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茶文化的讀後感

  茶文化是中華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對社會文明進步與經濟發展作用很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讀《茶道帶來的十五種幸福》

  週六從暄桐教室上完課的下午就要出差,順手拿起這本《茶道帶來的十五種幸福》。三個多小時的飛行,手不釋卷,一口氣看完了大半本,還興奮地劃下好多有感觸的精彩語句,在書的空白處寫下不少閱讀心得和感悟,內心久久充盈著一種難言的感動。

  在看這本小書之前的一段日子,由於開始在暄桐學習,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忙於寫字畫畫,從一橫一豎一轉彎起筆,從寫生線描開始,加上此前就在學習的太極拳和古琴亦是在基本功訓練階段,生活變得異常充實而不覺辛苦,重複而不覺乏味。正是在這樣通過不斷重複一些簡單動作和細節來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突然覺得自己悟到了一些人生中無比重要的東西,好像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可以清晰地看到和感受到不同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原本愚鈍的心慢慢變得敏銳起來。

  正是在這樣一種狀態下看到這本關於茶道的書,茶道雖然是自己並不熟悉的領域,卻與其他我所正在接觸和了解的領域有著驚人的相似與契合。難以形容閱讀過程中的喜悅和快樂,甚至像書中所說是那種“因興奮而顫抖”的奇妙感受。

  在這裡,我也記錄下這本小書帶給我的若干種幸福。

  一、關於學習的種種

  1、學習的階段——從無法立即理解到豁然開朗

  作者森下典子小姐從20歲開始學習茶道,書中詳細記錄下她25年學習過程中的各種感悟和體會。學習任何學問大抵所經過的階段都差不多,也都需要有正確的心態和方法。對於我這樣久已離開學校沒有系統學習過什麼的“新同學”,看到書裡的種種,收穫良多。

  關於學習的不同階段,典子小姐認為世上的事物可歸納為“能立即理解”和“無法立即理解”兩大類。無法立即理解的,往往須經過多次的交會,才能點點滴滴領會,進而蛻變成嶄新的事物。而每次有更深刻的體悟後,才會發覺自己所見的,不過是整體中的片段而已。學習過程中不必太在意是否能理解,不妨將之分階段視為集水的小水杯、大水杯、特大水杯,順其自然等待杯中水滿溢,便可飽嘗那一瞬間豁然開朗的醍醐味。

  尤其喜歡這句“飽嘗那一瞬間豁然開朗的醍醐味”。“醍醐”,指的是酥酪上凝聚的油,在漢譯佛經中的基本詞義為本質、精髓。真正的好東西,大抵都要經過一番周折才能得到的。就像看一本好書,也許不能立即理解,但如果能堅持看完,甚至看第二遍第三遍,一定能有更深刻的體悟,豁然開朗的感覺。典子小姐說,真正的體悟需要時間,可是就在“啊,原來如此”的那一瞬間,完全化為身上的血與肉。

  這給我們以重要提示,學習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堅持下去不要放棄,終能不斷有所領悟和成長。某種意義上,“不求甚解”的狀態很正常,無需苛求從最開始就完全理解,堅持下去時候到了自然瞭然於胸。

  2、學習的心態——歸零和用心

  書中關於學習的心態,我總結一為歸零,一為用心。歸零的心態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卻有難度。拿書法來說,由於小時候曾經跟老師學過一點皮毛,自己本身也喜歡,近幾年沒事就自己練習、摹貼抄經,對筆墨紙硯可能比一般人更熟悉些。因此,可以說,一開始進入暄桐課堂的心態並不是“歸零”的,覺得憑自己的書法基礎,寫字並沒有那麼難,落下幾個月的作業並沒有那麼難補,相信自己很快就可以寫得和別的同學一樣好了。

