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的心得範文

  中國茶文化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

  中國茶文化的心得

  上完茶文化後,我感觸良多,從中學到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老師的和藹可親讓我對茶文化的課更是興趣極高,很高興也很幸運可以選到一門可以從中學到許多茶道知識並能瞭解人生道理的課

  就快畢業了,以後的路不知道怎麼樣,心中的理想是那麼的廣大,但是有抱負沒有行動是不行的,在茶文化中我瞭解了一種叫三味茶的少數民族的茶,先苦後甜,就像人生一樣,必須經過拼搏才能得到成果,懶懶散散,毫無上進,沒有吃苦能力的人生是沒有作為的,作為我們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不要有大學生的優越感,凡是要從低做起,要能吃苦才能感到苦後的甘甜。

  茶道是一門學問,在古代,古人一對茶道的禮儀就有很嚴格的要求,就像做人處事一樣,嚴謹得體,高貴典雅,學習茶道後我瞭解了一些古人的引茶心得,掌握了一些對自己文學方面很有幫助的古文知識,從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在我看來茶道不僅是一門學問還是一種藝術一種人生道理 。

  茶的一生也同樣像人的一生,必須經過很多的荊棘與曲折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峰,才能把茶最濃郁的清香散發出來,用平和的態度對待身邊的人、事、物,提升自己的修養是靠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對困苦與艱難,也要用一種淡定,寧和的心態對待,用修養的力量讓自己更加美麗動人

  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這個學期的茶文化課上完了,以後我相信還是有機會接觸有關茶道的,現在學到得知識將為我以後奠定基礎,我會緊跟老師教導及茶道人生道理去迎接我接下來面對的社會,好好生活,堅強做人!

  2

  中國茶文化的心得

  經過這幾次關於中國茶文化的學習,我對茶的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認知,也大大的提升了對中國茶的濃厚興趣,瞭解到中國茶的文化的歷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和很有歷史意義的,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識和文化不是我們一時就可以瞭解的,所以需要以後更加深入的學習的探索,通過這次的聽課,也對中國茶的分類,地域的分佈,還有一些簡單的識別,以及泡茶所需要的用具有了一些淺層的瞭解。還欣賞了茶藝的表演。

  雖然中國茶葉的分類尚無統一的方法,但比較科學的分類是依據製造方法和品質上的差異來劃分的,特別是根據各種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淺入深而將各種茶葉歸納為六大類,即是綠茶、黃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紅茶。綠茶多酚氧化最輕,紅茶氧化最重。這六大茶類被稱為基本茶類。其代表性的分別是綠茶:龍井、碧螺春 白茶:安吉白茶、白牡丹,紅茶:金駿眉、丘山小種黑茶:普洱,青茶:鐵觀音、凍頂烏龍 黃茶:湖南省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茶,安徽的霍山黃大茶、廣東的大葉青等。

  茶的地域分佈也是非常的廣泛的,不同的區域有其各有的特色。近代,吳覺農等根據茶區的自然條件、茶農的經濟情況、茶區的分佈面積大小及茶葉產品的不同種類,在1935年提出,將全國劃分為外銷茶、內銷茶二大類,13個產茶區,即外銷紅茶5個茶區***祁門紅茶區、寧州紅茶區、湖南紅茶區、溫州紅茶區、宜昌紅茶區***、外銷綠茶2個茶區***屯溪綠茶區、平水綠茶區***、外銷烏龍茶1個茶區***福建烏龍茶區***和內銷茶5個茶區***六安綠茶區、龍井茶區、四川茶區、雲南普洱茶區和其它茶區***。這一劃分是根據各種條件綜合提出的,所以對近代茶葉生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不同地區,生長著不同型別和不同品種的茶樹,從而決定著茶葉的品質和適應性,形成了一定的茶類結構。影響茶的不同的原因還有受栽培歷史、勞力、社會經濟、技術力量、交通運或、飲茶習俗、生活水平等影響。

  說道喝茶就不得不提起喝茶用的茶具,主要的茶具種類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紫砂壺其裡外都不敷釉,採用當地的紫泥、紅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

  2、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2***青瓷茶具3***黑瓷茶具

  3、漆器茶具

  4、玻璃茶具

  在現代,玻璃器皿有較大的發展。玻璃質地透明,光澤奪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態各異,用途廣泛。玻璃杯泡茶,茶湯的鮮豔色澤,茶葉的細嫩柔軟,茶葉在整個沖泡過程中的上下穿動,葉片的逐漸舒展等,可以一覽無餘。

