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中的偷樑換柱

  偷樑換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優。指用偷換的辦法,暗中改換事物的本質和內容,以達矇混欺騙的目的。那麼下面小編向大家介紹。希望大家喜歡閱讀。

  偷樑換柱的用計故事

  古代作戰,一般是,在戰場上的敵對雙方都要進行佈陣,陣中的“天衡”首尾相對,稱作陣的大梁;連貫陣中央的有地軸,稱作陣的支柱。通常擺在大梁和支柱上的兵力都是主力,善戰者,很能發覺對方的主力位置,並設法把對方的主力軸換掉,就可乘機控制對方。

  公元200年,袁紹率精兵10萬、戰馬萬匹,在官渡與曹操對峙,而曹操只有三、四萬兵馬。袁紹派大將郭圖、顏良進攻曹操的東部,在白馬把曹操的守將劉廷圍住。

  曹操北上準備去解白馬之圍,其謀士荀攸向曹操獻計:袁紹在白馬已佈下重兵,要解白馬之圍,必須要把袁紹白馬的主力引開……曹操依照荀攸的計謀,領兵去延津,裝作要渡河去攻打袁紹的後方。袁紹聽報後,不由大驚,連忙把圍攻白馬的主力回撤,只保留小部分兵力圍守白馬。

  曹操乘袁紹主力兵力回撤之機,率軍攻打白馬,袁紹的留守軍大敗,其大將顏良被殺。曹操以“偷樑換柱”計成功地解了白馬之圍,並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

  相關人物:

  袁紹***?-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司空袁逢之子,漢末著名軍閥。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初為司隸校尉,於初平元年***190年***被推舉為反董卓聯合軍的盟主,與董卓交戰;但不久聯合軍即瓦解。

  此後,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於建安七年***202年***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