  經過一個多月的學習和練習,我為這種自視過高的想法深感羞愧,因為我看到自己和同學的巨大差距,除了在書畫方面的知識和理論嚴重缺失外,書寫水平也與大家相距甚遠;看到同學們做的古代書畫家對比PPT簡直具有書畫專業研究水準;看到已經非常棒的學習委員每天堅持大量的線描臨摹,精益求精地追求每一個細節;看到老師在各方面的學識涵養以及對教學的用心。

  典子小姐在書中說,真正的學習之道,就是在教授者的面前將自己歸零,敞開心胸從頭學起。無聊的自傲,只會成為自己的絆腳石、甩不掉的心理包袱。一定要捨棄這些包袱,讓心淨空無一物,才能無所窒礙的容納任何事物。謹記謹記。

  學習除了要有歸零的心態,最重要的是要“用心”。記得上課時,糊糊老師點評大家的《水滸葉子》線描作業,曾經說過質量比數量重要,不要趕作業,每一筆都要穩定、肯定。這說的其實就是每一筆都要用心。只有用心做每一個動作,茶道才能展現出應有的魅力,寫字畫畫也是一樣。

  3、學習的方法——不斷重複

  典子小姐在一開始學習茶道時,覺得茶道的動作太複雜、細節太繁縟,完全不能記住,有一次帶了筆記本想要記下來,結果卻被老師制止,老師告訴她“說是學習,不如說是養成習慣!”不可以死記。上課時多練習幾次,手腳自然就知道下一步要做些什麼。

  經過經年累月的重複練習,作者終於可以不經老師提示不經大腦思考,自然而然地將不斷重複的一個一個的小動作,點點滴滴串連起來,不知不覺間串成一條線。

  這讓我想起古琴老師曾經告訴我的,不要去記譜背譜,一首曲子當你彈奏足夠多次後,自然而然你的手會彈完一個音接著彈下一個音。太極拳也是一樣,那麼多招式記不住怎麼辦,沒關係,持續練習,直到有一天,身體自然知道下一個動作該怎麼做,聽身體的感覺行事。書畫也是一樣,糊糊老師要求每天都要摸摸筆,不斷重複之後,不管寫字還是畫畫,筆畫線條才會有質量。

  二、關於茶道的種種

  典子小姐在書中詳盡地描寫了學習茶道中所見到和感受到的關於茶道的種種,在這裡略寫一二。

  1、形與心

  老師告訴典子:茶道,最講究的是“形”。先做出“形”之後,再在其中放入“心”。

  書中講述茶道的每一個細微動作都有講究,從帛紗摺疊的形狀,到用帛紗在裝抹茶粉的“棗”蓋子上寫特定的平假名;從捧“水指”***裝水的器具***時手肘和手指的動作,到榻榻米一疊走六步,第七步要跨過榻榻米的縫邊;從“茶筅”轉圈攪動三次,每次攪完要拿到鼻前看看,到用白色的茶巾擦拭茶碗口三圈,每擦完一圈要將茶巾放在碗底下轉動,寫另一個特定的平假名……等等,諸如此類。書裡有一段關於老師茶道動作的描寫非常精彩,摘錄如下:

  老師的每個步驟都沒有新增特殊動作,也沒有任何故意引人注意的花招,更無省略或不正確慌亂之處,一切均依照平日對我們的指導那樣自然往下進行。或許就像是從未經汙染的山間湧出而被稱為“名水”的水吧!未經新增也不必過濾的好水,如玻璃般無色透明,也無味無臭,暢飲時絕對不會哽咽在喉嚨,而是一路沁涼暢快到底、通透全身。我們眼睛追逐著老師手邊的動作,頭腦卻意外覺得清新愉悅,就好像是用眼聽音樂一樣。

  “用眼聽音樂”的比喻很有意思,的確,我看太極拳老師打太極拳或者古琴老師彈奏古琴時,那種行雲流水般的流動感、暢快感,動作的放鬆舒展,真是賞心悅目。茶道也是一樣,書裡說,順暢、不出差錯的過程中自有深意。即便是中規中矩的動作、單純的敬禮,自然表達的動作展現出人體內的“氣”,身體的語言是無可比擬的。

