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金華的名勝古蹟

  金華是一座人文薈萃,教育鼎盛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山川秀麗,環境優雅的旅遊勝地。今天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金華的一些名勝古蹟,歡迎大家閱讀!

  金華的名勝古蹟:江南第一家

  居住於此的鄭氏家族,以孝義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間始,歷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達三百六十餘年,鼎盛時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其孝義家風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八十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親賜“江南第一家”。

  鄭宅至今尚存有江南第一家鄭氏宗祠等一批重要文物群落,有遺址二十餘處,鄭氏家祠為當年族人同居的活動中心,始建於元初,佔地約六千六百平方米,結構巨集敞,風格古樸。令人驚奇的是祠內鳥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蠅無跡,夏日清涼無比。

  宗祠正廳高懸著許多歷代名人題匾和聯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前廳及拜廳天井內有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幹虯勁,上薄雲天。

  宗祠周邊又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東明書院、老佛社、建文井等古蹟,內容豐富,蔚成群觀。

  江南第一家景區還有不少風景名勝,蜿蜒曲折的白麟溪穿鎮而過,上有“十橋九閘”。玄麓山上有飲鶴川、蕊珠巖、飛雨洞等玄麓八景及元代摩崖石刻。

  金華的名勝古蹟:何氏宗祠

  宗祠又稱祖廟、家廟。武義縣郭洞何氏宗祠是該村眾多文物古蹟中最突出的明代古建築之一。建於明朝萬曆37年***1609年***。武義縣嘉慶縣誌記載,全縣有祠126座,其中建造年代確切並在明朝以前建造的祠堂共有10多座,這10多座祠堂中現在仍儲存比較完好的已經不多,郭洞何氏宗祠是較好的一座,頗具代表性,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何氏宗祠位於郭下村,佔地1060平方米,房屋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祠堂分為頭門、正廳和後廳三進。頭門***前廳***三大間東西廂房各兩間;正廳五大間及東西迴廊,廂房左右各三間;後廳五間與左右迴廊及東西廂房各三間。正廳前的天井中建有宇臺***俗稱戲臺***一座,戲臺正面寬5.8米,側面寬6.2米,面積36平方米。祠堂門廊大門邊一對直徑90釐米的抱鼓石***俗稱戶對***連同石雕底座共高1.76米。門口上方一塊白色匾額-"源泓派浩"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這是明朝崇禎癸未年***1643年***明朝世襲靖南王、浙江撫臺耿精忠題贈的。兩扇大門各繪彩色門神像,大門兩邊木刻對聯是:"入堂思起敬,繩武樂明倫。"門口上方牆上凸雕楷書"何氏宗祠"四個莊重大字。

  金華的名勝古蹟:太平天國侍王府

  太平天國侍王府,坐落在金華城東鼓樓裡酒坊巷52-3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61年,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攻佔金華後構建,是全國現存的太平天國建築中儲存最完整、規模最巨集大、壁畫等藝術品最多的一處。

  侍王李世賢,太平天國後期的重要將領,1861年攻克金華後,以金華為中心建立太平天國浙江根據地。侍王府為當年其在浙江的指揮中心。整個王府由宮殿、住宅、園林、後勤四部分組成,毗連寬廣的練兵場,總佔地面積達63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院。東院以大殿為主體。門前有太平天國遺留至今唯一的一座照壁。大殿系當年太平軍首領議事廳,所有牆壁、樑柱上均繪有各種壁畫和彩畫,十分壯麗巨集偉。

  金華的名勝古蹟:諸葛八卦村

  諸葛八卦村原來叫高隆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西部,是迄今發現的諸葛亮後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築格局按“八陣圖”樣式佈列,且儲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是國內僅有、舉世無雙的古文化村落。北緯29.5,東經119.2。

  諸葛八卦村一帶地形如鍋底,中間低平,四周漸高。四方來水,匯聚鍋底,形成一口池塘,這就是鍾池。鍾池是諸葛八卦村的核心所在,也是佈列“八陣圖”的基點。鍾池並不大,但這口水塘半邊有水,半邊為陸,形如九宮八卦圖中的太極,奇妙無比。以鍾池為中心,有八條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崗,其平面酷似八卦圖。小巷又派生出許許多多橫向環連的窄弄堂,弄堂之間千門萬戶,星羅棋佈著許多古老縱橫的民居。接近鍾池的小巷較為筆直,往外延伸時漸趨曲折,而許多小巷縱橫相連,似通非通,猶如迷宮一般。外人進入小巷,往往好進難出,甚至迷失方向。有意思的是,數百年來村中居住的諸葛亮後裔並沒有意識到小村佈局的奇妙之處,身在“八陣圖”,不知八卦形。直到從一本舊書中查到相關記載,這一奧祕才大白於天下。如今,只要登上鎮外的土崗向下俯視,仔細辨別,整個村落九宮八卦之形就會完整地展現在眼前,其佈局之奇妙獨特,令人讚歎不已。1993年,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著名古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實地考察諸葛鎮後說,中國傳統的村落和城郭佈局有依山傍水的不規則形和中軸對稱的方整形兩種,像諸葛鎮這種圍繞一箇中心呈放射狀的九宮八卦形佈局,在中國古建築史上尚屬孤例,其重大價值不言而喻。

  金華的名勝古蹟:義烏雙林寺

  雙林寺位於浙江省義烏市佛臺鎮羅漢堂,因經歷15個朝代,15個世紀,達摩勘基,梁武帝敕建,傳大士***520年***開創而聞名。更因有陳、隋兩代帝王大臣數百人為0檀越,文、煬二帝作書宣敕慰勞大士弟子惠則等,而使其聲名更震,昭彰寧宇。雙林寺歷史上規模之大、歷代帝王貴賜供養之盛,非一般寺院可與之比。在北宋時,猶餘僧舍1200楹,僧尼二百餘眾,染陳始創,盛況更隆,故史有“天下第三,江浙第一”和“浙東大剎”之稱。宋時又被列為“天下叢林五山十剎”之一。英宗治平三年,御賜“寶林禪寺”匾額,徽宗大觀二年賜田十頃。

  雙林寺屢劫屢興,香火不滅,在連續興盛數百年後,於徽宗宣和三年,方腦起義,寺遭丘燹,“不幸煨盡,一椽不存”。高宗紹興二年,傳姓後裔領銜,募緣重建,捐得金錢寺十餘萬,“以其年春經始,三年冬造成,其高八十尺,而廣倍其半,莊嚴妙好,迥出空際”。紹興四年,東陽賈刪定廷佑,為範洪鐘,建三藏殿,至元朝,由於元室諸帝崇尚-教,雙林寺日趨衰落,殿堂門廡諸屋子宇,次第傾毀,化為榛莽,僅存山門、藏殿、僧堂、大士殿而已。迄順商至正二年秋,雲龍禪師來雙林住持,以說法化緣為已任,積工鉅萬,前後七年,起廢為新,使雙林再度中興,到了明朝,先後興建,單在思宗一朝,就有四番,前後工計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