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書法名家作品欣賞

  書法藝術是線條形式的表情藝術,它有形態卻無直指外物形象存在,所以觀賞書法藝術可以欣喜於心,卻難以言表其審美感受。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

  1

  2

  3

  4

  5

  當代隸書創作的異變:

  對於新時期的書法創作和展覽,人們時常會提出許多疑問,比如:為什麼全國書法大展中,多是魏碑墓誌獲獎和入選,而唐楷幾乎和展覽入選無緣;為什麼書寫規矩的篆書不能入展,而臨摹《散氏盤》之類的篆書集聯作品,卻能入選全國展,有的甚至能夠獲獎;為什麼隸書作品越寫越與傳統的漢碑風格不同,出現了較大的反差,等等。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何在。是傳統書法缺乏魅力了,是當代書法的發展出現偏差了,是當代書法審美髮生異變了,這些問題看似複雜,其實認為爭論的焦點和關鍵只有一個,那就是:書法創作要不要繼承傳統,如何繼承傳統;要不要張揚個性,“獨抒性靈”的問題。

  書法創作在當代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呈現出多元化、多風格的局面,同時也更加強調書家的個性,體現書家的性靈之美,而人們的審美也隨著歷史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等發生了變化。那麼,當代隸書的創作有什麼特點,是根植於傳統還是背離傳統。

  從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的欣賞者,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藝術審美具有明顯的不同。並不認為具有博大精深的漢碑在今天就過時了,也沒有理由排斥具有平直端正風格的漢代隸書。但從近20年當代書法的發展和全國書法展覽的實際情況看,凡取法《史晨碑》、《曹全碑》、《乙瑛碑》包括《石門頌》、《禮器碑》等風格的隸書作品,皆和展覽入選無緣,而取法《張遷碑》、《開通褒斜道刻石》、《廣武將軍碑》、《好大王碑》以及秦漢磚瓦文字的隸書作品,甚至篆隸結合,行草雜糅的作品,卻受到人們的喜愛,頻頻入展或獲獎,並形成一種風氣。這種狀況是進步,還是倒退。是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發展,還是引導青年書法愛好者走向極端。

  認為當代隸書創作所發生的這種異變現象是很正常的,是當代書法發展的必然,是一種進步和發展。出現這種現象,是當代書法家審美趣味發生變化的必然,是當代書法展廳文化現象的產物。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一成不變是不可能的。其實藝術的發展總是遵循著由爛漫自由到規範端嚴,又由規範端嚴到自由爛漫的發展過程,所謂先規矩,後變化,是人們學習藝術的必由之路。人們初期必然是要臨摹和學習像《史晨碑》、《曹全碑》等規矩漢碑,等有了一定的隸書基礎之後,就會自然追求發展和變化,取法和學習奇險峭拔的隸書作品,如以方筆取勝的《張遷碑》、自由率意的《開通褒斜道刻石》、處於隸楷之間的《廣武將軍碑》、平直簡古的《好大王碑》等等,從而融會貫通,追求個性,抒發性靈。在這裡,應該把書法學習和書法創作區分開來,把一般的書法愛好者和書法家區分開來,把書法的初級階段和高階階段區分開來,逐步建立書法創作和欣賞的共同基礎和語境。當代隸書創作的異變現象,並沒有背離傳統,而是學習和借鑑了傳統,是書法家通過對傳統書法的挖掘和研究之後,取法傳統書法中一向不被人們所重視和熟知的一部分作品和資料的基礎上,從而形成的新的創作傾向。

  縱觀書法史的發展,隸書的產生和演變經歷了三個重要的時期:一是秦漢時期,即古隸和今隸時期,這一時期的東漢是隸書發展最鼎盛和最輝煌的時期;二是唐代,即隸書發展的守成時期,或稱楷書化時期;三是清代,是隸書中興、流派紛呈、名家輩出的時期,也是隸書發展的集大成和總結期。秦漢隸書是隸書發展的輝煌時期,博大雄渾,古樸厚拙,風格多樣,流派紛呈;唐人以楷法入隸書,規矩多於變化,程式化嚴重,是隸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清代隸書繼承和發展了秦漢隸書的傳統,吸取了唐人的教訓,以篆書的筆法寫隸書,如鄧石如以篆書入隸,趙之謙以魏碑入隸,伊秉綬以顏楷入隸,何紹基以行草入隸等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使隸書出了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