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著名的典故_三國著名戰役赤壁之戰的故事

  在三國時期,有很多典故,你知道有什麼著名的典故嗎?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著名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歡!

  三國著名的典故: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赤壁之戰戰役背景

  東漢末年,其時曹操於官渡擊敗袁紹,後又敗袁紹三子,袁熙袁譚袁尚及北方少數民族烏桓,黃河以北遂落入曹操之手,展望北方僅餘西北馬騰。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為統一全國,舉兵南下,當時長江以南的諸侯主要有荊州劉表,東吳孫權,益州劉璋,以及漢中張魯。而劉備此時在汝南,於新野戰敗,逃亡江夏,本棲身劉表,然荊州軍事實力本就不足以抵抗曹操,加之此時劉表已死,次子劉琮又在蔡瑁等投降派的引領下投降曹操。劉備已丟掉了荊州北部,只能在江夏堅持抵抗,後劉備遣諸葛亮與東吳聯絡,兩家促成聯盟,以長江天險為守共拒曹操。而曹操雖然勢大,但所部大多為冀州,益州降兵,難堪重用,其本部嫡系兵馬只有十餘萬。加之北方兵馬素不善水戰, 孫劉兩家遂形成聯盟,對抗曹軍。

  赤壁之戰戰役評價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反對曹操的人稱之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它諸侯自然在政治正確性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不過在曹操兵敗赤壁中,傳統的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衝昏頭腦”,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錯過了戰機。

  曹操的失誤 :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浚下於巴丘”。 曹操的主力部隊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江表傳》記載:***曹操***後書與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瘟疫成了左右戰局的關鍵因素。

  赤壁之戰的作用

  赤壁之戰,它的作用在於: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戰之前,全國的割據勢力已經所剩不多,實力不強大多的已被消滅。赤壁之戰之後,曹魏損失過大,一時無力南顧,給南方孫劉的發展創造了絕佳的機會。劉備鞏固了自己對於荊州的佔領,又利用這一段南北相對平靜的時期攻佔了長沙、零陵等四郡,自己的實力大為增強,這為以後攻佔西川奠定了基礎。北方對東吳的壓力一下減輕了下來,東吳的疆域也穩定下來,經過赤壁之戰,使曹、劉、孫的實力更加接進,所以說這使天下三分的局勢初步形成。

  赤壁之戰戰役意義

  赤壁決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