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之戰簡介

  漠北之戰是漢軍在距離中原最遠的戰場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也最艱鉅的戰役。此戰是漢武帝向匈奴戰略進攻的頂點,也是匈奴伊稚斜單于與西漢畢其功於一役的戰略大決戰。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漠北之戰分析

  中文名稱:漠北之戰

  參戰部隊:漢軍;匈奴軍

  戰爭結果:漢軍獲勝,大破匈奴主力

  時  間:公元前119年

  地  點:漠北

  人  物:衛青 霍去病 伊稚斜單于 左賢王

  漠北之戰詳情

  經過

  單于聞訊,轉移輜重,部署精兵於大漠北緣,迎擊漢軍。

  漢武帝原擬以霍去病部由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北進,聞單于東去,乃改令其出代***今河北蔚縣東北***,命衛青部出定襄。

  衛青率前李廣、中公孫賀、右趙食其、後曹襄等出塞後,得知單于並未東去,遂自領精兵疾進,令李廣、趙食其從東路迂迴策應。衛青行千餘里,穿過大漠,與早已佈陣的單于本部接戰,衛青先以武剛車***兵車***環繞為營,穩住陣腳,隨即遣5000騎出戰。至日暮,大風驟起,沙石撲面,衛青乘勢指揮騎兵從兩翼包圍單于。單于見漢朝軍隊很多,兵強馬壯,自料難以取勝,率精騎數百,突圍向西北逃走,匈奴軍潰散。衛青急派輕騎追擊,自率主力跟進。直至顏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南面的一支***趙信城,殲敵一萬九千人,燒其積粟還師。李廣、趙食其因迷失道路,未能與衛青會師漠北。

  霍去病率校尉李敢等出塞後,同右北平郡***治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路博德部會師,在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攜帶少量的輜重糧草,驅使所俘獲的匈奴人為前鋒為漢兵開路,跨過大漠,過河活捉單于大臣章渠,誅殺北車耆王,又轉攻左大將雙,繳獲敵人的軍旗戰鼓。又越過難侯山,渡過弓盧水,抓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三人。此次遠征,霍去病所率部隊以一萬的損失數量,前後一共斬獲胡虜70443人,至此,匈奴左、右賢王兩隻臂膀被徹底斬斷,只剩下匈奴單于懸孤漠北。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臨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而還。此戰之後,左賢王損失很大,同時失去了對烏桓的控制,漢朝得以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可見,漢破匈奴左賢王地之前,經常侵擾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等地的是以左賢王為首的匈奴人。

  經此一戰,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漠北之戰,漢軍作戰指導明確,準備充分,以騎兵實施突擊,步兵擔任保障,分路進擊,果敢深入,是在沙漠草原地區進行的一次成功作戰,在中國戰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詳述

  河西戰役之後,匈奴勢力遭到沉重打擊,但伊稚斜單于仍未停止南下襲擾。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匈奴兩路大軍,各數萬騎,分入右北平及定襄,殺掠吏民千餘人而去。

  此時,西漢王朝由於長期對匈奴用兵,財政發生困難。漢武帝及時調整政策,實行整理幣制、專賣鹽鐵、加重商稅等措施,秣兵厲馬,準備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

  經過兩年時間的積極準備,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調集10萬騎兵,命大衛青、驃騎霍去病各領5萬,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並以郎中令李廣為前、太僕公孫賀為中、主爵趙食其為右、平陽侯曹襄為後,統歸衛青指揮。霍去病屬下未配備裨將,但所統兵卒多是經過挑選的敢力戰深入之士,其中包括大量的匈奴降將,如歸義侯復陸支***因淳王***、伊即靬***樓王***。

