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的節日風俗

  瑤族是中國一支古老的民族,有著其特色的節日風俗。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討念拜

  討念拜,意譯是月半所過的節,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舉行。這三天,瑤家山寨歡騰得象點燃的鞭炮。那些泡在清泉綠澗里長起來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條多姿。這幾天打扮得嬌氣滴流,一個個身穿繡花襯衫,腰繫多種圖案的挑花筒裙,戴著銀項鍊和鍍金耳環,微笑著遮在花綢傘下。小夥子們,頭裹方格巾幘,穿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掛褲,虎身大眼,結實健壯,逗人喜愛。連老大爺、老大媽也換上節日的盛裝,四面八方,熙熙攘攘匯聚在水洞坪墟場,歡度傳統佳節。

  討寮皈節

  討寮皈節,意譯是逃脫凶惡的菩薩。此節分兩段,第一次是農曆七月初二在茅勒舉行,這一帶的瑤民要過了這個節日,才吃黃瓜和白瓜。傳說宋朝末年,當地瑤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盧地帶,遭到當地趙、魯二督統鎮壓。七月初二,有些孕婦逃到鵝頸大丘的黃瓜和白瓜叢中,哀求饒命,才倖免於死。因而起誓:永傳後代,要越過七月初二,才能吃黃瓜和白瓜,違者子孫不昌。第二次是農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舉行,傳說清朝雍正元年***1723***,當地一豪紳追趕麻洞瑤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紳卻謊報瑤民謀反,請求清兵鎮壓。瑤民先後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奮戰後退至麻塘山居險而守清兵只好議和。當時瑤民把戰地稱作大殺光和小殺光,以後為求民族團結,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如今節日裡,瑤民都盛裝,到集會地點盡情歡樂,周圍漢人,也參與同樂,人們趕集聚會,青年男女賽歌對舞、談情說愛,充滿喜慶氣氛。

  瑤族的節日比較多,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陽節、乾巴節、新米節、目蓮節等,盤王節***又叫達努節或瑤年***是最大的節日。瑤族人民喜愛唱歌,每逢節日或 喜慶,都要唱起嘹亮動人的歌謠。

  成人禮

  度戒

  度戒是瑤族男人的成人儀式,是瑤族特有一種習俗,是瑤族男人成長程中不可少的神聖一課,比娶新嫁女還要隆重。瑤族不認為18歲是成人的年齡,在他們看來年齡無論大小,只要度戒過關,就是男子漢,就得到了神靈的保護,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可以擔任全寨的公職,獲得男性人生的社會價值。沒有度戒或度戒沒有過關的男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有價值的男人,就沒有社會地位,得不到姑娘的愛慕,甚至找不到老婆。年長者如未舉辦度戒,必須找機會補辦,否則就不認是瑤族人。流傳至今,度戒在江城瑤族社會生活中仍然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瑤族的度戒比較複雜,準備的時間也就比較長。男孩長到10歲時父母就請識字先生推算吉利年份來給他度戒,決定度戒年後,父母提前一兩年為度戒作準備,並在度戒年內確定度戒的具體時間。時間確定後又請師父,師父越多越好。度戒前男孩要蒙被入睡5天,等到度戒儀式時才能出門。之前師父給男孩讀經教授,並設立高桌反得練習度戒儀式上的動作,同時對男孩進行本民族傳統道規範的教育,在師父的訓導下自覺修身。

  度戒的整個儀式繁雜冗長,太陽尚未出來,儀式便已開始。主師父先替男孩誦經做法事,然後身著紅袍的引教師指導男孩穿上其同樣的神袍,系紅腰帶,頭戴瑤族的“上元”聖像。引教師把一條紅布條的一端系在自己腰上,把另一端系在男孩的腰上,象徵著徒弟象嬰兒一樣尚未分娩離開母體。引教師拿著神劍和神咒引領男孩走向度戒場院,路上引教師還拿出早準備好的小錢給擋路人,以求買路放行。到了天台後,引教師又領著男孩在天台下從左到右轉3圈,然後手持樹葉神咒首先從正面的梯爬上天台,口中唸唸有詞,下來把男孩領到天台的戒桌,解開繫著的紅布條,表示嬰兒從娘體分娩。並給男孩講誓言,拜叩完後將木梯撤掉。男孩對天發誓:不殺人放火,不偷盜搶劫,不奸女拐婦,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發誓完畢,由師傅用一個三角形的印章在男孩手上打上一個紅色印記,至此度戒儀式結束。

  江城的瑤族度戒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自始自終貫穿著本民族的傳統道德和戒律條文訓導,並藉助這一形式給即將走向社會的男孩子灌輸傳統道德,使受戒者在人生轉折關頭受到教育和薰陶,度戒對學習、繼承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達努節

  “達努”是瑤語,意為“不要忘記”。節日定在農曆的五月二十九日。相傳這一天,是瑤族始祖“祖娘”的生日,所以又叫“祖娘節”。

  傳說祖娘叫密洛陀,她曾派三女兒帶著穀子到山裡墾荒。密洛陀將珍藏的銅鼓送給三女兒,並幫助她驅逐鳥害,使糧食獲得豐收。從此,祖孃的三女兒就在山區安居樂業,繁衍子孫,成為瑤族。瑤族人民為了紀念密洛陀,就把她的生日定為“達努節”。

  過節這天,瑤族村村寨寨都要打掃得乾乾淨淨,並祭獻給祖娘甜米酒和糯米粑粑,按照傳統習俗,家家都要殺雞宰羊,穿著節日盛裝的青年男女約聚在預訂的地點,敲擊著象徵祖娘遺留下的銅鼓,虔誠地為祖娘祝壽,並祝瑤家人畜兩旺,年年豐收。在表演擊鼓的時候,人們還爭相給最佳鼓手敬酒祝賀,賜予“鼓王”的美名。此外還要唱傳世的“密洛陀”古歌,跳起歡快的舞蹈,歌頌祖孃的功德。