  5、金屬茶具

  6、竹木茶具 緊接著我們欣賞了功夫茶,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的茶具主要有這幾個:茶壺、茶杯、茶洗、茶盤、茶墊、水瓶與水缽。功夫茶的一些簡單的步驟***只能粗略的說一下***

  1.茶葉放入蓋碗或茶壺。

  2.溫茶,沸水衝入幾秒鐘後將茶水倒出,亦可將水依次倒入公道杯,品杯中溫一下茶具。

  3.泡茶,二次將沸水衝入蓋碗或茶壺,泡茶時間可依茶或個人喜好。

  4.拿起蓋碗或茶壺,把茶倒入公道杯中,公道杯上可以放置茶漏來濾掉茶葉沫。

  5.公道杯的作用是把茶水的濃度平衡,待茶水適量時,再用公道杯把茶水分別倒入品杯中。

  6.放鬆身心,舉杯暢飲。

  以上的這些就是對茶的一些簡單的瞭解,要想更深入和更詳細的瞭解中國茶文化,還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和探索。就像是我們老師說的一句話“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學習一輩子也學不完,我們需要慢慢的體會和理解”!

  3

  聽採茶戲,感受中國茶文化

  採茶戲,是流行於江南地區和嶺南一些省區的一種漢族戲曲類別,產生年代大多是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種類繁多,各地特色鮮明。2006年5月20日,採茶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採茶戲,是直接由採茶歌和採茶舞脫胎髮展起來的。如採茶戲變成戲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採茶歌”。

  江西採茶戲,主要發源於贛南安遠,信豐一帶,採茶戲與盛產茶葉有關。明朝,贛南、贛東、贛北茶區每逢穀雨季節,勞動婦女上山,一邊採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這種在茶區流傳的山歌,被人稱為“採茶歌”。 由民間採茶歌和採茶燈演唱發展而來,繼而成為一種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民間小戲,由於它一般只有二旦一醜,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贛南採茶戲形成後,即分幾路向外發展,與當地方言和曲調融合,形成贛東、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個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採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詼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受群眾喜愛。

  從唱採茶歌發展為採茶戲有幾個階段。採茶歌最早只唱小調,每句僅有四句唱詞,如“春日採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大姊回家報二姊,頭茶不比晚茶香。”這種小曲生動活潑,委婉動聽。採茶歌再經發展,便由採茶小曲組成了“採茶歌聯唱”,名曰“十二月採茶歌”。

  如“正月採茶是新年,姐妹雙雙進茶園,佃了茶園十二畝。當面寫書兩交錢。二月採茶……。”

  後來,“十二月採茶歌”又與民間舞蹈相結合,進入元宵燈綵行列,成為“採茶燈”,“採茶燈”主要唱調是[茶黃調]、[摘茶歌]、[看茶調]、[報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採茶女,每隊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長者二人為隊首,手持花籃,邊唱邊舞,歌唱"十二月採茶"。這種"採茶燈"形式簡單,純屬集體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採茶戲邁了一步。

  明朝,盛產名茶的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茶農為了接待粵商茶客,常用採茶燈的形式即興演出以採茶為內容的節目。即從“採茶燈”中八個***或十二個***採茶女中分出二人,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個隊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醜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採茶,手持茶籃,邊唱邊舞,唱著“十二月採茶歌”***每人輪唱六個月***;扮丑角的手持紙扇在中間穿插打趣。這就是原始節目《姐妹摘茶》。

  後增加了開茶山、炒茶、送哥賣茶、盤茶等細節,丑角扮成乾哥賣茶,便更名為《送哥賣茶》。這種採茶燈***又名“茶籃燈”***的演出已是採茶戲的雛型了。贛南的“茶籃燈”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又湧現了表演其他勞動生活的、 由二旦一醜或一旦一醜扮演的小戲,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採茶調演唱,一唱眾和,尚無管絃伴奏,便統名為“採茶戲”。

  採茶戲因是從民間歌舞、燈綵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演出劇目又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其音樂唱腔又多民歌風味,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茶對戲曲的影響,不僅直接產生了採茶戲這種戲曲,更為重要的,也可以說是對所有戲曲都有影響的,是劇作家、演員、觀眾都喜好飲茶;是茶葉文化浸染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戲劇也須臾不能離開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