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張鈺哲的生平簡介

  張鈺哲***1902.2.16-1986.7.21***,福建閩侯人,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中華”小行星的發現者, 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張鈺哲簡介

  下面是一段張鈺哲簡介:中國現代天文學家張鈺哲是中華小行星的發現者。他出生在福建的一個普通的家庭,十七歲考進了清華學堂。二十一歲考入康奈爾大學後又轉入芝加哥大學。畢業後的張鈺哲到葉凱士天文臺工作。他一生觀測過日全食五次,其中三次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一九二八年,他用葉凱士天文臺的六十釐米望遠鏡發現了一個小行星,他把這顆小行星命名為中華小行星。

  兩年中,他一直不斷的探索天際,想要在茫茫的宇宙中尋找一顆人類還未探索到的行星。當這顆星一閃而過時,他激動萬分,他確信在眼前一閃而過的星星是一顆從未被發現的行星。為了這顆行星,他在兩年內廢寢忘食,沒有睡過好覺也沒有吃過一頓安心的飯食,陪在他身邊的只有那臺通向天際的望遠鏡。多少個晝夜過去了,堅持不懈的張鈺哲熬紅了雙眼,面色蒼白的他依舊不停的在天空中探索。終於這顆星不負有心人,它再一次映入了張鈺哲的眼簾,他快速按下相機快門,將這顆他苦苦等候的行星留在了照片底片上。

  很快,張鈺哲的發現得到了國際的認可,發現者有權為這顆行星命名。張鈺哲雖然身在他國卻心繫祖國。近代以來就再沒有一箇中國人發現天上的行星了,這也是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一個地方。現在不一樣了,張鈺哲將這顆行星命名為中華,這個名字深深的表達了張鈺哲對祖國母親的熱愛。

  張鈺哲的故事

  我國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的故事很多,他為中國發現了第一顆小行星並且沒有把小行星命名為自己的名字,而是激動萬分的將這顆小行星取名為“中華”。他要告訴全世界,這是由中國人發現的小行星,外國人能做到的,中國人也能做到。

  張鈺哲在小的時候就躲在媽媽的懷抱中,好奇地仰望天空中的繁星。長大後的他通過自己的努力進了美國葉凱夫天文臺工作。其實剛開始的張鈺哲並沒有想過要從事天文學方面的工作,他想當工程師,渴望在中國在繁榮的時候能夠為祖國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後來,自小喜歡畫畫的張鈺哲想到學習工程學有可能會埋沒自己的藝術天分,繼而轉為學建築。雖然張鈺哲的畫畫功底不錯,但是他的建築設計圖,老師卻不是很滿意。而這個時候,他在同學那裡讀到了一本科普讀物,書中呈現了關於日月星辰的種種描述。他不經意間被這樣神奇的宇宙吸引住了。最終張鈺哲將自己最後的治學方向定為天文學,他成功轉進了芝加哥大學的天文系,隨後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博士學位。

  當他去葉凱夫天文臺報到的時候,臺長羅斯特帶著他四處參觀。令他驚訝的是臺長雙目失明但是對天文臺的一切都瞭如指掌。張鈺哲一邊對臺長表示欽佩一邊一邊暗自下決心一定要持之以恆。顯然,後來的張鈺哲的確用自己的實踐告訴全世界他做到了。張鈺哲的故事非常勵志,他的持之以恆的精神和腳踏實地的品質都值得我們尊敬。

  張鈺哲評價

  關於張鈺哲評價,國內外天文學界的專家都對他豎然起敬。一九八六年,《人民日報》中對張鈺哲做出這樣的評價:他是一顆永不熄滅的星。國際天文學界為了紀念他,將哈佛大學天文臺發現的一顆新星命名為“張鈺哲星”。張鈺哲從事的半個多世紀中,他為天文事業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他與自己的團隊一起發現了四百多顆沒有被記載過的新星,其中有八十一顆得到了國際行星中心的編號。

  國人給張鈺哲的評價不僅有對他能力的讚美,也被他的愛國之情深深折服。抗戰勝利後,張鈺哲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和夥伴一起將天文臺遷到了南京。在出國訪問過程中,張鈺哲一邊考察國外遙遙領先的天文儀器裝置與科學技術,一邊向西方介紹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狀況。是張鈺哲向全世界證明:外國人能做到的事情,中國人照樣也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中國人也能做到!沒錯,張鈺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以及研究成果告訴大家張鈺哲了不起,中國人了不起!張鈺哲對天文學的貢獻贏得了外國人的稱讚,這也證明了中國人的無限智慧。

  新中國成立以後,張鈺哲一直擔任紫金山天文臺臺長,他在天文學探索的道路上從未停息。從他發現的“中華星”起一直到他病逝,他為中國和世界的天文學嘔心瀝血。張鈺哲是一位熱愛科普的天文學家,也是天文科普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