  我們現在學習書法和國畫,也是從“形”的訓練開始,不管是摹貼還是線描,首先要摹得像、描得對,有了“形”,在其中放入“心”,最後才能有“神”,才能“氣韻生動”。

  2、不一樣的鞠躬

  書裡讓人印象頗深的有一段,是序章寫典子的母親描述武田老師的鞠躬,說“雖然是很普通的鞠躬,可是就是不一樣”,“沒見過那麼漂亮的鞠躬方式”。讀到這裡,我猜大部分人會跟我一樣,好奇這個武田老師的鞠躬到底是怎麼樣的“不一樣”和“漂亮”。作者並沒有馬上揭曉謎底,而是在後面的章節中的一段順其自然地描繪了這個不一樣的漂亮的鞠躬:“光是這樣一個動作,就讓我感動不已。老師鞠躬的時候,就像是鳥兒瞬間展翅抖動身軀,再輕鬆回覆原貌般優雅自然。她優雅表達敬意,富謹慎含意,卻毫無卑躬屈膝之感。”

  我想到我的太極拳老師,李毅多老師,他的鞠躬也同樣讓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好幾年前,我們還是在一個辦公室工作的同事,李老師那時忙於傳播傳統文化,已經很少來律所。正值律所調整分配辦公室,我和李老師夫婦被分配到一個辦公室,但還沒有機會見到他。有一天臨近中午,辦公室的門被輕輕敲響,門一開,李老師對著我近九十度鞠了一躬,說“呂律師,中午好!”我當時怔了一下,然後見他很自然地起身,走到自己的辦公桌前,又對著我輕輕一鞠躬,“很抱歉!請問我在這裡用餐您介意麼?”這時我才注意到他進來的時候手裡拎著一盒飯。徵得我的同意後,李老師才坐下,開始用餐。而我,坐在電腦前,為李老師的舉動感動不已。就像書裡的武田老師,他“優雅表達敬意,富謹慎含意,卻毫無卑躬屈膝之感。”

  能做出這樣“不一樣”的鞠躬的人,一定是心無雜念、恭敬謙卑、和敬清寂之人。

  3、禮法與自由

  作者一開始認為茶道的約束太多,幾乎每一個動作細節都有規矩,有禮法。然而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學習後,作者卻意識到:茶道只有“禮法”,禮法本身又要求嚴格,幾乎毫無自由可言。可是,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制約。在強調自我的學校教育中,人人為競爭而感到不自由;嚴格要求禮法、受約束的茶道,反而容許個人的樣貌,享有莫大的自由……。

  的確,禮法與自由看似一對矛盾,實質上卻不然。有句話說,沒有堤岸,哪來江河?自由只能存在於一定的束縛當中,或者說要先經歷一個約束階段才可以達到真正的自在。

  4、一期一會

  所謂“一期一會”,就是“一生一次機會”的意思。即使聚集相同的人進行多次茶事,任何一次都不會一樣。所以,一定要抱持一生只有一次機會的心情。

  這是日本茶人們在舉行茶事時所抱持的心態。這種觀點來自佛教的無常觀,佛法的四法印之一就是“諸行無常”,即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無常意味著死亡,意味著變化。認可無常,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在當下。

  5、細節體現尊重

  書裡有一段講作者參加茶會,看到一位茶道老師給弟子錢的細節,對於這個老師的舉動真是非常歎服,當然,也很佩服作者的細微觀察和生動描述。那位年約七十的老師要還弟子替她墊付的錢,她並不是直接把錢拿出來當眾塞給弟子,而是“先從手提包中取出錢包,再從和服腰包中抽出懷紙***裝盛果子的紙——注:是那種非常精美雅緻的紙***,像是不想讓弟子直接看到似的,側身將錢包入懷紙中。我被她手指靈巧的動作吸引。這位老師又從手提袋中拿出一根脣筆,以為她要塗嘴脣,沒想到她拔去脣筆蓋,很快在懷紙包上寫了一些什麼。然後,她將脣筆放回手提袋,兩手捧著懷紙包,對弟子說非常感謝。”懷紙上寫了兩個字,根據譯註,是表示附加在禮物上的禮箴。這一段細節,體現出對他人的體貼與尊重,反思自己的很多類似舉動,真是倍感慚愧。

