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權姓姓氏起源

  權姓為一箇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名列第403位。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權姓姓氏起源

  1.出於子姓,以國名為姓。 商湯建立商朝後,第二十三代大王武丁,武丁的後人有受封於權地***今中國湖北省當陽***,為權國,後為楚國所滅,權國只好遷到今湖北省荊門一帶,後來又被巴國所滅,權國的貴族與子孫就以國為姓,改姓為“權”。

  2.出自羋姓,以邑名為姓。 楚武王滅權國後,改權國為縣,權國遺臣鬥緡圖謀叛楚,失敗後被殺。鬥緡的後人於是就以權為姓。

  3.出自葛天氏,出自遠古時期古帝葛天氏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路史》的記載:“古帝葛天氏之後有權氏、葛氏。”

  4.出自伏羲氏。今中國河南省境,有個“太昊伏羲氏之陵”,有一段古文中寫道:“渭河之中得此磅礴,故後世據以權為首頭,後裔不已犧皇,德語三山,位在三十三天外天,功為人皇得權,‘以權為氏姓’......”。

  5.出自一位高麗國功臣新羅貴族金幸,被賜姓權。

  權姓遷徙分佈

  權氏或是一個典型的多源流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零三位。

  權氏源自子姓與羋姓。權氏原為殷商中興名主武丁的後裔。根據史籍《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商代武丁的子孫,被封於權,後代以國為姓。而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上記載,權氏原是顓頊帝之後,子姓,是商武帝后裔,後被楚武王所滅,子孫改為權氏。

  另外,在權國滅亡後,楚武王任命鬥緡到這裡當令尹,後來這裡部分楚國羋姓人就改為權氏。戰國末期,權氏子孫遷於隴西,定居在天水一帶。

  到了戰國末期,楚國被秦國所滅,楚國許多大姓氏族被強令遷移到隴西去,於是,他們就在現在的甘肅天水一帶定居下來,然後再以天水為中心繁衍,逐漸分佈於全國各地。根據學者考證,三千多年前權國的位置,就在現在的湖北省當陽縣的東南部。而後世權氏家族的第二支的來源,在史籍《左傳》、《韻會》、《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古籍上也有記載。

  在秦、漢的數百年裡,權氏一族似乎一直在甘肅天水地區“養精蓄銳”。到了魏、晉以後的南北朝時期,才開始嶄露頭角。而且“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南北朝時期權氏的優異表現,從著名歷史人物權冀、權會、權景宜以及權襲慶等的事蹟上看,確實非同一般。權氏一族的名人還有:漢朝時期佐輔都威權忠,唐朝時期宰相權德輿,宋朝時期副宰相權邦彥等。

  今陝西省的寶雞市、西安安縣,江蘇省的徐州市銅山縣,山東省的濟南市、菏澤市、德州市,四川省的宜賓市屏山縣、成都市、蒼溪縣、綿陽市、廣元市,重慶市合川區,山西省的晉城市,河北省的大名市、束鹿縣、保定市,青海省的樂都縣,河南省的南陽市、漯河市、洛陽市孟津縣、商丘市、蘭考縣,湖北省的十堰市,安徽省的淮北市、六安市、合肥市肥西縣、宿州市蕭縣,甘肅省的張掖市高臺縣、天水市、慶陽縣、隴南市,廣西壯族自治區,遼寧省的瀋陽市,湖南省的新寧縣、臨湘市,浙江省的磐安縣,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江西省的永豐縣、吉安市,內蒙古自治區等地,均有權氏族人分佈。

  權姓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貞孝堂:貞是對國之貞,孝是對親之孝。唐時權皋,原在安祿山幕中做事。他發覺安祿山謀反,怕禍及父母,就裝病攜親離職而去。剛渡江,安祿山就起兵了。唐玄宗曾召他做監察御史,恰逢權母重病,客居洪州,權皋堅辭不受。後被拜起居舍人,又被召為著作朗,權皋都以侍母為因固辭。人們見他一心事母,都佩服他對國家貞,對父母孝。他死後被諡為“孝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