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節日民族風俗

  布依族人好客、熱情、大方、真誠,凡來到山寨的,親朋故舊、素不相識的,一律會以酒相待。那麼布依族的節日風俗是怎樣的呢?接下來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地戲節

  地戲節是貴州省貴陽市花溪一帶布依族傳統節日,每年正月十五日舉行。花溪跳地戲始於道光年間,由安、卜***今平壩***藝人龍德甫發起,每年正月十五公演,逐漸形成固定節日。地戲不設戲臺,演員站在地上表演,觀眾在四周高處觀看,因此得名。

  :董朗橋歌節

  董朗橋歌節是貴州省惠水一帶布依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舉行,屆吋毗縣鄰村近萬名布依族群眾,來到當地的董朗河邊,引吭高歌,歡聚一堂。這一天,是年輕人談情說愛、尋求情侶的大好機會,姑娘和後步們一般見面後要先唱熱情洋溢的相識歌,互通姓名、地址,然後是繞有風趣的盤歌***也叫猜歌***盤天問地,相互摸底,接著就開始唱讚美歌和愛慕歌。如果姑娘們通過對歌找到意中人,布依族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便向其贈送粽粑和襪墊,然後雙雙躲到避靜處去談情說愛。

  :趕幹洞

  趕幹洞節是貴州省晴隆縣布依族傳統節日,時在每年清明節的第二天。據當地傳說,位於晴隆縣城東南的幹洞,原名清泉洞,而且長年泉水清澈。那時候,當地兩個寨子中的一對青年阿韋與阿花相愛了,常在清泉洞邊對歌約會,雙方父母念他倆心真意切,也同意了他倆的婚事,並定在清明節時成婚。不料此事讓族長知道了,他認為不經過媒人上門聘定的婚緣是傷風敗俗的,故而加以干涉。阿韋阿花得知後非常氣憤,便於清明日晚偷偷來到清泉洞邊,以山洞為媒,跪拜天地,自行婚禮。就在第二天,族長帶人前來問罪,阿韋阿花只好逃出後投清泉洞殉情。清泉洞神被二個青年的忠貞所動,便放幹了清泉水,並讓阿韋阿花變成一對金畫眉飛去。從此清泉洞變乾涸了。阿韋阿花的事蹟感動了附近布依寨子中的青年男女,他們於每年清明節第二天,都要趕往幹洞唱歌玩耍、談情說愛。如今此節日已演變成了規模很大的集貿盛會。

  :趕糯米坡

  趕糯米坡節是貴州省惠水縣黨古一帶布依族、苗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八日舉行。是日,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當地的糯米坡,姑娘們身著盛裝,或歌或舞,老年人則聚一處拉家常。男青年們牽著各自的馬,先繞場一週,然後在糯米坡上來回馳騁,一時間跑道兩側觀者雲集。坡會上最主要的活動是對歌,附近許多苗族青年也來參加對歌,歌曲多為相識歌、讚美歌,青年男女們相互中意後便唱情歌,再到僻靜處去私定終身。夜晚,坡邊的寨子家家賓客滿座,大家繼續飲酒對歌。據說糯米坡坡會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相傳從前布依族婦女們到坡上邊挖野菜,邊唱訴生活的貧困和禮教的殘酷,並帶糯米飯做晌午飯。後生聽到歌聲,就來對歌,遂形成此節。苗族則傳說,他們的先民因不堪忍受土司壓榨,遷徙到此,也把“四月八”節俗帶到這裡,故每年過此節。

  :更好慕節

  更好慕節又稱吃新節、嘗新節,布依族傳統節日。因各地稻穀成熟期不同,沒有固定的日期,各地過法也不一樣。一般是在稻子剛成熟時,舂些新米煮熟,先敬祖再品嚐,以表示秋收季節來臨。貞豐縣一些布依族收完莊稼,取幾升最後收完的一塊田裡的糯谷炕幹、舂好、打成粑粑,再殺一隻剛開叫的公雞祭祖,表示今年已獲豐收,預祝明年取得更大豐收。安龍一帶布依族,在嘗新米飯之前,要先舀一碗給狗吃,這是為了感激傳說中的小狗幫助芒耶從神洞取回谷種的功德。雲南省羅平縣的布依族,節前十天人們就紛紛帶信邀請親朋和家族中已出嫁的姑娘和姑媽回來過節,同時備辦各種節日吃食。節日晚,各家烹調上等好菜,煮新糯米飯敬獻祖先,然後大家歡聚品嚐。有的青年人還組織規模較大的慶豐收宴會,一般由姑娘們發起,敬請德高望重的老人赴宴,幾張桌子連成一排擺在堂屋內,老大爹坐上席,老大媽坐下席,姑娘、小夥兒各坐一邊。席間青年男女對唱慶豐收山歌。

