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革命什麼興起

  國近代城市化也初現端倪。19世紀的最後三十年,在高速工業化的推動下,城市化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今天小編給大家找來了,供大家參考和閱讀。

  

  19世紀德國以機器為主體的工廠制度代替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的過程。亦稱德國工業革命。它既是技術革命,又是生產關係的重大變革。

  德國工業革命過程

  德國產業革命經歷了三個階段:①19世紀30~40年代,屬於初期階段;②1848年革命後的50和60年代,是迅速發展和工業高漲的階段,近代大工業和資本主義制度基本上確立起來;③1871年德國統一後,轉入完成階段。

  初期階段

  19世紀初期,德國封建制度逐步解體,農奴制改革為創立近代工業企業提供了貨幣資本和自由勞動力***見普魯士農奴制改革***;行會制度的削弱使資本主義企業得到比較自由的發展;此外,還從英國進口機器和招聘技工。這一切,為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創造了較為有利的條件。到20年代,工場手工業有了廣泛發展,在紡織業中開始採用機器。但直到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德國才進入產業革命時期。

  德國產業革命也是從紡織工業開始的,到1846年,關稅同盟各邦中已有 313家紗廠和75萬枚機械紡錠,普魯士的毛紡業中也有機械紡錠45萬枚。手工生產在整個紡織業中仍佔統治地位。採煤和冶金業開始使用煤炭鍊鐵,建立了使用焦煤的高爐和採用攪拌法鍊鐵等新技術,煤和鐵產量都有很大增長。蒸汽機的採用也在增加,1846年共有1139臺***2.17萬匹馬力***。汽船航運和鐵路建設也發展起來,1824年第一艘汽輪在萊茵河上開航,接著建立了幾個航運公司。1835年修成紐倫堡至費爾伯特的第一條鐵路***全長12公里***,1848年全國鐵路線達2500公里。但在1848年革命前,德國工業中工廠生產的比重還不大,工場手工業和小手工業仍佔主要地位。1843年德國工廠工人近70萬人,即只相當於普魯士一個邦手工業者和手工工場工人總數的一半,本國的機器製造業還未建立。德國仍為落後的農業國,其工業生產水平遜於法國,更遠遠落後於英國。

  特點

  德國產業革命具有自己的特點:①開始得較晚,但得以利用從英國進口的新機器和先進技術,因而加快了工廠工業的發展。②從輕工業開始,但能較早重視發展生產資料生產,改組工業結構,結果重工業跟著輕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在普魯士軍國主義影響下,重工業的發展與軍火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絡。③受普魯士的傳統影響較多,產業革命是在城封建殘餘勢力存在的條件下進行的,因此同一時期的工業增長不如美國發展迅速。德國產業革命的這些特點對以後德國經濟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