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山名勝古蹟介紹

  鴻山位於東北部,鴻出十八景,文化內涵豐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為古今尋根訪祖、觀光旅遊之勝地。現在,隨小編來看看鴻山有哪些名勝古蹟吧!

  鴻山名勝古蹟:泰伯墓

  泰伯墓是江南第一古墓,位於風景秀麗的鴻山。泰伯,乃公元前十二世紀周太王之長子,他三讓王位,從陝西來到南方荊蠻之地,建句吳國,創吳文化,江南社會從此由原始走向文明。泰伯是開化江南的始祖,吳文化的創始人。“西有黃帝陵,東有泰伯墓”足見泰伯的歷史地位。

  由平臺和石階將各個地面建築連成整體,四周築以圍牆。順自下而上的墓道拾級登上最高處,便是泰伯墓冢。墓冢呈平面圓形,直徑約4米,系青石護圍,頂部以土覆蓋,高約2米。墓前分立石望柱一對,柱頂各雕石獅栩栩如生。向下而行是四角攢尖式的四稜碑,正面雕長形雙鉤“泰伯墓”三個篆體大字,邊刻火珠、雲龍浮雕圖飾。該碑兩側有泰伯墓碑記兩塊:東側刻以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楊文所書《重修泰伯墓記》;北側為明天啟三年***1623年***,由東林黨首領高攀龍所撰寫“泰伯墓再次重修記”。

  據東漢永興二年***154年***吳郡太守糜豹所作《泰伯墓碑記》載:朝廷授命於他,改宅為祠,修葺墓冢。宋、明、清歷代朝廷都派祀奉官到墓地、廟祠致祭。原墓地東南里許,還有駐房數千間,現只見地面散落的大量殘磚碎瓦。1949年時,這裡已滿目瘡痍,破敗不堪了。之後,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屢加修繕。特別是1984年以後的二年,經省、縣兩級政府撥專款重建,使這座歷經千百年的古墓得到了妥善保護。2000年經上級政府批准,在國內外吳氏宗親的支援下,再度修葺了該墓,增建擴建了香花橋、戟門、前宮、仰止閣、泰伯銅像、懷仁堂、宗會堂等景緻。修葺後的泰伯陵區已成為無錫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5月,該墓地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遊人到墓地祭掃、憑弔、瞻仰的,逐年漸多。

  鴻山名勝古蹟:鴻山遺址公園

  鴻山遺址公園位於鴻山鎮東部,北依泰伯瀆、南抵新宅路,西至規劃道路,東至大坊橋河。《鴻山遺址保護總體規劃》規劃面積749.79公頃,規劃結構為九區一帶一中心,主要為遺址管理中心***包括遺址博物館***、九曲河生態展示帶、3個農業生態展示區、3個遺址現場展示區、2個服務區以及1個溼地公園展示區。遺址公園設1個主***2個次***,內部遊覽沿著3條主軸線:博物館-遺址模擬展示區兩條軸線,溼地公園內伯瀆港-大坊橋河主軸線,公園內利用遊船遊覽,設有5個碼頭。公園內除有2個服務區外另設有4個服務點。

  鴻山名勝古蹟:鴻山遺址博物館

  鴻山遺址博物館功能包括展覽、文物庫房、考古研究、遊客服務、遺址管理與辦公等內容。博物館總建築面積8697平方米,其功能佈局體現為“一體兩館”、“三個展示主體”、“四個輔助功能”。即一個建築群體,掛設“鴻山遺址博物館”和“中國***無錫***吳文化博物館”,突出“鴻山遺址出土文物展示”、“丘承墩原址展示”、“吳越文化展示”三個主題,附設四個輔助區。博物館景區,除博物館之外,還配套有一些旅遊休閒的功能專案。為了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博物館將採用泥牆、坡頂、草面等簡樸造型,使博物館與環境融為一體。同時,為了突出遺址的平面形象,整個設計就像一把弓箭,用以象徵吳越爭霸歷史、吳地人文所具有的獨特力量和進取心。預計博物館主體建築已經完成,已正式向社會開放,無錫邀請了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崔愷先生等一批國內著名專家負責博物館的設計和文物展陳工作。

  鴻山遺址簡介

  鴻山遺址位於無錫市新區鴻山街道,是我國長江下游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類遺址,分佈範圍7.5平方公里。2003年-2005年,經過對其中7座墓葬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共出土珍貴文物2300餘件 。

  因鴻山遺址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先後入選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十一五”全國100項、“十二五”全國150項重點保護大遺址工程之一。2010年11月,鴻山遺址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自2008年以來,相繼完成鴻山遺址博物館、邱承墩本體保護展示、農業生態展示區、溼地生態展示區等文化、生態保護展示專案,成為蘇南乃至長三角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生態休閒度假區。鴻山遺址“統籌兼顧、科學共贏”的保護利用工作經驗,得到國家文物局肯定,被稱為大遺址保護“無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