  牛節

  瑤族的牛節也和農業生產有關。在瑤族地區,牛是重要的畜力,犁地耙田都用牛力,過去一些地區的瑤族還用牛力拉車運輸東西,牛在生產勞動中所起的這種重要作用,使人產生愛牛、惜牛的心情,從而形成敬牛習尚,並形成牛節。據瑤族民間傳說,每年夏曆 四月初八 是牛的生日,所以,人們將這天作為牛節。牛節這天,禁用牛一天,不能對牛高聲吆喝,更不能用鞭、棍打牛。廣西田林潞城一帶瑤族,牛節這天,各家各戶要殺雞、殺鴨、撿田螺、捉泥鰍來祭祀牛欄。將牛鼻圈脫下,連同3塊石頭、3個桃子、1個小稻草人***象徵牧童***裝進竹簍掛在牛欄上,俗稱"保牛魂"。廣西富川一帶,人們用酒和雞蛋拌飼料喂牛,將牛趕到水草最好的地方去放牧,眾人則坐在草地上品嚐從家裡帶來的食品。傍晚,將牛洗刷得乾乾淨淨,才趕牛回家。牛回欄後,人們點香放鞭炮,祭祀牛神,祝福牛無災無難。廣西桂平一帶的瑤族,家家戶戶用新鮮芒葉包五色糯米飯,拿到牛欄前供祭,燒香拜祭牛神,祈求耕牛無災無難,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然後將糯米飯喂牛。

  盤王節

  “盤王節”是瑤族最為盛大的節日,節日時間為農曆十月十六日。

  但根據各地瑤族傳統習俗和穀物收成、人畜康泰的情況而定,每三五年才過一次,甚至有的12年過一次。每逢“盤王節”,村寨房舍要打掃乾淨,男女老幼梳妝打扮,換上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盡歡而散。除此以外,瑤族還過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木蓮節***也稱祖先節,時間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等。大年初一婦女不串門訪親,不吃青菜,有些還在門外插一青枝或木牌。正月初三、初五、初六家人不出門。

  盤王節可以一家一戶進行,也可以聯戶或者同宗同族人集聚進行。但不管以哪種形式舉辦,都要殺牲祭祀,設宴款待親友。節日一般為三天兩夜,也有的長達七天七夜。

  節日期間,瑤族人民殺雞宰鴨,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彙集一起,首先祭祀盤王,唱盤王歌,跳起黃泥鼓舞和長鼓舞,追念先祖功德,歌頌先祖英勇奮鬥精神。其次,歡慶豐收,酬謝盤王,盡情歡樂。與此同時,男女青年則開展對歌活動,抓住良機擇意中人。有的地方還要打花棍、放花炮及請戲班子唱戲等。

  盤王節儀式由4名正師公主持,各司其職,還願師、祭兵師、賞兵師、五穀師,每人1名助手,共8人,此外還有4名歌娘歌師、6名童男童女、1名長鼓藝人和嗩吶樂隊參與盤王節。其傳承方式以師承和家傳為主。

  其儀式主要分兩大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是"請聖、排位、上光、招禾、還願、謝聖",整個儀式中嗩吶樂隊全程伴奏,師公跳《盤王舞》***《銅鈴舞》、《出兵收兵舞》、《約標舞》、《祭兵舞》、《捉龜舞》等***;第二部分是請瑤族的祖先神和全族人前來“流樂”,流樂的瑤語意思是玩樂。這是盤王節的主要部分,恭請瑤族各路祖先神參加盤王節的各種文藝娛樂活動,吟唱表現瑤族神話、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社會生活等內容的歷史長詩《盤王大歌》。流樂儀式一般要舉行一天一夜。

  瑤族的歷史由來

  瑤族源自中國,在原始社會時期就生活在黃河流域。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由於部落、諸侯割據,戰事連年不斷,瑤民被迫逐步遷入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國家,他們大都居住在邊遠的高寒山區或深山密林,以刀耕火種、不固定的遊耕農業經濟為主。因此,瑤族居住的地區其經濟、文化發展比較落後。但是在歐美國家的瑤族又是怎樣呢?為解開這個謎團,筆者通過翻閱各種歷史檔案,查詢有關資訊資料,瞭解了歐美瑤族的一些情況。

  由廣西瑤族學會會長黃鈺***瑤族***所著的《國際瑤族概述》一書指出,歐美國家的瑤族***主要是盤古瑤***是於上世紀70、80年代從泰國難民營遷往歐美國家定居的。上世紀60、70年代,美國出兵 侵略越南、柬埔寨,印支地區局勢動盪,戰爭頻繁。有成千上萬的平民百姓因躲避戰亂而被迫離開家園,無家可歸,逃亡到泰國,淪為難民。聯合國難民事務部便把這些難民集中送到難民營生活。戰爭結束後,聯合國為解決安置這些難民,根據難民的意願,由難民選擇去向,幫助難民們返回故地或遷移到第三國家。在泰國難民營中,有部分為瑤族,這些瑤族有部分就是在這個時候遷往歐美國家定居,後又被稱為“東方吉普賽人”。

  中國、美國、法國、加拿大、泰國等有不少瑤族會使用統一的瑤文互相通訊往來,進行文化交流。於是瑤文已成為世界性的瑤族***勉語***文字了。但瑤文還處於試驗階段,還有待於普及和推廣。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由於長期與漢、壯、苗等族接觸,各地瑤族一般又兼通漢語,部分兼通壯語和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