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節日風俗

  侗族是當今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貴州、湖南和廣西的交界處。侗族人口為兩百九十萬左右。那麼你知道侗族的節日風俗嗎?下面給大家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播種節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邊境的侗族人民,每在農曆三月初三這天,都要舉行傳統的播種節盛會。

  由於人們的愛好不同各個村寨的活動內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這天放花炮;有的踩蘆笙,坐歌堂;有的走親邀客。而最風趣的是“舞春牛”。接著農耕隊還要表演谷種農事活動。整個表演場地被當成一塊田,扮演農民的幾個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鋤頭,還有的背竹簍。他們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動作逼真、優美,用歌舞表現了侗家田間耕作的歡樂氣氛。

  嘗新節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區把這一天作為嘗新節,有的地方擇吉日嘗新。

  湖南通道嘗新節這天,狗是上賓,新米飯煮出來,讓狗嘗過以後人才嘗。因為傳說遠古時期,洪水滔天,絕了谷種,是一條白色的神犬飄洋過海,在西王母的晒穀坪裡打了一個滾,滿身粘穀粒,在回來時身上的穀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翹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帶著幾顆穀粒。人類靠這幾粒谷種才發展到今天。為了不忘狗的功勞,因此新谷登場要請狗先嚐。嘗新節是侗族地區共同的節日,各地嘗新節內容大同小異。

  侗年

  根據侗歷來確定的新年。一般為農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現大部分侗族均不過此年。僅有部分地方仍過侗年。這些地方每年過兩種年。稱侗年為小年。春節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帶的侗寨於農歷十一月初過侗年。十月將屋前屋後打掃乾淨,殺豬宰牛,舂餈粑,準備過年。從十一月初一到初五舉行大規模的踩歌堂、跳蘆笙和鬥牛活動。有的地方把姓氏節也稱為過侗年,各個姓氏節日期不一。但一般為農曆的十一月。

  花炮節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衝力,把鐵圈衝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

  俗傳,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人財兩旺,幸福安康。因此搶花炮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志在必得花炮,為本村爭光。搶花炮的時間不限,誰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揮台,就算優勝。搶花炮比賽結束,便開始了各種遊藝活動。蘆笙隊在蘆笙場上賽蘆笙;老人在樹下鬥畫眉,拉家常;年輕姑娘和小夥子則趁此良機,對歌談情。侗家山寨,到處洋溢歡樂的節日氣氛。

  趕社

  侗家有趕社的習慣。趕社不在寨裡,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壩裡,作為社場。每年到社日這一天,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姑娘和後生們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種銀飾,繫上繡花圍腰和編帶,手提刺繡荷包,包裡裝著酸魚酸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群,滿面春風,在社場上請後生共進午餐。後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敘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晚上,後生還請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飯。飯後男女青年走進歌堂對歌。如今,趕社變成青年男女交往的節日,而社場就成為定情的場所。

  趕歌會

  農曆七月二十日,是貴州省劍河縣高壩地區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趕歌會。這一天,姑娘、小夥子們打整得利利落落,約上夥伴,三三兩兩趕赴高唄歌場。在這之前,青年們一般會把農活提前幹完,同時積極收集、改寫或新編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屆時同歌中強手匹敵。

  中午,趕歌會的中心——高壩寨頭的綠草坡變成了人山歌海。曲調別緻的盤歌、情歌、山歌聲此起彼伏。男女青年們借歌會尋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談天論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過歌會成為幸福伴侶的。傳說,高壩趕歌會是為了紀念一個忠於愛情的侗族女歌手而興起的。

  大霧樑歌節

  也稱大戊樑歌會。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區***邊境的侗族,還有苗族瑤族等青年雲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的大霧樑上,舉行一年一度的歌會,參加人數少則數千,多者上萬人。這個歌會是由紀念一對飲恨慘死的戀人而興起的。

  姑娘節

  在湘黔桂邊境的少數民族,要過農曆四月八日的“姑娘節”。相傳這個習俗來自侗族楊姓。每年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須要回到孃家來,與自己家的親姊妹和姑嫂們歡度佳節。屆時,姊妹們唱歌說笑,共同製作一種節日食品——烏飯餈粑。在她們回婆家去的時候,還要帶著許多烏飯餈粑,分贈給親友吃,也好補償“姑娘節”這一天小夥子們的寂寞。四月八吃烏飯***又叫黑飯***是一個古很老的風俗,據說是為了紀念侗家女英雄楊八美。烏飯是用一種帶黑色漿汁的葉子漬水,把侗區特產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侗族的風俗習慣