  三、品味季節,活在當下

  中國人自古是非常重視季節和節氣的,除了春夏秋冬四季,一年還有24個節氣。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4個節氣。

  每個季節隨著太陽位置變化,氣溫寒暑差異,從農耕生產、飲食勞作到作息養生都要對應季節有所不同,在不同的節氣相應會有不同的農事和節氣活動。然而現代的中國人卻很少能熟知每一個節氣,更別提知道不同節氣應該注意什麼做些什麼了,甚至,隨著空調暖氣和農業大棚的使用,春夏秋冬四季都變得不再那麼分明。

  而日本傳承至今的茶道,卻總是圍繞著季節進行。不同的季節所使用的茶具不同,茶室的佈置不同,茶道的動作流程和細節不同,就連牆上掛的字畫、吃的和果子等等都全然不同。“立冬”時,要移去茶室中間的榻榻米,開啟爐,也開始茶人的“正月”。“立夏”時,要在爐上蓋上榻榻米,開始夏季的茶道。春夏秋冬,每年季節不停地迴圈。

  事實上,除了季節還有一個更大的迴圈不斷重複,那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干支。在“初釜”***每年新年的第一個茶會***,必定有符合該年干支的道具登場。也就意味著,某樣在初釜用過的符合該年干支的茶具,這次用過之後,下一次拿出來使用就是12年以後了。茶道環繞著季節,也永遠環繞著干支的迴圈演出。相較之下,人的一生再長壽也只有六七次的干支迴圈而已。

  因此,作者說,二十四年來,漸漸由茶道中體悟日本季節的況味。以前老是抱怨“為何不一直進行同樣的御點前”,如今卻認為享受其中的變化正是茶道的樂趣。雨天聽雨,下雪日觀雪,夏天體驗酷暑,冬天領受刺骨寒風……無論什麼樣的日子,盡情玩味其中就好。將身心都放在這裡,好好運用五官,專心品味當下,這樣便能有所領悟。自由之道,其實一直存於當下、這裡。一味考慮過去與未來,當然無法安心過當下的日子。其實,人生的道路不只一條,何不好好體驗當下。唯有忽略過去與未來,專注當下這一刻,人才能無所罣礙、自由自在地活著……。

  書裡還說,在真正入冬的“冬至”用柚子皮泡澡暖身,一年之中都不會感染風寒。我打算在今年冬至的那天***12月22日***試一試。除此之外,還可以在那一天開始畫“九九消寒圖”哦。

  四、茶禪一味

  書中最精彩、讓我印象最深的的章節之一,是“雨天聽雨”,講作者在一個下著大雨的週六,經過到底去不去上課的糾結最終決定冒著大雨去上茶課,在茶事進行過程中傾聽雨聲的體驗。無法概括描述出書中的內容,只能原句進行節錄如下:

  從未如此專心聽過雨聲,覺得自己似乎正深入探索雨音密林的奧祕,心中怦然不已。心裡雖然恐懼如此真切的感覺,卻又想更深入探索。我的耳朵也因此變得更加敏銳。感覺聽力忽然擴充套件,而且一口氣想要突破什麼……。

