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是怎麼發生的有什麼影響

  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那麼你知道馬陵之戰是怎麼發生的嗎?對後世有什麼影響?下面小編為你解答。

  馬陵之戰發生的背景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元氣大傷,但經過幾年的休整後,魏國逐漸開始恢復對外進攻。公元前341年,魏國再次發兵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採用孫臏“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主張,與韓結好卻不急於發兵。待韓軍五戰五敗,魏軍也實力大損時,才於次年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韓。

  馬陵之戰的過程

  具體經過

  韓國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魏軍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只好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抓住魏、韓皆疲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孫臏在齊軍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戰時那樣:充任軍師,居中排程。

  魏國眼見勝利在望之際,又是齊國從中作梗,其惱怒憤懣自不必多說。於是決定放過韓國,轉將兵鋒指向齊軍。其含義不言而喻:好好教訓一下齊國,省得它日後再同自己搗亂。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後,即命太子申為上,龐涓為將,率雄師10萬之眾,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

  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魏軍尾隨而來,孫臏針對魏兵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在認真研究了戰場地形條件之後,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並在馬陵利用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中1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裡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上面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字樣。

  龐涓在接連3天追下來以後,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武斷地認定齊軍鬥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於是命令部隊丟下步兵和輜重,只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至馬陵,見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 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10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

  戰略改變

  孫臏在馬陵之戰所用的戰略,其實便是孫子兵法“始計篇”所說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兵勢篇”所說的“以利動之,以卒待之”等虛實原則於實戰的運用。

  馬陵之戰的影響

  齊魏馬陵之戰是《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具體運用,閃爍著孫臏軍事思想的光輝。作為中國古代軍事 史上的一個著名戰例,齊魏馬陵之戰知名度高,傳播範圍廣,影響大,不僅有極高的軍事研究價值,而且對新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外交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馬陵之戰戰場遺址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發生在山東省郯城縣境內的馬陵山。

  1993年《中國古代軍事通史》將公元前341年的齊魏馬陵之戰決戰場定在山東郯城馬陵山;1997年中國中央電視臺軍事部大型系列片《孫子兵法》電視片在郯城馬陵山攝取場景。

  國家教委中小學歷史教科書對“齊魏馬陵之戰古戰場”進行了更正。

  2001年5月由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創立的全國首家“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教研基地”在郯城馬陵古戰場風景區正式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