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為什麼打美國

  二戰中,日本連蘇聯都打不過,諾門坎戰役被蘇聯打得落花流水,為什麼要去攻打美國。那麼,呢?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一戰之後華盛頓體系確立之後,美國的在遠東的政策是“現實主義”,由於日本當時和美國有較多的經濟關係,所以比較默許日本的一系列行動,但是後來滿洲事變之後,美國希望日本能保持不擴大軍事行動的勢態***即保持原來幣原外交的政策,與英美協調,承認蘇聯,不干涉中國***,但很快日本炮擊錦州,美國認為這樣下去會使得日本在東北三省成為獨霸,所以考慮相應手段進行制裁日本,打破日本可能的獨霸東北的局面,但美國擔心可能會引發戰爭,於是就有了史汀生的「不承認主義」,期望緩和日本的腳步。

  不過很快,在美國政府發出通牒後的第十天日本就發起了上海事變,當時上海是歐美在華權益的聚集地,尤其是美國,美國國內出現一定的反日情緒,同時由於國內媒體報道和其他的原因,日本國內對美國同樣有反面情緒,兩國關係開始對立。

  上海事變翌年,國聯高票通過了日軍撤退至滿鐵附屬地和承認中國對滿洲統治權的決議,日本政府表示不能接受,民眾群情激奮,日本隨即退出國聯,很快日本也撕毀了倫敦海軍裁軍條約,海軍假日時代結束,日美兩國都開始新一輪的海軍競賽,但彼時美國雖然有大量艦隊,但艦齡較大,且有大部分不在太平洋海域,在這輪競賽的初期,日本有裝備上的優勢。美國方面由於通過了中立法和孤立主義的盛行,並無和捲入紛爭的意思,這點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日本的軍需和貸款大部分來自於美國,其次是,美國人按照英國人的思路,認為自己的艦隊還不足以和日德意聯合艦隊***當時有三國同盟***保證絕對不敗,所以暫且不管。

  日本的近衛內閣錯誤估計了這個時候的狀況,突然發表了「東亞新秩序」宣告,直接和英美主導的華盛頓體系在遠東地區產生了激烈的衝突,美國國會在經過討論之後,決定廢除《日美通商航海條約》,實施“從禁止特定商品的貿易到全面斷絕與日本的通商關係;從停止對日貸款到外匯管理控制並對船舶、商品關稅進行管制”等一系列措施,日本由於中國戰區的不順利和過於樂觀的估計感受到了財政的困難和更重要的資源問題,於是奪取新的原料產地***橡膠、石油等***,剛好1940年德國佔領法國,法屬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亞成為日本絕好的目標,日本進一步計劃打下資源地利用東亞共榮圈代替華盛頓體系,而美國則意識到德意日三國同盟的危險,開始扶持中國,但當時雙方準備都不充分,日本的太多資源放到了中國戰區,美國一方面還是不想參戰,一方面作戰準備還未做好,而日本也確實需要美國資源,於是雙方提出半民間的《日美諒解方案》,在此基礎之上,野村吉三郎和赫爾開始談判,這個談判差點成功,但被中國某種意義上的老朋友松岡洋右攪黃了。

  隨後蘇德戰爭爆發,日本開始入侵印度支那,這一點非常嚴重的威脅到了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用日本人的話來說,離大戰只有一里地了。

  但是這個時候,美國由於孤立主義,還是不想開戰,於是選擇經濟制裁,凍結了日本在美資產,全面禁止對日本輸出石油,前仇舊恨算在一起,日本軍部的少壯派就打算開戰了,但近衛文麿認為同時和中美作戰怎麼看都排程不開,所以換掉松岡洋右去和美國談判,但美國表示必須接受之前的條件***保證領土完整和尊重主權;不干涉內政;機會均等;維持太平洋的現狀***,被日本直接拒絕,這個時候軍部又坐不住了,御前會議上呈帝國國策施行要領,很快東條代替了近衛擔任首相,和美國的談判持續到了12月,但最後因為日本拒絕接受遠東恢復到滿洲事變之前的狀態這個條件,談判破裂,12月7日日本對美國不宣而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開戰原因是多方面的,海軍和軍部的穩健派和條約派,比如米內光政等人雖然竭力阻止,但依然失敗,而日本決策層低估了美國的意志,以為強硬一點美國就會接受條件,也低估了自己的行為對美國會造成何種程度的威脅,而國內民眾由於國內的宣傳問題、之前幾次對外侵略或殖民戰爭的勝利,忽視了其中的風險,美國的謹慎言行也被錯誤的解讀為軟弱,但最主要的問題是在於日本和美國在遠東地區的政策的衝突,也就是大東亞共榮圈和華盛頓體系的衝突,這個問題不靠打仗在當時是解決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