  莫大的空間裡,突然只剩下我一個人。這裡究竟是哪裡?沒有任何東西阻礙著我。

  身心完全自由享受著溫暖大雨的沖刷,一切的喜悅、快樂,皆有如孩童在雨中玩耍般歡欣鼓舞,即使視線因雨過大而看不清楚也毫不在意。生平初嘗如此自由奔放的感覺。

  無論到多遠的地方,皆可看見自我開闊的前景。可以一直在這兒,哪兒都不必去。沒有任何不可以做的事。也沒有任何非做不可的事。也沒有任何的不足夠。完全滿足於當下。

  當敏銳聽力消失,發現自己依然坐著。

  作者的文筆非常優美,親切自然,情感自然流露,這一章節極為準確而透徹地描述了“當下”的那種狀態。當然,這樣的精彩描述離不開譯者夏淑怡同樣精彩而準確的中文翻譯。這樣的文字讀起來真的有一種興奮和感動。這讓我想起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中關於心性的一段描寫:

  他***我的上師***做了心性的傳示。突然瞪著我,拋過來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心是什麼?」我整個人頓時被攝住了,我的心瓦解了,沒有言語,沒有名稱,沒有思想——事實上,連心都沒有。

  在那個驚人的瞬間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過去的思想已經死了,未來的思想還沒有生起,我的思想之流被截斷了。在那一個純然驚嚇之中,打開了一片空白,空白之中,只有當下的覺醒存在,那是一種毫無執著的覺醒,一種單純、赤裸裸而基本的覺醒。即使是那麼赤裸裸,那麼了無一物,卻散發出無限慈悲的溫暖。

  作者典子小姐在書中還有一些類似的描述:“為了避免再出錯,我們只有專注眼前。這麼一來,腦海裡不再胡思亂想,甚至有數秒處於真空狀態。那一瞬間才能完全抽離現況。”“就這樣靜默了數秒。我的腦海也呈現真空狀態,什麼也不想,什麼都不考慮,獲得數秒比睡眠還深沉的靜歇。我屏息感受這一刻,心情卻很愉快。”“在數秒的空白中,只感到無限深邃的空間。”

  雖然一個是茶道中的體驗,一個是佛法修行中關於心性的開示和領悟,但你會發現它們具有相同的內在本質。其實,日本的茶道一直以來都和佛教、和“禪”聯絡在一起。日本流傳至今的茶道來源於中國宋代流行的禪院的點茶方式,在宋遊學的僧人榮西禪師在浙江的天台山取種,帶回日本栽種,京都附近的高山寺茶葉就此存活,並被宇治茶農移栽。宋代的點茶,由榮西禪師帶回日本後,經過千利休時代,逐漸結合日本的器物,用自己的禪宗思維和審美創造了一套日本的茶道方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茶事就像是一場淨心清魂的佛事。茶道從其根源上可以說是禪的化身。佛法修行就是在食住行臥中修煉身心,了悟心性,茶道亦是如此。

  2

  《茶道》讀後感

  近來讀了一本名為《茶道》的小書,說它小是因為書很簡短,只有九十頁,但是內容卻很廣博,從思茶源、賞茶藝、悟茶性和攬茶情四個方面,把茶道的歷史文化盡顯無疑。在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歷程中,有兩種事物與它密不可分。一種是酒,另一種就是茶。久而久之,兩者各自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前者強調熱鬧,而後者講究靜謐。前者體現出剛烈張狂,而後者表達出柔綿仁禮。所以茶更能找到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點,更符合中國人的思想,甚至受到佛家、儒家的追捧。

  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茶道從萌芽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其中最好的體現便是“禪茶一體”。佛理廣博精深,但以“四諦”為總綱。其一為“苦”,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所有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參禪就是要看破生死,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即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茶性也苦,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徵中,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其二為“靜”。佛教主靜,而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也為靜,茶人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坐忘的必由之路。其三為“凡”。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此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就是從細小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的哲理。佛法也要求禪僧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領悟大道。其四為“放”。人生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法特別強調“放下”。品茶也強調如此,偷得浮生半日閒,將手頭的工作放下一下,放鬆一下緊繃的神經,細細品味著香茗。可以說,茶是佛家禪者最好的“朋友”。

  儒家也對茶情有獨鍾。茶道的平靜、和諧正好與儒家的中庸仁禮不謀而合。儒家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友情;飲茶時,可以更多地審己、自省,清醒地看待自己,認識別人;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品茗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古雅去虛化,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

