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蒹葭教案設計

  《關雎》《蒹葭》創作於周代,選自《詩經·國風·秦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關雎》和《蒹葭》的優秀教案設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詩經》的基本常識

  2.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3.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嚮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誦讀的要領,掌握誦讀的技巧。

  2.《詩經》的內容理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廊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讀著《詩經》,體會著風雅頌、賦比興,你就彷彿被帶進了浪漫的殿堂。今天我們學習的兩首詩歌均出自於《詩經》。那就讓我們漫步於《詩經》這條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養吧。

  2、解題: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詩經》通稱為《詩》或《詩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詩經》。《詩經》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源頭,共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對我國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有著深廣的影響。詩歌的形式,多數為隔句用韻,並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覆詠唱的特點。

  二:整體閱讀,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1.***1***、學生聽錄音朗讀課文。

  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可以讓學生輕聲跟讀。

  ***2***、全班學生齊讀課文。

  ***3***、正音。

  要求讀准以下字詞的讀音:

  雎鳩***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唏***xī***坻***chí***

  2、學生結合註釋疏通詩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詩歌重在體會,對於字詞意義不必落實到每一個字詞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好。注意一些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3、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

  學生分四人一組討論後,明確:

  《關雎》寫的是詩人對河邊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愛戀。

  4、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題目取自於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

  【說明:教師範讀感染學生,,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調動起學生的朗讀興趣,通過跟讀、齊讀並且結合課下注釋整體把握詩歌內容,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督促學生課前預習,力求紮紮實實的掌握基礎知識,做到字對音正,從而達到積累字詞的目的。】

  三:指導學生誦讀課文

  1、請學生朗讀課文。

  要求其他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大家指正。

  2、教師總結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拍。

  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再如: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3、可再指名同學朗讀,大家指正。

  4、教師概括:

  ***1***《關雎》朗讀指導:

  首章是全詩的序,為下文描寫君子追求淑女作鋪墊,朗讀時相對平靜;第二章寫出君子時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語句中流露出一種嚮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寫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讀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狀;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運用了反覆的手法,刻畫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樂與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種興奮和輕快的語調。

  5、請同學們集體朗讀一遍課文,進一步要求讀出詩歌的語氣、語調。

  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男子想象與淑女在一起的歡快、愉悅,升調。***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優哉/遊哉,輾轉/反側。***寫出了男子焦急的心情,降調。***

  四:研讀共探究

  要求學生思考:

  1、***1***、《關雎》是怎樣抒發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2***、這首詩中有大量的興句,想想這些興句對錶達詩歌的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

  學生討論後明確:

  ***1***首章四句,寫男子愛慕和追求一個溫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結成配偶。次章八句,寫男子對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末章八句,寫男子因相思出現幻覺,彷彿同那個採荇菜的女子結成了美滿姻緣,表現出求而得之的歡樂。

  ***2***首章以雎鳥的成雙和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應配君子的聯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無方,隨水而流,興起淑女之難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採之”“芼之”,興起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正是運用了興的手法,詩歌將人物內心的感情較好地揭示出來了。

  學生討論後明確:

  ⑴、從內容來看,每章前兩句寫景,點明節令,烘托氣氛;後六句寫尋求“伊人”的情況。全詩迴旋三疊,反覆歌詠。詩人熱烈地追求其所愛慕的“伊人”,雖然在大河上下反覆尋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執著專一。⑵注意景與情的結合。全詩情調悽婉動人,已經朦朧深邃。蒼蒼的蘆花,露結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見之無蹤的伊人……這一切都與詩人的彷徨失望和執著追求融為一體。

  五:美文共品讀

  《關雎》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句子寫的最美?為什麼?談談你的看法。

  【說明:學會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豐富自己的內心感情世界,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養成高尚的審美理想和高雅的藝術趣味。同時,通過語言表述,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六:誦讀作結

  【說明:本課要求學生背誦。在前面反覆朗讀品賞的基礎上,學生其實對全詩已基本上口,再通過小結、回顧、歸納等將詩歌的內容大意、思想感情、藝術特點貫穿起來,以便學生更好的領會掌握。】