  為了確保作戰勝利,漢武帝還徵集 私負從馬凡十四萬匹,步兵數十萬,負責轉運輜重,保障後勤供應。為這次大戰準備的糧草更是不計其數。

  漢軍原計劃由霍去病出定襄,直攻伊稚斜單于。後從俘虜口中得知伊稚斜單于已東去,乃改變計劃,令霍去病出代郡,衛青出定襄,兵分兩路北進。

  匈奴得知漢軍來攻,趙信為伊稚斜單于出謀: 漢兵既度幕,人馬疲,匈奴可坐收虜耳。於是伊稚斜單于將部眾人畜輜重轉移到更遠的北方,以精兵待於漠北,專候漢軍的到來。

  衛青出塞後,捕獲俘虜,得知伊稚斜單于的確實駐地,便令前李廣與右趙食其兩部合併,從東路出擊匈奴軍側背,自率精兵直攻匈奴軍。

  衛青大軍出塞1千餘里,涉過大沙漠,終於與伊稚斜單于所部相遇。衛青見匈奴軍早有準備,便下令用武剛車***四周及車頂以厚革皮覆蓋用於防護的戰車***環繞為營,扎站住陣腳,隨即以5千騎兵向匈奴發起衝擊。伊稚斜單于也令萬騎出動應戰。雙方激戰。戰至黃昏,大風突起,沙礫撲面,兩軍不相見。衛青乘勢急令大軍從左右兩翼包抄,將匈奴軍陣團團圍住。伊稚斜單于見勢不妙,自料漢兵勢眾,難以取勝,便率壯騎數百從西北方向突圍逃走。

  天將黑,漢、匈兩軍仍在混戰,死傷相當,這時,漢軍左校捕到俘虜,知伊稚斜單于已逃脫,急報衛青。衛青立即遣輕騎連夜追擊,自己率主力隨後繼進。匈奴軍潰散。至天明,漢軍追出200餘里,未能追上伊稚斜單于,沿途殲敵萬餘人,進至寘顏山***今蒙古納柱特山***趙信城***為趙信所建,故名***,獲得匈奴大批屯糧,補充了軍隊。整休1日,盡焚其城及剩餘軍資而還。此戰衛青軍殲敵19000人。

  從東路出擊的前李廣和右趙食其軍,因迷路,未能如期抵達漠北與衛青大軍匯合。待衛青返回漠南才與2人相遇。衛青命長史傳喚李廣到幕府,問其失道曲折欲上報天子,李廣自殺。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趙食其回到京城,被交給法官,趙食其交了贖金,成為平民百姓。

  另一路,霍去病率軍出代郡後,北進2千餘里,越過大沙漠,與匈奴左、右賢王部遭遇。霍去病指揮漢軍和俘虜的匈奴部眾向匈奴軍發動猛烈進攻,大敗匈奴軍,俘獲屯頭王、韓王等3人,、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以1萬的己方損失,殲敵70443人,左賢王和右賢王部精銳幾乎損失殆盡。左賢王率親信棄軍逃走。霍去病揮軍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在山上祭天,又在姑衍山祭地,得勝而回。

  漢武帝對漠北戰役的勝利極為滿意,漢軍凱旋後,他加封衛青、霍去病為大司馬,從此2人各號大司馬大、大司馬驃騎,。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功績尤其讚賞,不僅 令驃騎的官階和秩祿與大等,而且再 以五千八百戶益封驃騎,其部下將官也多人封侯受賞。衛青則因戰功不能超過戰損,而未得益封,其部下 軍吏卒皆無封侯者。漠北大戰,是西漢對匈奴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仗,雙方都竭盡了全力。

  這一仗,匈奴兩路被殲9萬餘人,元氣大傷, 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其實力日漸衰落。漢軍傷亡數萬人,馬匹損失了十幾萬,後備空虛,短時期內也無力再發動大規模進攻。但匈奴威脅並未根除,漢武帝仍在積蓄力量,準備繼續打擊匈奴。匈奴採納了趙信的意見,派使者去漢朝,說好話請求和親。天子詢問臣下的意見,有人說和親,有人說趁機讓匈奴臣服於漢朝。丞相長史任敞說:“匈奴剛剛遭受失敗,處境困難,可以讓他們做外臣,每年春秋兩季到邊境上來朝拜皇上。”漢朝派任敞去見單于,單于聽了任敞的計劃,大為生氣,扣留了任敞。漢朝於是收集兵士馬匹,準備一舉殲滅匈奴殘力。這時驃騎病故,於是漢朝很長時間沒有北上攻擊匈奴。

