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對外擴張戰爭簡介

  穆罕默德死後,其繼任者繼承其意志繼續擴張侵略,先後攻佔多國,吞併西亞、北非等大量領土,後在普瓦捷會戰中戰敗,被迫停止對外擴張戰爭。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阿拉伯對外擴張戰爭分析

  中文名稱:阿拉伯對外擴張戰爭

  參戰部隊:阿拉伯軍隊、西亞北非西歐多國軍隊

  戰爭結果:加速阿拉伯社會封建化程序

  時  間:公元7~8世紀

  地  點:伊拉克、拜占庭、波斯、印度等地

  人  物:阿布·伯克爾 哈立德

  阿拉伯對外擴張戰爭詳情

  第一階段***634—656年***

  穆罕默德去世後,其繼承者繼續執行其對外軍事擴張的“伊斯蘭遠征”計劃。在平定了內部叛亂後,於公元633年秋,組織三支阿拉伯軍隊,每支7500人,從阿拉伯半島出發,經敘利亞沙漠侵入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此時,拜占庭和波斯帝國因長期戰爭兩敗俱傷,無力抵抗阿拉伯人的進攻。

  636年,阿拉伯軍隊由瓦立德率領又向伊拉克、敘利亞進發,首先攻克加薩尼王朝都會巴士拉;爾後佔領外約旦的斐哈勒,並乘勝直趨大馬士革,圍城6個月攻陷該城。此時,東羅馬帝國調兵5萬人,解救大馬士革。瓦立德被迫放棄大馬士革撤至約旦河東支流雅穆克河畔,以2.5萬人採取以逸待勞的戰術,打敗了拜占庭軍隊,重新收復大馬士革,佔領了整個敘利亞。阿拉伯軍隊的接連勝利,迫使被圍困兩年的耶路撒冷於638年自動請降歸順。

  在進軍敘利亞的同時,阿拉伯軍隊還向伊朗和埃及發動了進攻。633年,阿拉伯軍隊佔領伊拉克南部的希拉後,開始進軍伊朗,伊朗軍隊用戰象作為突擊力量,大敗阿拉伯軍隊,曾一度使阿拉伯人深感恐懼。637年6月1日,阿拉伯軍隊在獲得增援後取得卡季西亞會戰勝利,輕取波斯帝國首府泰西豐,繳獲大量戰利品和珍寶。隨後,又攻佔摩蘇爾和訥哈範德兩城,將伊朗併入阿拉伯帝國的版圖。639年底,阿拉伯軍隊對埃及突襲成功,一舉攻克皮盧希恩,640年,又在開羅大敗拜占庭軍隊。爾後迅速前推,於642年9月佔領亞歷山大里亞,進至昔蘭尼加,從此,拜占庭失去了埃及。643年阿拉伯軍隊攻佔利比亞,647年又侵入拜占庭在北非的領地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等地。為了進一步控制地中海,阿拉伯徵集小亞細亞沿岸居民,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並迅速佔領了地中海幾個有戰略意義的島嶼。到7世紀50年代,阿拉伯軍隊向西進佔了北非部分省份,向東已逼近印度邊境,向北突進至亞美尼亞以北,控制了拜占庭帝國在近東的大部分領土,形成了一個橫跨歐、亞、非的新帝國。659年,由於阿拉伯貴族內訌,阿拉伯軍隊暫時停止了進一步擴張。661年,倭馬亞王朝以敘利亞為基地建立起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王朝。在平定內亂後,阿拉伯人又重新組織對拜占庭發起新的進攻。

  第二階段***668—750年***

  阿拉伯軍隊首先以拜占庭沿海城市為進攻目標,派艦隊渡過愛琴海,穿越達達尼爾海峽,進入馬爾馬拉海,在基齊庫斯城建立軍事基地。673—677年,阿拉伯艦隊連續在每年夏季進攻君士坦丁堡。由於拜占庭軍隊做好了充分準備,精心佈置防衛,並採用一種叫“希臘火”的液體燃燒劑,有效地粉碎了阿拉伯艦隊的進攻,保衛了君士坦丁堡。677年6月,阿拉伯艦隊被迫撤離君士坦丁堡,在途經小亞細亞南岸海面時,遭到風暴襲擊和希臘艦隊阻截,幾乎全軍覆沒。陸軍在小亞細亞也遭到慘敗。678年,雙方再度簽訂和約,阿拉伯國家被迫向拜占庭納貢。在北非,阿拉伯軍隊卻進展順利。697—698年,奪取迦太基,從而結束了拜占庭對北非的統治。709年,阿拉伯軍隊進抵大西洋沿岸。711年春,一支由300名阿拉伯人和7000名信奉伊斯蘭教的柏柏爾人組成的部隊進入比利牛斯半島,趁西哥特王國發生內訌,社會和宗教矛盾重重之機,佔領了半島大部分地區,建立起阿拉伯人的統治。732年10月 4日,阿拉伯軍隊在普瓦提埃與法蘭克人交戰,結果阿拉伯軍隊戰敗。由於比利牛斯半島人民的頑強抵抗,駐西班牙的阿拉伯軍隊內部各部族發生矛盾,阿拉伯軍隊於8世紀中葉被迫退出高盧,停止了向歐洲的進軍。