  七:佈置作業

  1、選取《關雎》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不少於150字。

  2、閱讀《詩經》中的其他詩歌,作好筆記,與同學交流。

  篇二

  教學目標:1.瞭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瞭解“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

  3.通過形象思維、想象增加詩詞積累,提高學生詩詞鑑賞的能力。

  4.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重難點:1.運用朗讀手段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體會“賦、比、興”表達效果。教學過程:一、培養興趣,走進詩經 。1.走進詩經 《詩經》,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長達500年的歲月風塵,在歷史的長河中緩緩流淌,幻化出萬千風情,或是淺吟低唱,或是鐘鼓齊鳴,頌聲煌煌,歌聲悠揚。《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名為《詩》,漢代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詩經》以其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思想性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無比生動的社會歷史畫卷。《關雎》是《詩經》第一篇,是愛情詩的開山之作。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2.《詩經》中的“六義” “風、雅、頌”三種詩歌形式與“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被統稱為《詩經》的“六義”,成為《詩經》最具代表性的六個特點。 “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包括十五“國風”,即十五個地方的民間歌謠。 “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區的音樂,有較強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雅詩分為“大雅”和“小雅”。 “頌”即祭祀和頌聖的樂曲,頌詩的內容多是歌頌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廟時演出。頌詩具有極為濃厚的宗教文學色彩,形式較為古板呆滯,詩歌語言也顯得典雅沉重。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是直接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起興,用其他東西引出要說的內容。二、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教師指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1***學生朗讀,正音 睢鳩***jūjiū***一種水鳥。窈窕***yǎotiǎo***:文靜美好的樣子。逑***qiú***:配偶。寤寐***wùmèi***:這裡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2***指導整體朗讀:誦讀提示: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即讀二字後稍作延長或停頓。***3***提示內容朗讀:  第一節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品德好的美麗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文。  第二節、第三節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有別。

  第四節、第五節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2.教師範讀,為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3.學生結合註釋,譯讀全詩 。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於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4.學生齊讀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三、思讀全詩,把握文意 1.學生思考:這首詩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教師小結:這首詩很短很完整,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於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於《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2.學生討論:既然大家都認為它是愛情詩,那麼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全班同學分成三組,圍繞“如何寫這位男子的愛戀、相思、夢幻”展開討論交流、評價。***教師小結:作為一篇愛情詩篇,這首詩寫思慕,寫追求,寫嚮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一條清清的河水,河中水波盪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水鳥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河的兩岸長滿了蔥綠的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要採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美麗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愛情,不也跟採摘荇菜一樣,要想盡辦法去接近!文靜美麗的姑娘啊,醒著夢裡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難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著她。綿長的思念啊,教人翻來覆去難入睡……***四、品讀全詩,鑑賞藝術手法 學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麼表達方式? 生交流討論。***教師小結:《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複歌詠的一種形式。《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中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衝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唱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於民間的曲凋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於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少數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於記憶。當然也就最樂於為人們所採用了。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造成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形成了一種迴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2.學生討論:本詩寫男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這種表現手法叫什麼? 教師小結:是興中有比,興比自然。比興的手法,不僅表現詩人的感情,而且有助於對事物的刻畫,加強了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大大的豐富了詩歌的表現手法,可以在短小的篇幅中創造極為動人的形象和境界。這一手法,在中國詩歌中一直繼承和發展著。五、拓展延伸,欣賞比較 1.我國詩詞表現愛情主題的作品很多,欣賞構思、風格各異的名篇,與本文比較

  篇三

  【教學目標】

  1、瞭解並記住《詩經》的基本文學常識

  2、理解《詩經》中“興”的手法和重章疊句的形式在本詩中的運用

  3、品味詩歌的音韻美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

  提升學生對美的語言和美的情感的認知與感受

  【教學重點】

  理解詩中的起興手法和重章疊句的結構形式;

  【教學難點】

  1、品味與鑑賞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理解詩歌主題的多義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匯入

  由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匯入新課。

  同學們肯定聽過不少由古詩詞改編而成的歌曲,剛才大家聽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詩改編而成,同學們知道是哪首詩嗎?***《蒹葭》***,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品味《蒹葭》這首優美的詩歌。《蒹葭》是選自《詩經》的一首作品,也是我們在中學階段學習的第一首《詩經》中的作品,因此在學習《蒹葭》之前,我們必須先明確一個關於《詩經》的概念。

  《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二、感受《詩經》重章疊句的特點

  1、請一位同學朗讀全詩,然後請同學思考:這首詩與我們以前學習過的詩歌在形式上有什麼不同?

