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的心得感想800字

  茶文化博大精深,每個人在喝茶的時候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感悟。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對於茶文化的感想文章,一起來看看。

  對於茶文化的感想文章篇1

  對茶道的感悟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於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嫋嫋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悅,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出的清脆,有如鍾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當年學習茶文化,是因為生命裡一位摯愛的親人喜歡,於是也試著去品嚐。儘管苦澀繞於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著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說飲茶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著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說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如今,學會了這份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讓我摸清了這個難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雖然各據一方,倒真地體會到一點點物是人非的人生況味,但那份情懷,卻如這茶香,在心的最深處,揮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於任何情境下,都擁有一份不被打擾的心情;於任何因緣中,保持最真摯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對於茶文化的感想文章篇2

  對茶道的感悟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和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中國佛、道、儒三家思想雜揉的具體體現。我們應該知道“和”的思想,並不是儒家獨有的。儒、釋、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儒家重視禮義引控的“和”。道家倡導純任自然的“和”,反對人為的規範。佛家推崇的則是超越現世的主客體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體現中和之美;道家的“和”體現無形式、無常規的自然美;佛家的“和”,體現規範之美。

  中國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適已”的隨意性;迎合了中國民眾的實用心理。這正是區別於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和諧——中國茶文化不朽的靈魂。

  “以茶待客”是中國的習俗。有客人來,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對客人極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來,也可通過送茶表示親友間的情宜。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人人情高誼,見外方人之被欺凌,必眾來救護。或有新來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遷居新舍,鄰里皆來獻茶湯,或者請到家中去吃茶,稱為“支茶”。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靜

  “靜”是中國茶道的靈魂,“和”是因“靜”而“和”的,沒有“靜”的氛圍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殘缺的心靈。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個“靜”字,就可以洞察萬物、思如風雲、心中常樂。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家也主靜。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高僧還是儒生,都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之路。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洞察明鑑,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虛靜的空靈的心境,當茶的清香浸潤著你的心田的時候,你的心靈就會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就會在虛靜中昇華,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和交匯,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怡

  “怡”是“靜”的怡,“和”的怡,因為“怡”是靈魂的跳動,是脈博,是瞬間的人生頓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絲絲感動和一次次顫抖。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們、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的追求也不同。歷史上的王公貴族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顯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意在託物寄懷,激揚文思。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參禪悟道。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養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膩,享受人生。

  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獲事活動中獲得暢適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它擁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真

  “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說“道”,一旦論道,就會執著於“道”,追求道的“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參悟、是透徹、是從容、是圓寂、是宇宙……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是真山真水;懸掛名家名人的真跡;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括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境要真的悠閒。茶事活動的每個環節都要認真,每個環節都要求真。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的身心健康、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對於茶文化的感想文章篇3

  茶的濃淡與口味

  一次走進茶座,昂貴的茶資使我想起自家的茶水之廉價。我家中有一隻陶瓷茶壺,大概是很久以前祖輩留下來的,雖不是古董,但也是父親的寶貝。父親喜歡喝茶,記得兒時,家裡沒柴,煮飯都是青柴薰煙,全村人沒有一家捨得喝茶,只有父親不管春夏秋冬,不管晴天還是雨天,都要母親給他準備一壺茶。有時左鄰右舍看不下去說父親幾句,父親就與他們理論:“你們懂得喝茶的情趣嗎?不懂,當然捨不得喝茶,免得浪費柴。”。母親只好順從父親,每次煮飯都蒸一碗開水倒在茶壺裡泡茶,讓父親喝。

  父親喝茶有一個特點;他喝茶就像別人喝烈酒一樣,倒一小盞,放在椅子旁邊的凳子上,人靠在椅子上翹起二郎腿。每喝一口茶之後,就閉目養神一刻。特別是夏天的黃昏,他手裡多了一把扇子,閉眼搖扇,神態悠然自在。我小時候,看父親喝茶那麼神氣,我便抱起杯子牛喝,卻是淡淡的沒有一點滋味。父親看到我牛喝平淡的說:“吃東西不放在嘴裡咀嚼,直吞喉嚨能有味道嗎?”我聽出父親的言外之音,於是,也學著父親喝一小口含在嘴裡,半天也品不出什麼滋味。我說父親是騙人的,其實,他也根本品不出茶的味道,只是故作高深。父親說:“吃東西什麼時候最有味道?”我很快的回答:“當然最餓的時候。”出口之後才知父親想說,喝茶最有味道。

  一個夏天,我在烈日下乾重活,流過很多汗,口渴脣裂。於是,我也學著父親的那種靠在椅子,喝一小口含在嘴裡,閉目養神。此刻,我品出茶是甜的,一種幸福感洋溢在我心田。我感到濃茶的滋味,感到生活的濃縮,原來幸福是在艱辛之後。

  從那以後,以為自己已經學會了品茶。每次喝茶總是要等到口渴才喝,隨著日子的變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天都在幸福中品茶,茶味漸漸變淡,覺得自己根本品不出茶味。淡,是因為平時吃得好,不口渴。生活也一樣,幸福之後是一種平淡。平淡總是最穩、最充實、最美的。以前總想著追求幸福,是因為沒有幸福才追求幸福,有了幸福自然會迴歸平淡。如果上班只為工資,說明還沒有找到幸福的感覺,還是為錢發愁,為錢奔波;如果上班是為了體現自身的價值,不是為了錢而工作,說明他已經生活在幸福中。

  生活就像喝茶的過程,反反覆覆,時而濃得發苦,時而又淡得無味。不管怎樣,茶是要喝的,生活是要過的。茶的濃淡都是一種生活,人生如茶,品味人生的幸福是一杯淡淡茶,越幸福茶味越淡;越艱辛的時候,口最渴的時候,茶味越甜;痛苦的人生,不僅茶的滋味不對口,什麼東西都不是滋味。

  我喜歡在酒後喝茶,在醉熏熏的時候,用茶來清醒自己的大腦。我喜歡在那一片寧靜中品茶,可以讓我獨自靜思。我品著茶,茶也品著我。我、茶、人生都是一個味。

>>>下一頁更多精彩“對於茶文化的感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