  漢武帝中期對匈奴一系列重大戰爭的勝利,是西漢王朝幾十年經濟發展、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強化、軍事實力不斷提高,尤其是騎兵部隊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的結果;也是人民群眾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支援的結果。因為它是為了制止匈奴貴族統治集團掠奪北方各族人民的戰爭,客觀上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利益。同時也是與漢武帝本人的 雄才大略 和戰略決策的正確分不開的。

  漢武帝作為封建時代最傑出的帝王之一,能夠在大政方針上審時度勢,順應歷史形勢的發展,適時地改變前代單純防禦的戰爭策略,確立了新的攻勢戰略思想,奪回了戰爭主動權,改變了西漢王朝幾十年來被動挨打的不利地位。他針對匈奴的分佈特點,正確地採取了各個擊破的方針,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戰略計劃。為了貫徹主動進攻的攻勢戰略思想,漢武帝還進一步大力建設騎兵部隊,提高了漢軍在荒漠中行軍作戰的機動能力和攻擊力。在用人方面,鑑於一些老臣宿將,如韓安國、李廣等,雖然英勇敢戰,令匈奴聞風喪膽,但由於多年來消極防禦戰略思想的影響,他們無法擺脫 守邊 、 堵擊 等防禦戰法的束縛,每出戰勝少敗多,不能擔負指揮騎兵集團在荒漠草原地區進行大規模機動作戰的重任,因此漢武帝破格地選拔了一批如衛青、霍去病等善於指揮騎兵集團行軍作戰的年青將領,承擔起打敗匈奴的重任。

  衛青、霍去病則不負重託,充分領會了漢武帝的攻勢戰略思想,每次出戰都表現出主動進攻、大膽果決的積極進取精神,敢於快速衝擊、遠端奔襲、大範圍迂迴包圍,由於他們的出色指揮,使漢軍跋涉千里而攻勢不減。在實戰中,他們都能充分發揮騎兵的特長,以正面的連續衝擊,配合兩翼包抄,摧垮敵軍抵抗,霍去病採用遊牧民族的打法,以輕騎兵遠端奔襲、窮追不捨、將敵軍趕盡殺絕,這些都是漢軍所以戰勝匈奴軍的主要原因。另外,漢武帝在外交上派彭吳聯絡貊,以阻止匈奴向東發展,派張騫通西域,與西域諸國建立友好關係,以切斷匈奴右臂;經濟上發展生產,實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整頓幣制和稅收等,都為打敗匈奴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匈奴在這幾次重大戰役中失敗,除政治、經濟等原因外,主要是對西漢幾十年經濟發展所積累的雄厚財力,以及西漢騎兵部隊的迅速發展和戰略戰術的改變估計不足,在戰略上輕視西漢,加之各部之間沒有很好地協調配合,因此處處被動,不僅喪失了戰爭主動權,而且在漢軍的連續打擊下,連戰連敗,左、右部主力損失殆盡,只有單于本部尚保留了一點元氣。

  漠北之戰漢軍主帥簡介

  衛青

  ***?—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封長平侯。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漢朝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勝,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元封五年衛青逝世,起冢如廬山,葬於茂陵東北1000米處,諡號為“烈”。

  位高權重、才幹絕人,衛青依然對士大夫們有禮貌,對將士們有恩德,戰場上也能與之同甘共苦。因此,常有人評價衛青過於‘和柔’。但試想一個七戰七捷,自立漢以來始破匈奴,在險境臨危應變以弱勝強的大;亦或是出入禁中、掌議論,參決政事、秉掌樞機的天子侍中和內朝大司馬大,都需過人的應變能力和魄力。對外辱強敵,衛青有力回擊;而對待同仁,則謙和仁讓,出將入相,氣度寬廣。

  《資治通鑑》記載太子和皇后日漸寵衰後常常擔憂,漢武帝主動找到衛青表示太子溫厚好靜能安天下,是最合適的守城賢主,並讓衛青轉告。衛青在世的時候,從無人敢構陷衛家和太子,直到他去世之後,很多臣下認為太子失去了外家的支援,企圖陷害太子的才逐漸多了起來。

  霍去病

  ***前140年—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封冠軍侯。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虛歲***。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象祈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併,追諡為景桓侯。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 ***,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霍去病。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霍去病亦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