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圍韓信為什麼沒有去

  在白登之圍發生的時候,韓信還沒有被殺,那麼白登之圍為什麼韓信沒有去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白登之圍為什麼韓信沒有去

  對於白登之圍為什麼韓信沒有去這一問題,其實是非常容易回答的。在楚漢之爭的過程中,除了將項羽圍困在垓下的那場戰役外,韓信都是獨立領兵作戰的。如果白登之圍要讓韓信參戰,那麼劉邦自己就可以不用來了,因為韓信一個人就可以率領漢軍大敗匈奴軍,相反如果劉邦和韓信兩個人都參戰,反而容易因為意見不合而分散軍心,所以這是韓信沒參加白登之圍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秦朝滅亡後,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並且分封諸侯王之後,韓信基本上已經是半獨立狀態。在楚漢之爭中,劉邦看清楚了韓信的能力,所以在建立漢朝之後,劉邦對韓信實際上是並不完全信任的。在這樣的狀況下,他不會放任韓信獨自領兵作戰,將軍權交個韓信實際上就是將整個大漢的江山送到了韓信的手上,如果韓信就此真的謀反,那麼剛剛建立的大漢王朝就直接斷送在了劉邦的手上,這也是白登之圍為什麼韓信沒有去的原因。因為劉邦不信任韓信,功高震主就是韓信當時德處境,這也是後來呂后用計斬殺韓信的原因。呂后對劉邦的後宮生活幹預太多,貪圖美色的劉邦不會將這次外出獵豔的機會拱手讓與韓信,韓信參戰的話他就不用御駕親征。其實在白登山之圍之前,劉邦就已經帶著自己的心腹到達太原,陷入溫柔鄉中。

  白登之圍實際是劉邦勝利

  史料中關於白登之圍實際是劉邦勝利這一說法,其實也是有一定的依據。公元前200年也就是漢高祖七年,劉邦被圍困在白登上,史稱白登之圍。既然漢高祖劉邦已經被圍困在了白登山,那麼又怎麼說他勝利呢?

  首先,在看待一段歷史時是需要結合該事件的前因後果,這樣可以避免對歷史錯誤的解讀。關於白登之圍,歷史記載: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叛亂,同時還勾結了匈奴一起對太原發起進攻。韓信的叛亂使得劉邦很是氣憤,所以他御駕親征,率領漢軍總計三十二萬跟匈奴展開了正面戰爭,並且首戰告捷。取得了戰爭初期的勝利後,劉邦繼續帶領著漢軍向樓煩一帶進攻,但是由於天氣的原因,再加上劉邦首戰勝利,難免有些驕傲,所以輕視了匈奴軍隊,積極冒進,從而中了匈奴的誘兵之計。劉邦和其先頭部隊一起被圍困在了平城白登山上,時間長達七天七夜之久,這就是白登上之圍的具體經過。那為什麼有人認為白登之圍實際是劉邦勝利呢?

  如果就從戰況這一點來看,白登之圍劉邦是失敗的一方。但是這件事情的後續發展是劉邦採納了自己部下陳平的計謀,向匈奴單于的妻子行賄,最終成功的脫困。逃脫並不等於勝利,這一點無可爭議,所以由此還不能證明劉邦的勝利,但是在劉邦脫困後回到皇宮,他選擇了跟匈奴議和,答應與匈奴和親,從而成功的籠絡了匈奴,換取了邊境的安寧。這也是有人認為白登之圍實際是劉邦勝利的原因,從長遠來看,劉邦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使得大漢的邊境免受匈奴的騷擾。

  白登之圍時匈奴的單于是誰

  白登之圍時匈奴餓的單于是誰曾引發人們的關注,匈奴是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他們的生活是以遊牧為主,在秦漢之際當時還不是匈奴單于的冒頓將自己的父親頭曼單于殺死,從此自立為單于。那麼白登之圍時匈奴餓的單于是誰呢?

  冒頓當單于的最初幾年,並沒有向中原發動進攻,而是向東攻佔了胡人的領土,向西佔領了月氏,南並樓煩和南王,也就是說冒頓單于統一了當時的匈奴各部,使得匈奴漸漸強盛了起來。秦王朝滅亡之後,楚漢相爭,所以對於冒頓的漸漸強大,劉邦和項羽都無暇顧及。冒頓在此期間,成功的收復了被蒙恬掠奪的匈奴領地朝那和膚施等郡縣,從而直接對漢王朝統治下的中國北部產生了強大的威脅。既然匈奴的勢力已經能夠跟大漢王朝抗衡,同時冒頓的野心又很大,不然他也不會殺父,並且發動侵略戰爭,再加上此刻匈奴的周邊已經完全臣服在了冒頓的腳下,那麼作為匈奴單于,為了自己部族的利益,冒頓向大漢發動進攻。

  因為不滿劉邦的統治,韓信開始向冒頓發出邀請,一起對大漢發動進攻,冒頓欣然接受,很快匈奴的侵略戰爭就打了起來。韓信叛亂的訊息使得劉邦非常的震驚,震驚同時還有氣憤,所以最終劉邦決定御駕親征,最後反而中了匈奴軍的誘兵之計,從而被圍困在了白登山。由此白登之圍時匈奴的單于是誰這一問題也就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