  換燈帶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雞叫第3遍,引路郎將新郎家的燈籠掛在新娘房門上,連催3次,新娘依依不捨地走出房門。隨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燈籠的草繩,掏出早已編好的花絲帶繫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經相連。青少年,在這天集體祭掃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輩墳墓,緬懷先輩業績,開展革命傳統教育,舉於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清明時節,春意盎然,城市人們喜歡趁此良辰佳日,遠足踏青,尤其愛上堯山,賞花,登攀,或進行野餐。清明節的傳統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送春牛

  侗族傳統習俗,時在農曆立春日。這天,家家修整、打歸牛欄,用嫩草、糯米酒飯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紙,做成牛頭,用灰布綴以棉絨做牛身,上掛一朵大紅花。2人提著書有立春二字的大燈籠引路,2人合舞春牛,緊隨後面是一群桃擔荷鋤的青壯年,邊走邊表演各種耕耘動作,如驅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蟲等,舞姿簡樸粗獷,很有生活氣息。

  月也和攔路歌

  “月也”,侗語,意為集體出訪做客。侗族傳統交際聯誼活動。時在農曆正月和八月。“攔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時唱的歌,多用於“月也”場合。

  “月也”時間長短由內容決定,參加人數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領,集體到某友好村寨拜訪。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時,乙寨眾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時用日常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設定重重路障,雙方擺開歌陣,對唱攔路歌。主隊用歌提問,客隊用歌回答,答對一次撤除一個路障。如答錯,客隊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隊就盡撤路障,迎客入寨,參加豐富多彩的聯歡活動,如演侗戲、唱侗歌、舞龍舞獅、賽蘆笙,等等。“月也”結束,主寨又集結隊伍歡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攔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別情依依,表現了同胞之間的團結友愛情誼。

  打油茶

  侗族飲食習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葉、包穀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與餈杷、黃豆、花生等配製而成。吃時加薑絲、蔥花、胡椒粉、魚腥草等佐料。還有打蝦米、魚崽、粉腸、豬肝、瘦肉等葷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規矩。打油茶時,主、客圍坐火塘,主婦負責烹調、送茶。第一碗必須端給貴客或長輩。主人說聲請,客人方可飲用。連喝4碗,是表示對主人的最大尊敬。農曆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時,更興喝油茶,要連喝15碗,邊喝邊對歌。油茶能提神、祛風溼、防治感冒、增進食慾,有很好的保健、醫療作用。

  侗族服飾

  服飾特點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飾十分精美,婦女善織繡,侗錦、侗布、挑花、刺繡等手工藝極富特色。女子穿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鑲有精細的馬尾繡片,圖案以龍鳳為主,間以水雲紋、花草紋。下著短式百褶裙,腳登翹頭花鞋。髮髻上飾環簪、銀釵或戴盤龍舞鳳的銀冠,佩掛多層銀項圈和耳墜、手鐲、腰墜等銀飾。三江侗族女子穿長衫短裙,其長衫為大領對襟式,領襟、袖口有精美刺繡,對襟不繫扣,中間敞開,露出繡花圍兜,下著青布百褶裙和繡花裹腿、花鞋,頭上挽大髻,插飾鮮花、木梳、銀釵等。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男子服飾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繫腰帶,外罩無鈕釦短坎肩,下著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繡飾。侗族的馬尾背扇堪稱一流繡品,其造型古老、繡工精製,圖案嚴謹,色彩富麗,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聰慧和高超技藝。

  服飾裝飾

  頭飾和銀飾是平秋婦女最講究的裝飾品。她們擅留長髮,用紅頭繩扎發盤在頭上再包黑紗帕,腦後別上銀簪、銀梳,頭戴銀盤花、銀頭冠,耳吊金銀環;領口兩組銀扣對應排列,外加鈄襟扣兩組;頸戴五隻大小不同項圈;胸佩五根銀鏈和一把銀鎖用以鎮魔壓邪;手腕戴上銀花鐲,四方鐲等。銀飾品中有雕龍畫鳳,鳥蟲花草等圖案,均為當地匠人所製造。此裝古樸繁雜,銀光閃閃,叮噹作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