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陵墓為什麼不挖掘

  盜墓小說非常擅長利用專業知識,進一步將讀者的好奇心理拉攏,將小說營造的神祕感侵佔讀者的頭腦。但是盜墓小說始終是巧用專業知識虛構出來的小說,現實的考古,絕對不是挖挖帝王陵。下面小編給大家說說,供大家閱讀!

  

  第一,社會倫理上,很多帝王陵墓的後人還在,如果挖人家的祖墳,無論如何說不過去。

  第二,國家形象上,帝王多是歷史上或多或少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在國家公祭的廟堂之上要有他們的牌位,在他們的遺存上也要切實做到保護第一。

  第三,考古行規上,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考古工作,其實早就是約定俗成,越來越鮮有主動挖掘帝王陵墓的做法了。更何況,很多帝王陵墓早都已經陸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也不是那個國家隨便想挖就能挖的。

  其實,帝王陵墓如此,普通人的墓葬也一樣,都要做到能不挖就不挖方是。敬畏逝者,國之大事,自古有之,我們後人只有傳承和秉續的責任和義務。

  夏商帝王陵墓

  大約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初,禹之子啟自立為王,王位改為世襲,從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從這以後,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歷代帝王不僅生前營造豪華的宮殿,還要建造死後夠享樂的巨集大的陵墓。

  夏商開始,歷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緣關係,實行“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個地區。在陵墓和附屬建築的周圍通常還劃出一定的地帶作為保護、控制的範圍,稱為陵區。陵區佔地非常驚人,通常少則十數裡,多則百多裡,陵區的各種建築都有周密的規劃佈局。陵區的設定在商代晚期已經出現,陵區一般都選在離都城不遠的地方。

  商朝從湯立國到盤庚,共經歷十世十九王。這些帝王陵墓沒有歷史記載,至今也沒有發現。根據《史記》的記載:“自盤庚遷都於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再未遷都”,在這期間共立了八世十二王。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商代後期盤庚遷都以後的帝王都埋葬在安陽洹水以北,武官村與侯家莊一帶,隔河與小屯宮殿區相對。洹河的南岸是宮殿區、居民區和手工業區,北岸是王陵區,總面積有二十多萬平方公里,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墓都屬於土坑豎穴墓,按照平面形狀可分為:亞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三種。亞字形大墓的墓室平面呈亞字形或方形。中字形大墓,墓室平面呈長方形。甲字形的大墓只發現了一座,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傳說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出在這裡。墓道有斜坡狀和臺階兩種。墓室和墓道的面積大部分是四百到八百平方米,深度都在十米以上。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217號墓,墓室平面呈亞字型,總面積達到了一千八百多平方米,規模是同期普通墓葬的一千多倍。

  墓室中放置著棺槨葬具。槨室平面是方形或亞字型。槨室的底部鋪設了木板,四壁用木板搭接,木板外面雕刻著花紋圖案。

  商王陵的地面上沒有封土墳丘。在已經發掘的婦好墓中發現,墓口的上面有一座房基,平面是長方形的,大小與墓口差不多,上面排列著比較規整的柱穴。推斷它應該是為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或寢殿類建築,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同類建築。

  周帝王陵墓

  在東周時期已經出現了陵園。初期的陵園,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築圍牆,也有利用天然溝崖作屏障。陵園一側有門,園內除陵墓外,沒有其他附屬建築。

  據文獻記載,春秋晚期才開始在墓上構築墳丘,如《禮記·檀弓》中記載了孔子為父母的墳建造墳丘,並認為此前沒有墳丘,即“不封不樹”、“墓而不墳、與地齊平”。但考古發現表明自戰國中期起,趙、秦、楚、燕、齊、韓等國的君主死後都營建高大的墳丘,並尊稱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徵著王權的尊嚴和地位的崇高。墳丘都經過夯築非常堅固,形狀大體分為圓錐形和覆鬥形兩種。歷代帝王都為自己營造大型墓室。兩週時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來的形制。戰國時期的陵墓多在墓內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溼,保護墓室。

  西周已經存在夫妻合葬。陝西寶雞西周中期的魚伯墓和河南浚縣西周晚期的衛侯墓,都發現了夫妻“異穴合葬”的現象,即夫妻分別葬在兩個相互緊靠的墓穴中。春秋戰國時代,這種異穴合葬的制度更趨普遍。

  由於中國古代統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勞動人民創造的財富作為隨葬品被埋進了墳墓。兩週時期諸侯王墓的隨葬品仍然延續商代,以各種青銅器為主,包括酒器、樂器、飲食器、兵器、車馬器、工具等,配備成套種類齊全。其中鼎和簋最為重要,其數量、組合是當時貴族身份的標誌。戰國時期隨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顯著增加。

  人牲和人殉在西周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後殺殉逐漸減少,但直到戰國初期的一些貴族的大墓中仍然大量存在。戰國中期以後這中殘酷的殺殉遭到了人們的反對,殉人減少,並出現了用木俑和陶俑來替代人殉隨葬。秦國在獻公時廢除了人殉制度。

  秦帝王陵墓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秦始皇開創的陵寢制度對以後歷代帝王陵園建築影響是最大的。秦始皇時,陵園的佈局既繼承了秦國的陵寢制度,同時又吸收了東方六國陵寢的一些作法,規模更加巨集大,設施更加完備。總體上仿照都城宮殿的規劃佈置,充分體現了中央集權制封建皇權的至高無上。

  秦朝開始的陵區附近設定城邑,並以陵號來命名。比如秦始皇所建的麗邑。同時,秦延續了建造用於祭祀的建築的作法。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為自己建立了宗廟,設立了神主,並且在陵側建立寢宮,擺設設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

  秦始皇陵,在今天陝西西安臨潼區城東的驪山北麓,是儲存至今的中國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據歷史學家考證,秦始皇陵區位於驪山北麓的前部,範圍相當廣。陵園在陵區的中部,有內外兩重城垣,從平面圖上看像一個南北長的回字形。內城的四個角上都建有角稜。陵墓在內城南部,陵墓的地宮接近方形,周圍有磚坯砌成的牆。從秦始皇開始帝王的陵園專門設寢,寢殿離墳丘不遠,中間有石子路相通[1] 。

  在陵區裡發現了大量分佈的陪葬坑、殉葬墓和從葬坑。從陪葬坑裡發掘了珍禽異獸坑和銅車馬坑,通體彩繪並裝飾有大量的金銀,製作相當華麗精美。殉葬墓裡的殉葬者有男有女,是被殺戮後一齊掩埋的。從葬坑排列密集有序,坑裡埋有跪坐的陶俑和馬骨,大約是宮廷的馬廄和養馬的僕役。

  秦始皇陵園裡最壯觀、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兵馬俑了。兵馬俑軍隊象徵了秦始皇東征六國的軍隊和出行的儀仗隊,形象地再現了秦始皇掃六合的雄壯景象。據學者介紹,這些兵馬俑的製作一般是先按不同的部位分別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後進行粘合,再細細雕塑外部,塗上鮮豔的彩色。這些俑外表的色彩經過幾千年的剝蝕大部分已脫落,經過修復還原後,這些色彩顯得十分壯麗和諧。俑的造型因出身、地位、經歷的不同而顯出不同的特徵和表情。它們不僅裝束服飾不同,而且神態各異,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堪稱中國古代藝術的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