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有什麼影響

  《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並參考各種雜史,“鳩聚遺逸,以廣異聞”,“除其冗長,捃其菁華”,體例完整,文字優美。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北史的影響,希望你喜歡。

  北史的社會影響

  把《南史》、《北史》作為一定意義上的“通史”來讀。

  在二十五史中,《史記》是完全意義上的通史,而《南史》是通宋、齊、樑、陳四個皇朝的歷史,《北史》是通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六個皇朝的歷史,它們分別把南朝和北朝***包括隋朝***看作一個大的歷史階段,故可視為一定意義上的通史。李延壽說,他撰《南史》、《北史》,是“以擬司馬遷《史記》”,當然不只是指採用紀傳體而言,也包含了“通”的思想和要求。正因為如此,唐代史學評論家劉知幾在講到《南史》、《北史》時,把它們都歸於“《史記》之流”。這說明前人就很重視《南史》、《北史》在“通”的方面的特點。

  把《南史》、《北史》作為一定意義上的通史來讀,一則有益於瞭解整個南朝和整個北朝歷史發展的脈絡,有助於我們從總體上去認識和思考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問題。再則,這也有益於我們瞭解作者分別把南北朝各朝歷史貫串一氣的歷史見解和撰述思想,並對前人批評它們“以家為限斷不以代為限斷”的論點有恰當的認識。應當說,在以某一個皇朝的興衰存亡為斷限而著史的歷史環境下,李延壽能夠以數代之史為一史,“斷代為仍行通法”,無疑是個創造。

  北史的作者介紹

  李延壽者,世居相州。貞觀中,累補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以脩撰勞,轉御史臺主簿,兼直國史。初,延壽父大師,多識前世舊事,常以宋、齊、樑、陳、齊、周、隋天下參隔,南方謂北為“索虜”,北方指南為“島夷”。其史於本國詳,佗國略,往往訾美失傳,思所以改正,擬春秋編年,刊究南北事,未成而歿。

  延壽既數與論撰,所見益廣,乃追終先志。本魏登國元年,盡隋義寧二年,作本紀十二、列傳八十八,謂之北史;本宋永初元年,盡陳禎明三年,作本紀十、列傳七十,謂之南史。凡八代,合二書百八十篇,上之。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時人見年少位下,不甚稱其書。遷符璽郎,兼脩國史,卒。***《新唐書》***

  受魏晉南北朝以降門閥制度影響,唐初仍存留一些崇尚門第習氣,李延壽也未能免俗,他在《北史·序傳》中津津樂道地講述先世事蹟,自稱帝顓頊高陽氏、周柱下史李耳為“李氏之先”。被尊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的李耳,在唐朝是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定三教順序為道、儒、佛,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宣佈李耳是他的祖宗。李延壽以李耳為祖,意在表明自己為聖賢之後,並且與當代皇帝同出一祖。在同一序傳中長篇累牘地列舉了歷代祖先的仕宦情況和功績,形同撰述家譜,表現出較強的門第觀念。他既迷戀於先祖的光榮,又流露出對現時自己名位較低的不滿。像那個時代的多數史家一樣,李延壽之所以走上治史道路,是與家學淵源分不開的。曾祖李曉,字仁略,“博涉經史,早有時譽”,“訓勖子弟,鹹以學行見稱”,很受當時人稱讚;祖父李超,字仲舉,“博涉經史,不守章句業”,頗有創新學術的氣概。

  特別給延壽重大影響的是他的父親李大師。李大師,字君威,“少有著述之志”,勤奮好學,知識廣博,善於作文,尤長史學,“備知前代故事,若指諸掌;商較當世人物,皆得其精”。大師一生經歷坎坷,他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升遷極慢。隋煬帝末年,政治腐敗,官吏貪汙成風,大師任信都***今河北冀縣***郡司戶書佐,“獨守清戒,無所營求”,生活很窘迫。郡丞鞠孝稜感佩地說:“後於歲寒,此言於公得之。”隋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竇建德據有河北,大師在建德軍中為尚書禮部侍郎。起義軍被唐兵鎮壓後,大師被流放到西會州。他在那裡鬱悶不樂,作《羇思賦》以寄懷。當時鎮守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的楊恭仁見到此賦,很讚賞大師的才學,於是把他召至府內,深相敬重。大師早有編著南北朝史的志向,此時正有閒暇時間,而且楊恭仁家中藏書豐富,可以盡情閱覽。於是大師在辛勤著史中度過了幾年時光。到了武德九年***626***,唐朝廷大赦天下,大師才得以回到京城長安。他的舊友房玄齡、封德彝已為朝中高官,勸他留京做官,他已無心仕進,便回河南家鄉繼續編寫南北朝史。不幸的是,兩年以後,他就病逝了,著述尚未完成。

  《北史·序傳》對李延壽先祖的記載:

  李氏之先,出自帝顓頊高陽氏。當唐堯之時,高陽氏有才子曰庭堅,為堯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歷夏、殷之季。其後理徵字德靈,為翼隷中吳伯,以直道不容,得罪於紂。其妻契和氏,攜子利貞逃隱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為李氏。周時,裔孫曰乾,娶於益壽氏女嬰敷。生子耳,字伯陽,為柱下史。子孫散居諸國,或在趙,或在秦。在魏者為段幹大夫,段幹木其後也。別孫悝,為魏文侯興富國之術焉。在趙者曰曇,以功封柏人,武安君牧其後也。在秦者名興族,為。生子伯祐,建功北狄,封南鄭公。伯祐生二子,平燕、內德。子信為秦將,虜燕太子丹。信孫元曠,仕漢為侍中。元曠弟仲翔,位太尉。仲翔討叛羌於素昌,一名狄道。仲翔臨陣殞命,葬狄道川,因家焉。史記李傳所云其先自槐裡徙居成紀,實始此也。仲翔曾孫廣,仕漢,歷文、景、武三帝,位前,立功沙漠。廣子當戶、椒、敢。當戶子陵,戰歿匈奴。椒。敢歷侍中、郎中令、關內侯。生子禹,位至侍中。並事具史、漢。禹生承公。承公生蜀郡太守先。先生長宗。長宗生博士況。況生孝廉本。本字上明,生巴郡太守次公。次公生臨淮太守軌。軌字逸文,生積弩隆。隆字業緒,生雍。雍字雋熙,仕魏,歷尚書郎、濟北、東筦二郡太守。雍生柔。柔字德遠,晉舉秀才,為相國從事中郎、北地太守......

  北史的基本介紹

  《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記述北朝從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齊***包括東魏***、周***包括西魏***、隋四個封建政權共二百三十三年的歷史。

  《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但也參考了當時所見各種雜史,增補了不少材料。

  總的來看,《北史》雖有內容偶呈蕪雜之弊,但畢竟體例完整、材料充實、文字簡練,在後代頗受重視,以致魏、齊、週三書唐以後皆殘缺不完,後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補足。作為研究北朝歷史的資料,《北史》與魏、齊、周、隋四書有互相補充的作用,不可偏廢。

  作者李延壽,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陽人,曾任史官,參與修撰隋書、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