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的故事是怎麼回事

  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那麼你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馬陵之戰的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馬陵之戰的故事介紹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然戰敗,但經過了幾年的休養生息之後,魏國又逐漸恢復了對外擴張的腳步。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澤***今河南開封南***舉行會盟。之後,魏國以韓國沒有前來赴會為藉口,興兵討伐韓國,在樑、赫擊敗韓軍。韓昭侯向齊國求救。齊相鄒忌認為不應救韓。田忌則提出,如果不救韓國,則韓國很快歸附魏國,使得魏國實力更強。這樣對齊國不利,所以他主張儘快援救韓國。而孫臏則認為,韓國現在還有力量與魏國抗衡,而且魏軍士氣正旺,不如先答應韓國,讓其奮力抵抗牽制魏軍,等到魏軍實力被削弱時再出擊救援。齊威王聽從了孫臏的建議,等到韓軍接連五次戰鬥中都失利,魏軍也被拖累得疲憊不堪時,才於第二年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大舉發兵援救韓國。

  齊軍仍然採用了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率軍從曲阜、亢父***今山東濟寧***,經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軍隊抵達與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黃***今河南民權***,誘使魏軍返回救援,以解韓國之圍。魏惠王嫉恨齊國干涉魏國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韓國的兵力。他動用全國的力量想打敗齊國的軍隊。魏惠王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10萬大軍,向東迎擊齊軍。龐涓想一洗桂陵之戰的恥辱,又依仗自己的強大兵力,想與齊軍速戰速決。

  孫臏看到魏軍來勢洶洶,而且與敵軍兵力相差懸殊,決定智取,不與敵軍正面直接接觸。所以他建議田忌用欲擒故縱的計謀,引誘龐涓中計。田忌採納了他的計策,於是下令軍隊由外黃向馬陵方向撤軍。馬陵在鄄邑北面60華里的地方,那裡密林溝壑,道路曲折,非常適合設定伏兵。孫臏又建議士兵在第一天挖供給10萬人吃飯的灶坑,第二天減少到可供5萬人吃飯的,第三天再減少到可供3萬人的。龐涓勘察後非常高興,認為齊軍膽小,已經有一半以上士兵逃走了,就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在後面加緊追趕。傍晚時分,他帶兵追趕到馬陵一帶。齊軍的伏兵萬箭齊發已使得魏軍進退維谷,陣腳大亂,傷亡無數。龐涓知道自己在劫難逃,拔劍自刎。齊軍乘勝追擊,正好太子申率領的後續大軍趕到。秦軍俘虜了太子申,取得全面勝利。歷史上稱這次戰役為馬陵之戰,這一戰中所用的計策被稱為減灶之計。此戰後,魏國實力逐漸轉向衰落,孫臏也因為這一戰而揚名天下。

  魏國為什麼要在逢澤舉行會盟?

  公元前391年,魏國在大梁、榆關一帶打敗楚軍,攻佔了大梁,實力大增。魏惠王時期為了爭奪中原霸主的地位,於公元前364年將國都從安邑遷到了大梁***今開封市***。魏國在遷都大梁之後,勵精圖治,積極生產,國家逐漸富強起來。魏惠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衛鞅來到大梁勸說魏王,讓他號令宋、衛、魯等小國,向北聯絡燕國,爭取秦國作為盟國,先行王服,再圖謀齊、楚之地。魏惠王採納了他的意見,擴建宮室,設定天子的服飾和車馬自稱為王。當年,魏惠王打著朝見周天子的名義,邀請秦、韓、宋、衛、鄒、魯等國家在逢澤***今開封市東南***舉行會盟。會盟後,又在魏惠王的帶領下一同去朝見周天子。此次會盟是戰國時七國國君稱王的開端。由於會盟是魏惠王使用強迫手段舉行的,因此遭到韓國強烈抵制,而沒有去參加。

  在馬陵之戰中龐涓中計來追,孫臏又是怎樣安排的?

  孫臏估計出以魏軍的行軍速度天黑前應該能到達馬陵。馬陵的道路十分狹窄,道路兩旁又多險阻,很適合埋伏兵馬。於是他讓人砍倒一棵大樹削掉樹皮,在露出的白木上刻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然後在道路的兩邊又埋伏好擅長射箭的齊軍士兵上萬人,並約定好天黑看到點火就一起放箭。龐涓果然在傍晚十分來到那棵被削掉樹皮的大樹下面,他看到樹上有字又看不太清楚,就命人點燃火把照明。字剛讀完,齊軍伏兵萬箭齊發,魏軍大亂損失慘重。

  孫臏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他是齊國阿***今山東陽谷***人,孫武的後代。孫臏曾經和龐涓一同學習兵法。後來龐涓擔任魏國將軍,他將孫臏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去膝蓋骨***,並在他臉上刺字。後來孫臏逃到齊國,受到齊威王的賞識。馬陵之戰中,他乘坐戰車身,用計謀逼迫龐涓自殺,大敗魏軍。他曾著書《孫臏兵法》,但已經失傳。

  馬陵之戰的故事背景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元氣大傷,但經過幾年的休整後,魏國逐漸開始恢復對外進攻。一說桂陵之戰後十三年***公元341年***、一說魏惠王三十年***公元339年***、一說齊宣王二年***商鞅變法後一年,公元355年***,魏國與韓趙聯軍交戰,韓趙向齊國求援。齊宣王採用孫臏“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主張,與韓結好卻不急於發兵。待韓軍五戰五敗,魏軍也實力大損時,才於次年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攻魏救韓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