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之戰為什麼影響了楚漢戰爭的走向

  井陘之戰的結局,對楚漢戰爭的整個程序具有重大的意義。漢軍的勝利,使得其在戰略全域性上漸獲優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井陘之戰的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井陘之戰的介紹

  公元前204年爆發的井陘之戰,楚漢戰爭中漢軍統帥韓信表現出了“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卓越智謀和用兵韜略,其戰績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井陘之戰則是他戰例中的代表作。

  井陘之戰戰爭背景

  公元前205年,項羽在彭城擊敗劉邦,本來看漢軍勢大投靠劉邦的諸侯,看到劉邦戰敗紛紛脫離劉邦,這使得許多諸侯紛紛選擇中立,嚴重威脅漢軍側翼,為了擺脫這一不利局面,劉邦採納了張良等人的建議,制定了正面堅守、側翼發展、敵後襲擾的戰略方針。

  井陘之戰戰爭過程

  公元前205年,韓信首先率軍擊滅了魏王豹,平定魏地。

  當時,黃河北岸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趙***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個割據勢力。它們都投靠項羽,成為楚的羽翼。漢要滅楚,就必須先翦除這些諸侯國,使項羽陷於孤立。

  韓信針對這些割據勢力只圖據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點,便向劉邦提出進一步開闢北方戰場,逐次消滅代、趙、燕,東擊田齊,南絕楚軍糧道,對楚軍實施側翼迂迴,最後同劉邦會師滎陽的作戰計劃。它得到了劉邦的讚許和批准。

  趙軍對潛伏的漢軍毫無覺察,望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竊竊哂笑,認為韓信置兵於“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識,因而對漢軍更加輕視。今天看來,當時趙軍的哂笑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兵法上明確規定,佈陣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澤”,韓信反其道而用之,豈不是可笑之至?

  天亮之後,韓信親自率領漢軍,打著大將的旗幟,攜帶大將的儀仗鼓號,向井陘口東邊的趙軍進逼過去。趙軍見狀,果然躊躇滿志,離營迎戰。兩軍戈矛相交,廝殺了一陣子後,韓信就佯裝戰敗,讓部下胡亂扔掉旗鼓儀仗,向綿蔓水方向後撤,與事先在那裡背水列陣的部隊迅速會合,趙王歇和陳餘誤以為漢軍真的打了敗仗,豈肯輕易放過機會,於是就揮軍追擊,傾全力猛攻背水陣,企圖一舉全殲漢軍。

  “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

  漢軍士兵看到前有強敵,後有水阻,無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戰,個個拚命,趙軍的凶猛攻勢就這樣被抑制住了。這時,埋伏在趙軍營壘翼側的漢軍二千輕騎則乘著趙軍大營空虛無備,突然出擊,襲佔趙營。他們迅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戰旗,一時間紅旗林立,迎風招展,好不威風。

  趙軍久攻背水陣不下,陳餘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這時趙軍才猛然發現自己大營上插滿了漢軍紅色戰旗,老巢已經易手。這樣一來,趙軍上下頓時驚恐大亂,紛紛逃散。佔據趙軍大營的漢軍輕騎見趙軍潰亂,當即乘機出擊,從側後切斷了趙軍的歸路;而韓信則指揮漢軍主力全線發起反擊。趙軍倉皇向泜水***今河北獲鹿南2.5公里,現已被湮塞***方向敗退,被漢軍追上,結果全部就殲,陳餘被殺,趙王歇和李左車束手就擒。井陘之戰以韓信大獲全勝,一舉滅趙而降下帷幕。

  

  井陘之戰的結局,對楚漢戰爭的整個程序具有重大的意義。漢軍的勝利,使得其在戰略全域性上漸獲優勢,即消滅了北方戰場上最強勁的敵手,為下一步“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創造了聲勢和前提,併為東進擊齊鋪平了道路,從而造就了孤立項羽的有利態勢。這雖然是一次戰役規模的戰爭,但卻有著戰略性質的地位。

  在井陘之戰中,雙方在作戰指揮上的得失高下是顯而易見的。韓信取得作戰勝利,關鍵在於他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計劃地製造和利用趙軍的錯誤,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孫子兵法·九地篇》***這一心理狀態,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從而一舉全殲趙軍,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精彩篇章。趙軍的失敗,則在於主帥陳餘迂腐而又傲慢,並拒絕採納謀士李左車正確的作戰方案,昧於瞭解漢軍的作戰意圖。終於使趙軍喪失了優勢和主動地位,在處處被動中遭到全殲。

  井陘之戰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啟示。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兵法的運用,貴在靈活創新,切忌死板教條。這正如宋代岳飛所說的那樣:“先陣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這方面,那位曾經在2100多年前“戰必勝,攻必克”,的風雲人物韓信堪稱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