  705—715年,阿拉伯軍隊侵入中亞細亞的費爾干納、喀布林地區。為了佔領這些地區,阿拉伯軍隊與突厥族遊牧部落及中國人進行了交戰。712年,阿拉伯軍隊進入印度,這支軍隊雖不足6000人,但裝備精良,有可拆卸後用駱駝運載的擲石器和攻城器等。阿拉伯軍隊連續擊敗印度人後,將印度河谷併入阿拉伯帝國。

  717年,阿拉伯軍隊分水陸兩路再次對君士坦丁堡發動進攻。陸路以騎兵和駱駝兵為主,號稱12萬人,越過小亞細亞,從阿拜多斯城跨越達達尼爾海峽,進入歐洲大陸,包圍色雷斯;水路1800艘戰艦從敘利亞和埃及港口出發,直驅博斯普魯斯海峽,同時20艘各載100名重灌士兵的大型戰船緊隨其後,準備登陸作戰。拜占庭軍隊採用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方針,拆除設在進港海口的防衛鐵鏈,任阿拉伯艦隊駛進港灣。然後,出其不意地發出火箭、火船和火矛,投射“希臘火”。阿拉伯艦隊在突然襲擊下大亂,在熊熊烈火中幾乎全軍覆滅。陸路一支因阿拉伯士兵不耐嚴寒,且供應不足,加之時疫流行,戰鬥力銳減,被拜占庭收買的保加利亞人乘機進攻,重創阿拉伯軍隊。另兩支運送武器、士兵和糧食的阿拉伯艦隊也被擊潰。至此,圍攻君士坦丁堡長達一年零一個月的阿拉伯軍隊,以失敗而告終。

  君士坦丁堡會戰之後,拜占庭開始向小亞細亞和敘利亞展開全面進攻,整個戰局發生了根本轉折,拜占庭轉為戰略進攻,阿拉伯轉為戰略防禦。746年,在塞普勒斯附近的大海戰中,拜占庭擊潰了擁有1000多艘戰艦的阿拉伯艦隊,奪回了塞普勒斯。8世紀後半期,拜占庭在小亞細亞屢獲勝利,把阿拉伯人趕到小亞細亞東部,重振了“帝國”的聲威。750年,阿拉伯帝國內部矛盾激化,阿拔斯王朝取代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遷都巴格達。此後,拜占庭與阿拉伯爭奪的重點主要在小亞細亞和上美索不達米亞、黑海沿岸及地中海東部和義大利等地,雖然戰事連綿不斷,但規模不大

  阿拉伯對外擴張戰爭的歷史貢獻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在很大程度上是阿拉伯國家而不是伊斯蘭教的擴張。在被征服地區,非伊斯蘭教徒並沒有被強迫改變信仰。事實上,阿拉伯統治者往往並不鼓勵被征服地區的人民改信伊斯蘭教,因為阿拉伯帝國向非伊斯蘭教徒徵收的賦稅,要比向穆斯林徵收的高一些,如果人民大量皈依伊斯蘭教,則意味著阿拉伯帝國的財政收入將大大降低。所以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基本不存在宗教迫害。各種文明,各種信仰相互雜居,文化的多樣性得以延續。

  經過78年的擴張,公元634~712年征服運動的高潮時期,阿拉伯帝國的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再是阿拉伯部落聯盟的酋長,而是一位東方的神權君主。建立在官僚體系和常備軍的基礎之上。在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下,廣袤疆域內各個迥然不同的古典文明逐漸融合,最終於幾個世紀後形成了全新的阿拉伯文明。舉世聞名的新月沃地是阿拉伯文明的肇興地;也是伊斯蘭世界的中心。作為阿拉伯帝國的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伍麥葉王朝歷位哈里發曾從此釋出敕令指揮亞歐非三洲的運作,以後的阿拔斯哈里發則遷都於巴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