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的簡介

  孔尚任為孔子後代,繼承了儒家的思想傳統與學術,自幼即留意禮、樂、兵、農等學問,還考證過樂律,為以後的戲曲創作打下了音樂知識基礎。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繼承了儒家的思想傳統與學術,自幼即留意禮、樂、兵、農等學問,還考證過樂律,為以後的戲曲創作打下了音樂知識基礎。世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昇並論,稱“南洪北孔”。

  孔尚任的故事

  山東曲阜孔林孔子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是明正統八年***1443年***黃養正書寫的。令人奇怪的是,墓碑前建有一道不倫不類的矮牆,還將墓碑遮去了三分之一,只露出“大成至聖文宣幹”,“王”字的底下一橫看不見了。對於建這樣一道牆有一個故事:

  在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到孔林朝拜孔子墓。豬、牛、羊三牲已供桌上擺好,地上黃氈也已鋪就,香霧嫋嫋,燭光晃晃,一切都已準備停當。這時皇帝在前,文武百官在後,準備祭祀。當康熙走到孔子墓前準備跪拜時,發現墓碑上的字是:“大成至聖文宣王之墓”,便尷尬地站在那裡,接著,祭祀的鼓樂奏起,康熙帝皺了皺眉,仍站著不拜,眾人全都愣住了。這時,《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孔尚任立刻明白了其中道理。原來,皇帝是隻拜師不拜王的。於是他便馬上叫人拿來一匹黃綢,把碑文中的“文宣王”蓋住,並添上“先師”兩字,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康熙帝一看,馬上開始祭拜。這個充滿厚黑態度的啞謎就這樣傳了下來,為了不再出現類似的情景,孔子的墓碑前就建起了這道矮牆了。

  孔尚任的成就

  當時的清都北京,戲曲演出極為繁盛。孔尚任在公餘致力於戲曲創作。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與顧採合作的《小忽雷傳奇》在景雲部演出,頗得觀眾讚許。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經過他十餘年苦心創作的傳奇劇《桃花扇》脫稿。該劇以復社名士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滅亡的歷史,“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以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吸引了眾多的讀者和觀眾。王公顯貴爭相傳抄,清宮內廷與著名崑曲班社競相演出,一時轟動了京城。康熙皇帝派人向他索取了《桃花扇》稿本。當時與《長生殿》作者洪昇有“南洪北孔”之稱。第二年春天,他因一件疑案被罷官。

  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皇帝南巡北歸時到曲阜祭孔,孔尚任因御前講《講語》受到褒獎,被任命為國子監博士。於是他便抱著儒家的政治理想,開始了仕宦生活,還寫了一篇《出山異數記》,表示他對清朝的感激涕零。但僅僅過了一年,他便在出差淮陽疏浚黃河海口時,接觸到黑暗的社會現實,逐漸認識到吏治的腐敗。回京後,他雖繼任國子監博士等官,卻主要以讀書和蒐藏古物來填補閒散的生活;以戲曲、詩歌的創作來抒發抑鬱的胸懷。《桃花扇》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最後脫稿的。《桃花扇》貫注了孔尚任畢生的精力,他說:“予未仕時,每擬作此傳奇,恐聞見未廣,有乖信史;寤歌之餘,僅畫其輪廓,實未飾其藻採也。然獨好誇於密友曰:‘吾有《桃花扇》傳奇,尚祕之枕中。’及索米長安,與僚輩飲宴,亦往往及之。”***《桃花扇本末》***治河期間,他住在泰州,也曾從事劇本的創作。《小說枝談·桃花扇》引《脞語》說:“孔東塘尚任隨孫司空在豐勘裡下河浚河工程,住先映碧棗園中,時譜桃花扇未畢,更闌按拍,歌聲嗚嗚,每一出成,輒邀映碧共賞。”他自己和朋友也有同樣的記載。同時,他結識了冒闢疆、鄧孝威、杜浚、僧石濤等遺民,得到了不少遺聞和史料,為《桃花扇》的最後定稿做了充分的準備。回京以後,又經過十年慘淡經營和三次易稿,才在康熙三十八年成書,次年因文字禍罷官。二年後,他懷著依戀和激憤的心情離京回鄉。“揮淚酬知己,歌騷問上天。真嫌芳草穢,未信美人妍”***《留別王阮亭先生》***;“詩人不是無情客,戀闕懷鄉一例心”***《出彰義門》***:便是他當時心情的自白。晚年曾幾次出遊,景況頗為蕭條。

  孔尚任的戲劇作品除《桃花扇》外,還家和顧彩合撰的《小忽雷》傳奇。小忽雷是唐代宮中的樂器,段安節《樂府雜錄》載有善彈小忽雷的唐宮女鄭中丞因忤旨“賜”死,為宰相權德輿的舊吏樑厚本所救結為夫婦的傳說。《小忽雷》傳奇即以此為藍本,並牽入當時著名文人白居易、劉禹錫等人的生活,描寫了文士和宦官的鬥爭,主題結構都和《桃花扇》類似,但它的現實意義和藝術成就都遠不及《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