  :九月九

  九月九是貴州省布依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曆九月九日舉行,節期三天。布依族信仰多種神靈,這些神靈有的與人為善,有的專做惡事,在九月九這天,各個村寨的布依族要舉行掃寨活動,接連三天,意為驅走一切邪惡的鬼怪,慶賀秋收,對養育了他們的土地報以感激之情。祭品主要是豬或牛,宰殺完後供於灶前。掃寨活動僅限於村內年長的男性和巫師參加,當日村裡的其它人都必須躲避出去,待掃寨完後方可回村。以後的兩天,村民不能拿水、火等物外出,在掃寨節前有人若有事出寨,也只能在掃寨完全結束後才能回來。為提醒外村人在掃寨期間不能進寨,還要在路口設一個標記,即用草繩扎兩把木刀和一些冥紙。

  :看會

  看會是貴州省福泉縣布依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一日至二十六日舉行,正會期是六月二十四日。該會是向灌口二郎神求雨的一種祭祀廟會,已有很悠久的歷史。看會的祭祀活動由二郎會主持。六月一日要舉行“發兵”儀式,人們敲鑼上街告喻群眾看會已開始,二十三日要迎“齊成菩薩”,即抬著齊成菩薩和一些小佛像在街上游行一週再放回二郎廟內。二十四日早上為“天狗掃街”,即拉一帶輪的木雕天狗遊行,沿街居民殺雞以血淋之。中午,主祭人焚香上供迎二郎神,隨後抬著二郎神像遊街祈雨。一直抬到南門通遠橋邊。然後,十六人抬正槓,十六人拉縴索,爬坡進城並追捉“開山”、“押班”***開山、押班均由人裝扮,分別戴黑、紅臉殼,身著鎧甲,行於二郎神前***,擒後便放,放後又擒,如此反覆。沿途人家在門前設祭,抬祌轎者分食祭品,夕陽下沉方歸,俗稱“跑坡式”。陸坪一帶則是“換神式”,即抬二郎神到馬黃井再換土地菩薩遊街,第三天再用土地菩薩換回二郎祌。牛場一帶是“穿花式”,在街中心搭高臺祭棚,上坐六個童男童女,主祭人讀畢祭文,眾人即抬二郎神穿街過巷。當地相傳六月二十四日為二郎神誕日,此日祈雨,多有應驗。祈雨畢,人們還要對歌、跳蘆笙舞、唱戲等,參加者數以萬計。

  :螞螂節

  螞螂節是貴州省盛寧縣紅巖一帶布依族民間傳統節日,毎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和十五門舉行,節期為四天。螞螂即蝗蟲,當地民間相傳:布依族以前居住在荊州、湖廣一帶,當地有稻田萬頃。有一年遭蝗災,開始人們用石塊打蝗蟲,結果稻穀也被打壞,隨後有人提議,用稻草紮成草球,站在稻田兩端用草球對打,遂將蝗蟲趕走,使稻穀獲得豐收。在明朝洪武年間,布依族的祖先隨壯甲兵征戰到貴州,並在這一帶定居下來,打螞螂的習俗也帶入貴州,後來打螞螂已演變成一種娛樂活動。屆時,姑娘們身著節日盛裝,拿著鮮豔的螞螂球,到比賽場地尋找對手。按規定:表兄妹或同輩人才可對打,先由老年人和中年人開場示範,然後青年男女排成兩排,迎面對打,有的兩男兩女交叉對,有的幾女對一男,一時間綵球飛舞歡聲雷動。青年男女往往在對打中產生愛情。

  :神仙田歌會

  神仙田歌會布依 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五舉行,歷時三天。屆時,位於南盤江畔安龍縣境內的神仙田地方熱鬧非凡,四鄉八寨的布依及各族青年男女,盛裝打扮,成群結隊擁 向神仙田,他們口吹木葉、姊妹簫,懷抱月琴、浪哨對歌選情侶。據說神仙田耿會是為了紀念王仙姑。相傳王仙姑是天上的仙女下凡,自幼便顯示出凡人所不具的奇 特能力。為了讓窮人有地耕種,她用手指畫出一壩壩田土,人們稱她畫出的田土為“神仙田”。嘉慶二年正月初五這天,仙姑賣柴慘遭官家毒打,她怒火中燒,奮然 率眾起義。戰鬥中王仙姑大顯神威,屢挫敵軍。雖然起義最後慘遭失敗,王仙姑也騰雲上天還原成仙女,但為了歌頌王仙姑的反抗精神,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這位自 己的民族英雄,布依族人民每年都要聚集到“神仙田”,舉行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