  四言,重章疊句、迴環往復,復沓。

  明確:四言是詩歌產生之初最主要的形式,《詩經》作為早期的詩歌,其雖雜有三、五、七、八、九句,但以四言為主。五言詩在東漢時期才出現,而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則為曹丕所創《燕歌行》。

  重章疊句是《詩經》的主要形式。

  舉例《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2、這首詩每一章節重章疊句的同時,個別語詞發生了變化,請同學們找出詩歌中變化的部分

  蒹葭:蒼蒼——悽悽——采采。

  白露:為霜——未晞——未已。

  伊人所在地:一方——中央——湄——涘——坻——沚

  道路:長——躋——右

  3、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全詩採用重章疊句,而又在每章相同位置變換語詞產生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明確: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使得詩歌具有了節奏感和音樂美,而且使得詩意層層深入、步步推進。

  詩中還運用了不少疊詞,使得全詩聲情兼備。

  三、賦、比、興

  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賦:即鋪陳、排比。舉例:《小芳》:“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好看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

  比:即比喻,“你是風兒我是沙”、“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

  興:為了引出自己想要說的事物,往往先說另一個與原本的事物不一定有關的。舉例:《達阪城的姑娘》:“達阪城的石路硬又硬啦,西瓜大又甜呀,達阪城的姑娘,辮子長啊,兩個眼睛真漂亮。

  給三首《詩經》作品,請同學們判斷分別運用了什麼手法:

  賦:《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chí***躕***chú***。

  靜女其孌***luán***,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yì***女美。

  自牧歸***kuì***荑***tí***,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比:《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 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興:《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請同學們判斷:《蒹葭》這首詩運用了賦、比、興中哪一種手法?

  明確:興,本詩每一章的前兩句寫景,以蒹葭起興,同時運用了賦的手法。

  四、情景關係

  1、本詩每一章的前兩句寫景起興,請同學們概括下詩中所寫景的特徵

  明確: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清虛寂寥之中略帶淒涼哀婉色彩

  2、寫景是為了抒情,那麼這樣的景抒發了抒情主人公怎樣的情?詩中哪幾句是具體抒情的?

  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

  總結:

  ①詩中通過寫蒹葭和白露,塑造了一種清虛寂寥而又略帶淒涼哀婉的境界,對詩中所抒寫的求佳人而不可得的愛情,和雖不可得而情不散的執著追求,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②蒹葭是飄零之物,隨風而蕩,正如詩人縹緲恍惚、若有若無的思緒。然而蒹葭最終止於其根,詩人的思緒最終也牽掛於相思之情。白露瞬息消亡,而相思之情也是虛幻而無形,不可捉摸。

  五、詩歌主題的解讀

  1、同學們對這裡的“伊人”是如何理解的?

  預設:詩人的心上人;賢人

  明確:我們一般是以愛情詩的角度來解讀《蒹葭》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

  然而亦有不同觀點:

  如:

  ①“人生哲理說”

  涵蓋了世間各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難得、知音難覓的悵惘,仕途坎坷、功業未遂的憂思,理想幻滅、前途渺茫的失望。

  ②“明志說”

  “伊人”象徵高潔品質,代表自己對美好高潔品質的追求。

  總結:“伊人”是一個具體而縹緲的目標,他***她***或許是詩人思念追尋的愛人,或許是千載難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尋覓的賢臣,或者是一種天下歸心的政治理想,或者是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這種主題的多義恰恰是詩歌所追求的一種至高境界。

  清代葉燮在其《原詩》中指出:“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託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旨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為至也。”《蒹葭》就達到了這種境界,它的這種主題的多義性恰恰又一次體現了詩歌含蓄朦朧的特點,而這種含蓄朦朧正是全詩著力營造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