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材插圖的怎樣充分利用

  運用插圖開展教學,在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熱情、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等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今天給大家帶來了,歡迎大家觀閱。

  利用利用插圖培養歷史興趣激發求知慾望

  歷史教材插圖的大量增加,其中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在上《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一課時,上新課之前,可以先投影了兩張插圖,第一幅是“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第二幅是蘇維埃政權成立時的情景,並打出思考題:

  ①圖二中正在進行講話的人物是誰?

  ②兩圖反映了哪個時代的重大事件?

  ③談談你對此事件的瞭解。這樣就讓學生產生求知慾望,想知道插圖中的內容,把他們的情緒調動了起來,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新課上,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利用利用插圖感知歷史掌握史實

  歷史教材很多內容是用文字表達的,但文字具有抽象的特點,無法向學生直觀地反映出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而插圖形象直觀,一目瞭然,具有容易記、記得深刻的特點。因而在教學時,我們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解決歷史教學中遇到的相關題。

  如在上《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一課時,講到經濟危機給德國帶來的影響,教材從多方面歸納,但不直觀,我就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幅插圖:1927年德國關於經濟危機預言性的漫畫,使學生看了這幅圖深刻體會到德國貧富懸殊和處於崩潰的邊緣狀況,就很容易掌握經濟危機的背景。又如教師將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路線圖用粉筆畫在黑板上,然後將所經過的重要地點:瑞金、遵義、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瀘定橋、吳起鎮、會寧等用方框標註出來,再叫學生到黑板上填寫,既直觀又有成效。

  利用利用插圖培養自主積累歷史知識習慣

  沒有長期的歷史知識的積累,就不可能有歷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積累歷史知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長期不懈的過程,是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由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程,而插圖教學是學生歷史知識積累的一種良好的方法。因為歷史插圖的蘊含極為豐富,它所提供的資訊,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在初中歷史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和研討插圖是解讀歷史插圖的第一步,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老師要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中有什麼”,分析“說明了什麼”。從表面資訊入手,將插圖上的資訊與所學知識相結合,挖掘和釋讀插圖中的歷史資訊,達到積累知識的目的。插圖教學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感知,這不僅是學生獲取歷史知識進行積累的重要源泉,而且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利用利用插圖培養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

  學習遷移是指已經學得的知識、技能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所產生的某種影響,其中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起促進作用的叫“正遷移”。教師可以利用插圖來培養學生這種遷移能力。以《彼得一世》這幅插圖為例,教材內容雖已表明:他是俄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政治家。他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增強了俄國經濟、軍事實力,鞏固了專制統治,使俄國一躍成為歐洲的強國,為進一步對外擴張創造了條件。

  但僅此還顯得不夠,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通過識圖、解圖來實現知識的遷移――不難看出,彼得一世剛毅、果斷的氣質躍然紙上,實際上他一生的歷史活動是深受這種個性影響的。通過感知插圖,學生加深了對彼得一世義無反顧、大刀闊斧的改革精神的理解。

  許多歷史特徵是相比較而存在、相比較而認知的,所以,比較和鑑別在教學中被大量採用。而教材中的許多插圖恰好為歷史比較法的實踐運用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利用插圖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認識事物的內在特徵及其本質區別。

  如在《世界歷史》第二冊中,關於“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一節,教師可讓學生先對比本課中的兩幅扇形圖,會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經濟發展迅速,英、法相對緩慢的結論;然後再引導學生觀察兩幅柱狀圖,又很容易地分析出英、法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從而加深學生對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