點,特別是從“看來”很不同的事物中發現共同點,是認識事物的本質,提示事物規律的重要思維能力。比如,《水滸》刻畫人物的辯證法,具體地說,是發現了人物性格刻畫中的異中之同。李逵是個樸實粗魯的草莽英雄,小說幾處寫他的“奸滑”,這正是他胸無芥蒂、樸直真誠的深層表現。作者通過豐富多樣的正反變化的“表現”刻畫人物的一貫的、確定的性格,這也正是他在生活中把握了“異中之同”的結果。
    ***三***  異中辨異
    和“同中比同”一樣,我們有時感覺到某種事物或幾種事物是不同的,但要把這“不同”具體地說出來,也不是那麼容易。只有當我們真的把這“不同”說清楚時,才算有了真的認識;也只有當我們能把這種“不同”清楚地告訴別人時,才算傳授了真知識,這正是寫作時需要的。
   ***四***  同中辨異
    從看來相同的事物中發現不同點,特別是從看來十分相似的事物中發現不同點,與“異中求同”一樣,是一種重要的思維能力。只不過前者側重認識事物的普遍性,而同中辨異側重在認識事物的個性。認識事物的個性,對寫作與說話來講,意義是重大的。如《水滸》中寫魯提轄打死鄭屠夫的那三拳,也是一拳有一拳的意義,一拳有一拳的打法,一拳有一拳的效果。如果一拳致死,太單薄了;如果連打三拳沒有區別,也不利於刻畫英雄。

參考文獻:
[1] 郭運成著. 唐詩三百首. 第一版,  長春:吉林攝影出版社,  1999,5.
[2] 羅貫中著.  三國演義. 第一版, 長沙: 嶽麓書社出版, 2001,9.
[3] 施耐庵著.  水滸傳. 第一版, 長沙: 嶽麓書社出版, 2001,9.
[4] 曹雪芹,  高鄂著.  紅樓夢.  第一版, 長沙: 嶽麓書社出版, 2001,9.
[5] 田曉菲著.  秋水堂論金瓶梅. 第一版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1.
[6] 曹保平著. 中國古典詩詞分類賞析. 第一版, 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9,9.
[7] 劉義慶著.  世說新語·自新.  中國人民出版社
[8] 吳敬梓著 . 儒林外史.  瀋陽:遼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