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的背景是什麼

  第一次馬恩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西部戰線的一次戰役,那麼你瞭解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的背景,希望能幫到你。

  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的背景

  眾所周知,自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後,德國和法國互相敵視,前者渴望徹底粉碎謀求復仇的法國,獲得穩固的“歐洲共主”地位,後者則一心想收復被割讓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併為此組建起龐大陸軍,同時法國政治家還幻想英國和俄國盟友能及時參戰,聯手打敗德國。

  有意思的是,雙方設計的戰爭計劃都是“投入重兵以求速勝”。德軍總參謀長施裡芬在1897年提出名為“施裡芬”的作戰計劃,假設大戰爆發後,法國聯合俄國東西夾擊德國,但俄國完成軍隊動員至少需要40天,德國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快速投入重兵***97個師,佔全部軍力的九成***展開對法作戰,其中79個師***約120萬人***組成右翼集團,沿海岸線經比利時直插法國北部,佔領巴黎,繼而迂迴東北,與左翼集團***9個師***和中路集團***9個師***夾擊殲滅法軍主力於法德邊境地帶。

  “施裡芬計劃”的核心是通過極端削弱德軍左翼集團,使右翼獲得最大可用兵力,發動最大強度的攻擊,在俄國正式出兵參戰前覆滅法國。因此,施裡芬臨死前還諄諄囑託同事“切勿削弱右翼”。可是,接任德軍總參謀長的小毛奇卻被施裡芬的大膽給嚇壞了,楞是從右翼挖走26個師,加強左翼和中翼,強化對法軍正面和俄國邊境的防禦,從而大大削弱了右翼的攻擊力度。

  與遭到閹割的“施裡芬計劃”相比,法國的“17號計劃”顯得更加一廂情願。法軍統帥霞飛毫無根據地認為法軍實力已經強於德軍,一門心思地把主力擺在東北國境線上,妄想迅速東進,一路打到柏林。於是乎,兩個自信到自滿的對手將在戰場上吞嚥各自種下的苦果。

  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的經過

  9月5日,當克盧克集團軍經過巴黎東面,可以望見 埃菲爾鐵塔時,其右後方側翼受到毛老裡的法第6集團軍的襲擊。克盧克立即命令第3和第9軍回過頭去對付毛老裡,而這兩個軍的任務是負責掩護德第2集團軍的右翼的。所以他們的撤退,使德第1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之間,產生了一個寬達20英里的缺口。因為面對著這個缺口的英軍,已經迅速地撤退,所以克盧克才敢冒這個危險。對德軍來說,取勝的關鍵就在於它能否在法軍主力部隊和英軍利用著一缺口突破自己的蜂腰部之前,擊潰法軍的兩翼,即毛老裡的第6集團軍和 福煦的第9集團軍。

  克盧克重點對付毛老裡的部隊。毛老裡快要頂不住時,請加利埃尼從巴黎城內速派兵增援。“這一要求啟發加利埃尼組織了戰史上第一支摩托化縱隊,即馬恩出租汽車隊。加利埃尼令巴黎警察徵集了大約600輛出租汽車,將1個師的兵力輸送到戰場,使毛老裡最終沒被克盧克打垮。”

  9月6日凌晨,法軍發起全線反攻。法第6集團軍繼續與德第1集團軍在奧爾奎河上激戰;法第5集團軍也掉轉頭來,變撤退為進攻,同德第1集團軍廝殺,並同德第2集團軍右翼交火;法第4和第9集團軍則截住德第3、第4集團軍,使德第1、第2集團軍陷於孤立。9月8日,關鍵時刻,弗倫奇率領英軍的3個軍悄悄地爬進了德第1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之間的缺口,將德國第1集團軍與第2集團軍隔開了,使克盧克和比羅面臨著被分割包圍的危險。於是,比羅遂在9月9日下令他的第2集團軍撤退。

  當時克盧克的第1集團軍雖暫時擊敗毛老裡,可此時他也處於孤立的境地,不得不於同一天也向後撤退。至9月11日,德軍所有的軍團都後撤了。至此,馬恩河會戰結束。協約國軍粉碎了德軍的速戰速決的計劃,保住了巴黎,遂使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西線戰場形成了膠著狀態。這場會戰的戰略性結果十分巨大,德國人喪失了其優先擊敗法國再轉過身來對付俄國的唯一機會。

  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的結果

  在這場會戰中,交戰雙方先後投入150萬的兵力,傷亡人數在30多萬以上。其中,法軍陣亡2.1萬人,受傷12.2萬人;德軍陣亡4.3萬人,受傷17.3人。自大戰爆發後的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德軍遵循 施裡芬定下的基本方針,迅速穿越比利時領土向法國本土挺進。

  那時整個德國,甚至幾乎全世界,都深信德軍會很快勝利,巴黎即將被佔領。然而,當德國人的勝利似乎唾手可得,法國人的災難迫在眉睫時,協約國軍卻在馬恩河畔轉敗為勝,因而被人們稱為“馬恩河畔的奇蹟”。美國著名戰史專家 米德爾頓在論及協約國將領中誰對馬恩河會戰的貢獻最大時說:“歷史表明,要求得到‘馬恩河戰役得勝者’這一稱號的頗不乏人,但加利埃尼比起大部分人更是名正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