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的飲食特色和節日風俗

  黎族民族語言為黎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方言不同。那麼你知道黎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

  黎族的重要節日

  黎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兒女成年後即住在屋外的“寮房”裡。婚後妻子一經在夫家定居,夫妻便與父母分居別炊。建國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談戀愛。盛行婚後不落夫家***婚後新娘返回孃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後,才定居夫家***的風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再嫁比較自由。

  黎族婦女束髻於腦後,插以箭豬毛或金屬、牛骨製成的髮簪,披繡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襟無扣,尚青色,下穿無褶織繡花紋的統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耳環等,有些地方的婦女的耳環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稱“儋耳”。部分地區居民仍保留古代稱為“雕題”的文面、文身風俗,特別是婦女有文身風俗,一般從十二三歲開始至婚前陸續完成,個別有婚後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針、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臉、頸、胸和四肢等處。不同地區,文身圖案差別很大。這種習俗已基本消失,僅在偏僻地區能夠見到。男子結鬃纏頭,上衣無領對襟,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簷。這些衣服都以棉、麻為料,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而成。飲食比較簡樸,以大米、番薯、玉米為主食,多以狩獵、採集所得為副食,只種少量蔬菜,且多從漢區引種。婦女愛嚼檳榔。住屋多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為牆。在白沙縣偏僻山區和合畝地區還保留屋頂似船篷,地板架空離地的船形屋。

  黎族的葬禮儀式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接近漢區的有停棺打醮、看風水擇地起墳的風俗。因黎族相信鬼魂無處不在且會害人,所以對包括祖先鬼魂在內的所有鬼魂都十分懼怕。因此合畝地區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獨木棺土葬,不築墳立碑,葬後不再祭掃。

  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過春節前,家家年飯、釀年酒,舂“燈葉”***即一種年糕,也吃糯米餅,做法是:將煮好的糯米飯倒入臼中,舂至副有彈性,然後捏出一塊,揉拍成巴掌大小,即可嘗新***。燈葉可存放一段時間,即變得很堅韌,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別有風味。有些地區的黎族同胞還包一種沒有肉餡的過年粽子。除夕傍開始祭拜祖宗,吃年飯,喝年酒。初一都要閉門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門訪親探友,或上山打獵,或下河摸蝦,並舉行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喜慶活動,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結束。黎族特有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每逢這天,青年男女要穿戴著美麗的民族服裝,男的手執黑傘,攜帶山蘭酒,女的手提小腰簍,巾藏糯米餅、晒乾的臘肉等,到傳說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後一起吃帶來的食物,共同娛樂,相看意中人。相中後,男女雙方對歌互訴心曲,吃一種嵌入糖心的“燈葉”糕餅。

  典型食品竹筒飯是黎族的傳統風味食品。此外還有:“祥”,黎族風味菜,有兩種,即漢語稱為“魚茶”和“肉茶”;糯米餅。

  黎族的宗教信仰

  黎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也有自然崇拜,個別地區還殘留著氏族圖騰崇拜的痕跡。黎族信鬼,特別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動,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黎族人們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偉績,並告誡後人,女子繡面、紋身是祖先定下來的規矩,女人若不繡面、紋身,死後先祖不相認--祖先崇拜。

  黎族的民族飲食

  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國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區,地處亞熱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

  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習慣將收割的稻穗儲於倉中,吃時拿一把在木臼中脫粒。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燜飯的方法大體相同。

  另一種是頗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節竹筒,裝進適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裡烤熟,用餐時剖開竹筒取出飯,這便是有名的“竹筒飯”。

  若把獵獲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鹽,放進竹筒燒成香糯飯,更是異香撲鼻,是招待賓客的珍美食品。

  香糯米是黎族地區的特產,用香糯米燜飯有“一家香飯熟,百家聞香”的讚譽。

  “雷公根”是一種黎族同胞經常食用的野菜,與河裡的小魚蝦或肉骨同煮,是極為可口的佳餚;“雷公根”也可藥用,能消炎解毒。“南殺”是黎族同胞過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殺”製作的衛生條件不易掌握,現已很少製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風味佳餚,只有在節慶或貴客登門時才能吃到,有"魚茶"和"肉茶"兩種。

  黎家人喜愛吃鼠肉,無論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家家都有竹製捕鼠器,一次安裝幾十付,第二天便可捕到幾十只鼠。黎族人習慣將捕來的鼠燒去毛,除去內臟洗淨,內放些鹽、生薑等佐料,在火上烤熟或煮熟吃。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飲之酒大多是家釀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蘭米釀造的酒是遠近聞名的佳釀,常作為貴重的禮品。黎家人常用這種酒款待貴賓。有的地方習慣以小竹管吸酒敬客。

  黎族同胞平時都喜歡嚼檳榔,吃法是將檳榔削成瓣,用栳葉包住,配上石灰膏和菸絲,放***中細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發紅,精神煥發。常吃檳榔還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視檳榔為健體長壽食品。

  在熱帶地理環境的條件下,黎族飲食方式,具有獨特的風格。飲食是人人每天關注的中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飲食也不斷得到改善。黎族傳統飲食習俗,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豐富,並形成特有的飲食文化。

  一、大米飯:材料為稻米。稻米又分白米、紅米和糯米3種。米飯的製作過程為,在三角石灶生火置鍋,把鍋內的水煮沸後,按水下米,用勺子攪均勻,火候適中。米飯煮半熟時蓋上鍋蓋,將灶裡柴火取出,用火炭的餘熱將米燜成香噴噴的米飯。

  二、山欄米飯:山欄米質好,營養豐富,煮成米飯,清香撲鼻,是黎家迎賓待客的上品。

  三、竹筒飯:用水把米浸泡、濾幹後,配上瘦肉、五香料和適量食鹽拌勻填入竹筒***用生山竹或家種雲竹的幼竹製作***內,再灌上適量清水,用芭蕉葉堵塞封口。然後把竹筒放進火堆裡慢慢翻烤,製成竹筒乾飯。黎語稱竹筒飯為“眉萬”。竹筒飯芳香可口,人們出門遠行多帶竹筒飯用餐。喜慶佳節也要製作竹筒飯。竹筒飯不易變質,可儲存一週。當代竹筒飯已成為賓館酒店宴席上人們品嚐黎家風味的佳品。

  四、紅薯飯:黎族家家戶戶都種紅薯。紅薯飯的製作頗具特色:把生紅薯洗淨切成小塊,先下米待煮半熟時放入紅薯,以三成米、二成紅薯混合煮成稀飯或乾飯。另一種是把紅薯切成小片晒乾,摻米煮成稀飯。夏天吃紅薯稀飯清甜可口,涼爽解熱,有保健的作用。

  五、南瓜飯:五指山地區,人們常煮南瓜飯食。製作南瓜飯時,先削去瓜皮,清除瓜瓤,把瓜肉切成小塊摻米下鍋,煮成稀飯或乾飯。或是糯米摻南瓜肉,用蒸鍋蒸成米飯後,用木臼舂爛,製成南瓜飯糰,這是一種獨特的風味。

  六、黃姜飯:把生黃姜舂爛,取其黃色姜水煮米飯。飯質黃色,有獨特的香味,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給產婦補身。

  七、玉米飯:山區多把玉米種植在山欄園,收回的玉米脫粒晒乾。將幹玉米粒放進木臼里加入適量清水,把玉米舂成碎粒後用簸箕揚去殼,保留均勻的玉米粒。可熬成玉米稀飯,也可摻進大米煮成乾飯。玉米飯營養豐富,是黎家主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