  無論各家對茶道有什麼樣的見解,我想大家都喜愛茶歸根結底是茶的超然。達官貴人“紅泥小爐、孌婉卯童”烹煮的茶香醇精緻;妙玉道姑用“梅花上收的雪”泡出來的茶香醇幽然;布衣市民用粗瓷大碗衝的粗茶甘冽芬芳。“白菜青鹽米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如此粗茶淡飯的生活,鄭板橋卻過得情趣盎然。茶味好壞不在於茶品的優劣,而在於心境的陰晴圓缺。人生即是如此。

  3

  茶的清香世界——茶經讀後感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飲茶品茗一直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閱讀了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後,對茶道、茶藝、茶的起源、採摘茶的產地、茶的分類等等有了一定的認識。

  中國茶文化核心是茶道,茶道是通過品茶活動***沏茶、賞茶、飲茶***表現一定禮節、人品、美學觀點、精神、意境的一種品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主要講究五境***即茶葉、茶湯、火候、環境***的和諧,並要遵循一定的法規。

  茶藝即飲茶藝術,是品茗的方法和意境。茶藝始於唐代,主要包括備器、擇水、取火、侯湯、習茶的技藝以及品茗環境,儀容儀態,奉茶禮節等,茶藝包括了茶、水、器、火、人、境六大要數,也可以說茶藝是茶人在一定環境中選茶、備器、選水、取火、煮茶、品飲的藝術活動。中華茶藝的精神特點分為四個方面:態度、健康、性情、交流。

  在這本書裡也讓我瞭解了茶的分類:中國茶葉的分類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通常根據製造方法不同和品質上的差異,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還有屬於再加工的花茶共七大類。就我個人而言,我比較喜歡喝普洱茶,通過閱讀這本書後我才真正對普洱有了一定認識,最關鍵的是我以前一直以為這種茶屬於紅茶,其實不是呢,它屬於黑茶, 是真正的發酵茶,而紅茶,實際上是氧化茶,而非發酵茶。黑茶這種茶還被譽為能喝的古董,當然這主要 是指普洱可飲、可藏的雙重特性。加上它滋味甘醇具有降壓、防癌、消炎、養胃、抗衰老等功效。通過這本書還學會了怎樣選購普洱茶,有四大要訣:一清,聞茶餅味。味道要清,不可有黴味;二純,辨別色澤。茶色呈棗紅色,不可黑如漆色;三正,儲存得當。存放於倉中,防止其變得潮溼;四氣,品茶湯。回甘醇和,不可有雜陳味。

  在此再給大家介紹一種我喜歡喝的茶,就是大紅袍。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異者。 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巖峭壁上,那裡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巖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巖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大紅袍茶的採製技術與其他巖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晒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 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嚐到巖茶之顛的韻味。

  當代人由於工作繁忙、生活節奏快,飲茶成為了享受生活的一種方法。休閒時去茶莊品茶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愛茶之人熱衷於正宗茶道的研習、茶藝表演、名茶鑑賞及品飲。《圖解茶經》這本書用了近500幅精美的手繪插圖、近100張簡化表格、70幅全綵名茶圖譜的全新形式演繹,通過圖解形式的茶事過程,精髓的茶學知識生動而易懂。閱讀這本書讓我彷彿走進了茶的清香世界,在古老與現實中品飲文化之源。《茶經》倡導的精神儉德與現代人所追求優雅怡然的生活方式不謀而合。品茶、研習茶道、茶藝,以及茶的保健作用已經成為了當代人日常生活***休閒、會友、養生等***的必需。

  中國是茶的祖國。中華民族是發現、栽培茶樹,加工、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悠久的產茶歷史,遼闊的茶區,優越的自然條件,精湛的採製技術,形成了源遠流長、琳琅滿目、千姿百態的中國名茶。中國所以能形成四千餘年的茶文化歷史,是因為茶具有自然的、誘人的、獨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對人體特有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