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水的名勝古蹟介紹

  漣水縣是智慧之鄉,養育過陳登等古代文化名人,是教育名城。那麼漣水有哪些名勝古蹟呢,現在,隨小編來看看吧!

  :妙通塔和能仁寺

  能仁寺位於漣水縣城中山路西首,距淮安市-紀念館約30公里,南瀕碧波盪漾的古黃河,東依風光旖旎的漣漪湖,西臨通貫南北的寧連高速公路,昔日譽為“漣水八大景點”之一。能仁寺始稱“文殊院”,後改“承天寺”***又名“承天院”***,宋仁宗時易名為“能仁教寺”,簡稱“能仁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該寺始建於唐初,距今至少有1300多年曆史;寺內妙通塔,始建於公元1023年,至今已有980多年曆史。

  據清雍正本《安東縣誌》載:“妙通塔,在能仁寺內,宋仁宗敕建,臥佛藏舍利處......浮屠七級,皆磚石砌成,內中並無寸木支柱。頂上望黃河如線,間放光明,照耀數十里,遠近男婦皆見之,真法林之勝蹟也。”另據康熙本《安東縣誌》載:“能仁教寺,宋天聖元年敕建,舊名承天寺,即婁道者徵道之所。祥符間賜額能仁寺,塔曰妙通,藏道者舍利。”可見,漣水妙通塔和能仁寺與一般塔、寺不同:一是由皇帝御賜名字和匾額,二是寶塔建築結構工藝奇特。這些,都與宋時高僧婁道者的因緣經歷密切相關。

  :嵇安墓

  嵇安墓位於漣水縣南集鄉長浦村石碑莊前。建於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碑文共有1100多字,記載了嵇安家世及其功績。嵇安墓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嵇安墓位於漣水縣南集鄉長浦村石碑莊,東面靠近西官河堆。墓為西南東北走向,封土堆高出地面2~3米,碑露出地面1.2米。1968年封土堆被削平,碑被推倒,向南移動2.5米,因封上堅固未挖開。整個墓碑為座、碑兩大部分,座為贔屓,身長3.3米,寬1.55米,高0.95米,尾成圓錐體,長55釐米,直徑32釐米,爪長45釐米,直徑30釐米。整個贔屓皆為大青石雕刻而成。碑馱在贔屓的背上,高4.06,盅1.37米,厚0.30米。石碑系白礬石,上緣有二龍戲珠圖案,碑上刻有正楷小字碑文,碑和贔屓完整無損,唯有少數碑文字跡模糊不清。

  :漣水烈士陵園

  漣水烈士陵園主要是為紀念漣水保衛戰革命烈士而修建。1946年10月19日,-整編第74師向江蘇省漣水縣城進犯。華中野戰軍第6師、第10、11縱隊及地方武裝頑強抗擊。25日,-整編第28師第192旅從淮陰趕來增援。經過激戰,-軍被擊潰,退至淤黃河南岸。30日,新四軍發起反擊,至11月1日,殲滅第192旅大部和整編第74師一部。敵-退回淮陰、淮安。此次戰鬥歷時14天,殲-軍9000餘人。12月13日,-整編第74師又向漣水進攻。華中野戰軍第6師、第10縱隊第6旅及第7師第19旅等部奮戰13天,殲敵4000餘人,16日撤出漣水城。新四軍傷亡4000餘人,第10縱隊司令員謝祥軍在10月23日的戰鬥中犧牲。

  為了紀念為人民解放事業、為新中國誕生而英勇犧牲的烈士,於1956年建立烈士陵園,建造了這座巨集偉的“漣水保衛戰烈士紀念塔”。

  :月塔

  據《雍正安東縣誌》記載"法濟寺去治75裡","法濟塔在法濟寺山門外,塔有三:左藏佛牙,右藏佛骨,西南大者藏舍利。高七級,有門可登。萬曆三十四年重修。寺東有通濟橋,石刻’神智大師’四字。’’

  由此可見,古代漣東曾有一座規模巨集大的法濟寺,法濟塔即今月塔只是寺中三塔之一。塔平面八角形,當年可能七層,今殘存六層,通高24米。亦是一座樓閣式的塔。這座塔沒有基座,只有塔的簡單臺基。第一層塔身特別高,東西南北四面各開折角式門洞***圭形***’,塔身光平,無裝飾,至簷部做單抄斗拱,除轉角外,每面各出兩朵,這是宋塔上一般常見的。簷子很短,轉角用石條做角樑,由於塔簷破落亦無平座之餘意。第二層第三層塔身四面四個門窗洞口,其餘四面為花窗子,構造與第一層大致相仿。第四層為直櫺窗;第五層第六層已破壞。塔之內部為"壁內折上式"。這座塔,根據門窗洞口以及斗拱式樣做得非常標準來判斷,是一座宋代的塔。

  1982年3月25日,授予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授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漣水的必敗特產推薦:

  雞糕

  雞糕是漣水縣城傳統名菜,已有幾百年歷史。以雞胸脯肉為主料,配以鱖魚肉、鮮蝦仁、雞蛋清、山藥、豆粉、蔥薑汁、精鹽、味精等輔料,製作而成。其主要工序是先將雞胸脯肉與鱖魚肉放在清水中浸泡去血,撈起晾乾後斬成肉泥***越細膩越好***,然後放入輔料和水,用力攪拌到不動程度,按3釐米左右厚度均勻攤在蒸籠裡,上面塗上雞蛋黃,用小火蒸熟,即做成雞糕。雞糕可切塊收藏備用。食用時,將雞糕切成長方形薄片,開水下鍋,一滾即盛盤上桌。其色澤豔麗,粉嫩如酥,味道鮮美,故又有“酥雞”之稱。

  漣水蘿蔔乾

  漣水蘿蔔乾是著名的特產,在光緒元年刊本的《安東縣誌·物產》中就有記載。20世紀二三十年代,漣水蘿蔔乾就隨著漣水人的足跡漂洋過海到達美國、新加坡、香港、臺灣、澳門等地,享譽海內外。

  漣水捆蹄

  捆蹄,是漣水縣的特產,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清朝道光年問,這裡市場活躍,商家交往頻繁,高溝鎮薰燒師傅鄭雲福兄弟為了給客人多添一樣下酒菜,便精製了捆蹄。當時,鎮上只有四家能生產供應。捆蹄的主要成分,是肥豬蹄膀上瘦肉,配料講究,製作精細。從開始到結束,要經過10多道工序捆蹄成品,色澤醬紅,鮮嫩可口,鹹辣香甜,食時細嚼慢品,回味無窮。稱得上三餐美味,四時佳餚。

  漣水千張

  千張學名豆腐皮,又名“百葉”,其外觀白如玉、薄如紙、韌如布,其口味香如菇,是漣水的地方特產,其製作技藝悠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喜愛的豆製品類食品。漣水千張採用本地特有的黃豆磨成漿,上鍋煮沸,點上滷,用紗布壓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