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子虜亂的歷史介紹

  編者按:對於丙子虜亂,其後一百多年後朝鮮人樸趾源的記載中,仍對當時明朝的態度心懷感激:“崇禎丙子清兵之來也,烈皇帝聞我東被兵,急命總兵陳洪範調各鎮舟師赴援。洪範奏官兵出海,而山東巡撫顏繼祖奏屬國失守,江華已破。帝以繼祖不能協圖匡救,下詔切責之。當是時,天子內不能救福,楚,襄,唐之急,而外切屬國之憂,其救焚拯溺之意,有加於骨肉之邦”。

  

  崔鳴吉***朝鮮語:최명길,1586年—1647年***,朝鮮王朝中期大臣、陽明學者。字子謙,號遲川、滄浪,本貫全州崔氏。歷仕朝鮮宣祖、光海君、仁祖三朝,官至領議政,屬於西人黨。因在仁祖反正中有功而獲得重用,封完城府院君。丙子胡亂時是主和派領袖,在他的建議下朝鮮仁祖出城投降清朝,因此也遭到了斥和派***義理派***的唾罵。後因私通明朝被清朝抓到盛京***今中國瀋陽***幽禁,3年後歸國。死後諡號“文忠”。

  李倧***1595 – 1649***,字和伯,號鬆窓,潛邸時所稱。在位:1623年-1649年。李氏朝鮮第十六代君主,廟號仁祖,諡號憲文烈武明肅純孝大王。

  丙子戰爭,又稱丙子胡亂,指的是1636年清朝皇帝清太宗率領十萬軍隊攻打朝鮮的事件。這是清政權***即之前的後金政權***第二次攻打朝鮮,因爆發於丙子年,故而得名。

  丙子虜亂是明末清初的時候,清軍為了攻打明朝解除後顧之憂而發兵朝鮮的一場戰爭。1636年12月2日,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親征朝鮮。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朝鮮京城下。

  而在此時的京畿之內“上下惶惶,罔知所為,都城士大夫,扶老攜幼,哭聲載路”。仁祖再次將王妃、王子和大臣妻子送往江華島避難,自己則率領文武百官退守南漢山城等待各路勤王軍的到來,同時派出崔鳴吉等人赴清營談判,拖延時間。朝鮮請和書中寫道“朝鮮國王謹上言於大清寬溫仁聖皇帝:小邦獲戾大國,自速兵禍,棲身孤城,危迫朝夕……如念蒙丁卯誓天之約,恤小邦生靈之命,容令小邦改圖自新,則小邦之洗心從事,自今始矣。必欲窮兵,小邦理窮勢極,以死自期而已”云云。

  皇太極見朝鮮君臣求和之切,毫無鬥志,乃對其迫降,下令清軍包圍南漢山城,伐木列柵,繞城駐守,山城內糧草斷絕,不得不殺馬充飢。各路勤王軍隊也被清軍擊敗,朝鮮君臣只有坐困孤城。仁祖曾經爬到南漢山城的南門,看到城下清軍黑壓壓一片,不禁長嘆。清軍在望月峰上升白旗書招降二字,又致書仁祖,令其出城投降。仁祖則復書“重圍未解,帝怒方盛”,所以不能出城請降,“古人有城上拜天子者,蓋以禮有不可廢,而兵威亦可怕也……”。見朝鮮方面還在糾纏於出城投降的細節,不耐煩的皇太極下令用火炮攻城,同時清軍又攻佔了江華島,俘虜王妃、王子、宗室76人,訊息傳來,見大勢已去,仁祖只好求和。1637年正月三十日,仁祖率領群臣出南漢山城,徒步前往漢江東岸的三田浦清營拜見皇太極,伏地請罪。皇太極降旨赦之。雙方築壇盟誓,朝鮮去除明朝的年號,繳納明朝所賜誥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定時貢獻,並送質子二人。此外,朝鮮朝廷中主戰最堅決的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人被清軍索要,在瀋陽就義,號稱“三學士”。此役為朝鮮歷史上著名的“丙子虜亂”。

  影響:

  具有高度發達的儒家文明、以“小中華”自居的朝鮮淪為落後的山林狩獵民族建立起來清朝的藩屬國,在當時的朝鮮是令君臣黎民都痛心疾首的事情,丙子虜亂對朝鮮社會、文化的衝擊非常大。國王和兩班的權威一落千丈。清朝的徵索也加重了朝鮮的負擔。經濟掠奪、政治欺壓、文化差異,使得終朝鮮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緒一直都是社會思潮的主流。[9]

  在華夷秩序的天道倫理之應然性中,“華夏”即意味著對高尚的文化與族群正義性,對中華的徹骨認同即是對文化與族群尊嚴的徹骨認同。因此,朝鮮也向來樂於自已“小中華”的美稱。“吾東方自箕子以來,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風,女有貞正之俗,史稱小中華”。“山川險隘,人民多貧。只以稍遵禮俗,自古中國亦許之小中華”。

  對於丙子虜亂,其後一百多年後朝鮮人樸趾源的記載中,仍對當時明朝的態度心懷感激:“崇禎丙子清兵之來也,烈皇帝聞我東被兵,急命總兵陳洪範調各鎮舟師赴援。洪範奏官兵出海,而山東巡撫顏繼祖奏屬國失守,江華已破。帝以繼祖不能協圖匡救,下詔切責之。當是時,天子內不能救福,楚,襄,唐之急,而外切屬國之憂,其救焚拯溺之意,有加於骨肉之邦”。

  清朝班師途中順勢攻陷皮島,拔除了明朝在遼東沿海的最後一顆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