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是怎麼回事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那麼你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夷陵之戰的詳細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上的夷陵之戰,從公元221年7元持續到公元222年8月,以東吳大敗蜀漢結局,是三國時期裡劉備對東吳孫權發動的大規模戰役,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一次通過積極防禦,化解敵軍先天優勢而最終取勝的成功戰例,是影響三國時期歷史程序的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這場戰役的發生動機,是劉備為報東吳殺關羽之仇,公元219年,東吳孫權偷襲荊州,關羽被呂蒙所殺,荊州轉歸為東吳屬地,至此,東吳和蜀漢結仇,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也即位做了皇帝,他便想到,要替關羽報仇,決定興兵討伐東吳。這個攻打東吳的動機,歷史上也頗有爭議,還有人認為不過是劉備想借替關羽報仇而重新奪取對蜀漢至為重要的荊州。

  戰役的雙方投入兵力大致相同,蜀漢大軍5萬,由劉備親率,東吳孫權指派新秀將領陸遜率軍五萬迎擊,在戰爭還未打響之前,東吳孫權便派人求和,在共同敵人曹魏虎視眈眈之下,兩方交戰無異於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可劉備鐵了心要打,孫權只有積極備戰迎敵。

  在戰爭的前期,劉備率領的蜀軍步步緊逼,已經駐紮到長江西岸,軍心振奮,氣勢正盛,而東吳一方,陸遜通過觀察蜀漢大軍,認為此時不宜直接迎戰,而應該先挫其銳氣,等待時機再兩軍開戰,這是陸遜判斷精準 ,後期果不其然,等待蜀漢大軍,軍心渙散,戰備鬆懈之時,火燒連營四百里,大敗蜀軍。而陸遜經此一戰,名滿天下,流傳百世。蜀漢則是重傷元氣,戰役結束的第二年,劉備便歸西了,可嘆可嘆。

  夷陵之戰中東吳的統帥是誰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當時劉備為報東吳擒殺關羽之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東吳孫權還派使者求和,消極備戰,不想劉備心意堅決,怒氣興盛,大感壓力,果斷任命當時還是新人的陸遜擔當東吳一方的最高軍事統帥大都督。

  事後證明,這個人選是多麼正確,陸遜的高超軍事才能在夷陵之戰是展露無遺,面對氣勢洶洶,志在必得,軍威日盛的蜀漢大軍,陸遜決定採用以逸待勞的對策,避免兩軍直接接觸,這在前期很好的儲存了實力,而且面對蜀方的三番四次的營前挑釁,都閉門不戰,狠狠的打擊了蜀軍的軍心,雙方前期駐紮在長江兩岸,分江對峙。

  而後,陸遜觀察軍情,後退江岸二百里,放棄對自己不利的駐守地形,蜀軍趁勢追擊,深入到吳地崇山峻嶺安營紮寨,在等待和東吳開戰的半年時間內,蜀軍的軍心已不像剛開始那樣自信滿滿,志在必得,軍中紀律開始渙散,人心不穩,而且劉備也不是一個有經驗的軍事將領,他錯估了雙方的軍事實力,盲目自信,更犯軍家大忌,把蜀軍的戰營連綿四百里紮在水溪邊,這直接導致了陸遜發現全殲蜀漢大軍的突破點,他命人準備火把和茅草,在當時的下風口點燃的蜀軍的營寨,大火藉助風力,把連綿四百里的戰營全燒了,蜀軍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只能敗逃,而陸遜經此一戰,名滿天下。

  夷陵之戰甘寧的死因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描寫夷陵之戰中的甘寧之死,是這樣的寫的“夷陵之戰時,甘寧帶病出徵,甘寧見其勢大,不敢交鋒,拔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頭顱。寧帶箭而走,到於富池口,坐於大樹之下而死”,意思是在夷陵之戰中,甘寧是帶病出徵,在交戰中遇到沙摩柯大軍,被沙摩柯射中頭部後,他帶著箭走到富池口的一棵樹下,坐著死去了。

  大家都知道小說《三國演義》是歷史演繹小說,並不能當作歷史史傳來考究。真實的歷史中,甘寧何人也,他年少成名,少有痞性,喜歡遊俠俠盜之事,糾集一幫狐朋狗友,專事搶奪地方過往商隊,自已平時愛好錦衣華食,人稱錦帆賊。雖然當過賊,但並不妨礙日後他官運亨通,18歲時在蜀地當過郡丞,但後來因不受劉表和黃祖的重用,而後率部投奔孫權,才開始嶄露頭角,聲名漸盛,在蜀時期,還幹過一件糊塗事,就是曾經射殺過凌操,凌操乃淩統之父,就憑這點,甘寧在蜀軍也不會有建功立業的機會,投奔到東吳算是明智之舉。甘寧武藝了得,算是智勇雙全的將領,在對抗曹操的幾場戰役中,戰績卓著,勇猛非常,令孫權十分滿意,對此,在《三國演義》中,孫權還說過“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可敵矣”這樣的誇讚甘寧的話,可見他在東吳一眾將領裡的超群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