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地理重點知識

  不管複習還是預習,抓住知識重點才是真正的學習。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1、自轉和公轉比較
  自轉 公轉
方向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為逆時針) 自西向東(逆時針)
旋轉中心 地軸 太陽
週期 一天(24小時) 一年(365天左右)
產生現象及原因 晝夜更替、時間差異
[不透明球體,只能照亮一半,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東邊比西邊時間早,更早看到太陽]
四季、五帶 [地球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且空間指向不變,因此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陽照射的情況不同,形成四季和五帶(緯度不同受熱不同)]
  2、二分二至日及四季
節氣(北半球) 太陽直射點位置 日期 北半球季節 北半球月份 南半球季節
春分 赤道 3.21 3、4、5
夏至 北迴歸線 6.22 6、7、8
秋分 赤道 9.23 9、10、11
冬至 南迴歸線 12.22 12、1、2
  3、五帶
名稱 分界線 有無太陽光的直射 有無極晝極夜 特點
熱帶 南、北迴歸線之間 終年炎熱
北溫帶 北迴歸線、北極圈之間 四季分明
南溫帶 南迴歸線、南極圈之間 四季分明
北寒帶 北極圈以內 終年寒冷
南寒帶 南極圈以內 終年寒冷
  4、地球上海陸變遷的原因:
  ***1***地殼的變動;***2***海平面的升降;***3***人類活動,其中1和2是主要原因,人類活動如填海造陸。
  5、大陸漂移學說是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6、板塊運動學說認為:全球大致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在不停的運動之中,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佈在板塊交界處。
  7、六大板塊是: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8、一天中不同時間氣溫值的平均數是日平均氣溫。氣溫的測量工具是溫度計,測量氣溫時,要把溫度計放在百葉箱裡,離地面高度1.5米。通常情況一天觀測四次,8時、14時、20時、2時。***活動p50***
  9、氣溫的變化:***1***日變化,以一天為週期的氣溫變化。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因此會有氣溫日較差;***2***年變化,以一年為週期的氣溫變化。北半球陸地最高氣溫是7月,最低氣溫是1月,海洋最高氣溫是8月,最低是2月。南半球與北半球剛好相反。因此會有氣溫年較差。
  10、氣溫的分佈:通常用等溫線圖來表示氣溫的水平分佈。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
  ***1***緯度分佈:從赤道***低緯***向兩極***高緯***逐漸降低。
  ***2***海陸分佈: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
  ***3***地形分佈:氣溫隨海拔升高逐漸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度。
  ***二***
  1、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P3中的圖1.2***
  ⑴形狀:球體。
  嚴格意義上說: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⑵大小: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⑶能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實: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衛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擋了照射的陽光。
  ⑷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西班牙→大西洋→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⑴含義: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縮小的模型。
  ⑵意義:可以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瞭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佈。
  3、緯線和經線
  ⑴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
  ⑵經線:連線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⑶地軸:假想的地球自轉軸。
  ⑷兩極:地軸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4、特殊的經、緯線
  ①特殊緯線
  赤道——是最長的緯線,既是緯度的起始點,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
  30°緯線——是低緯度與中緯度的分界線
  60°緯線是中低緯度與高緯度的分界線
  ②特殊經線
  0º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是經度的起始點,以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以西為西經用字母W表示,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的舊址。
  180°經線——大致與“國際日期變更線”一致
  20°W——以東是東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東是西半球,以西是東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赤道***0°緯線***;東西半球的分界線:20°W、160°E。
  5、地球的自轉
  ⑴含義: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
  ⑵方向:自西向東。
  ⑶週期:一天***約為24小時***。
  ⑷產生的現象:晝夜更替、地方時差
  6、地球的公轉
  ⑴含義:地球圍繞太陽不停地旋轉。
  ⑵方向:自西向東。
  ⑶週期:一年***約為365天***。
  ⑷特點: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的夾角是66.5°
  7、七大洲和四大洋
  ⑴關於海洋、陸地的基本概念:
  ⑵海陸分佈大勢:
  概念
大洲 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大陸 面積廣大的陸地
島嶼 面積較小的陸地
海洋的中心部分
是洋的一部分,位於大洋邊緣,面積較小,靠近大陸
海峽 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①六塊大陸: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南極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
  ②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③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④大洲分界線:
  亞、歐: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裡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
  亞、非: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北美: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亞、北美:白令海峽。
  ⑶亞洲是最大的洲;大洋洲是最小的洲;太平洋是最大的洋;北冰洋是最小的洋。南極洲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北冰洋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洋。
  9、滄海桑田
  ⑴現象:地球上的海洋和陸地是不斷變遷的
  ⑵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此外人類的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⑶舉例:今天的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過去曾經是海洋。
  10、海陸輪廓形成的兩大學說
學說名稱 學說內容 主要證據
大陸漂移學說 ①2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線的一塊大陸,周圍是一片汪洋。
②後來,大陸分裂並緩慢漂移分離,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佈狀況。
①大陸輪廓的吻合性
②拼合大陸幾種古地層的相似性
③拼合大陸幾種生物的相近性
板塊構造學說 ①由岩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
②各大板塊處在不斷的運動之中。
③板塊內部比較穩定,邊緣交界處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①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
②東非大裂谷,紅海的形成與變化。
③大西洋的擴張。
  ***三***
  1、天氣及其影響
  ⑴含義:是一個地方短時間裡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
  ⑵特點:短時間***時間***、相差大***空間***、變化大***變化***
  ⑶影響:天氣對交通、生活、農業生產、軍事等人類活動有著深刻的影響。
  2、明天的天氣怎麼樣?
  ⑴天氣預報:是氣象工作者通過對天氣資料的分析,釋出將要出現的天氣狀況。
  ⑵天氣預報的製作過程:
  世界各地獲取氣象資訊→衛星傳輸接收→對資訊加工處理→分析判斷得出結論→預報
  ⑶天氣預報的形式:電視、報紙、網際網路、廣播、手機簡訊、打電話
  ⑷天氣預報的內容:
  ①衛星雲圖: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雲區
  ②城市天氣預報:說明一日內陰晴、風、氣溫和降水等常規情況,另外還有沙塵暴、空氣質量、海浪、冰雹、大霧等特殊預報。
  ⑸常用的天氣符號***P46中的圖3.6***
  3、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
  評價空氣質量的方式: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汙染物的數量有關,用汙染指數來表示。汙染指數小,對人體健康有利;汙染指數大,對人體健康有害。
  4、在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18世紀以後,特別傷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2006年3月,世界人口已達65億。人口的增長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自然增長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歐洲。
  5、世界人口分佈不均勻,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疏密程度可以用人口密度來表示。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主要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北美洲的東部,這些地方都是位於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相反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如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溼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則是人口稀疏地區。
  6、人口數量過多和人口增長過快會對社會、經濟、環境產生影響,如交通阻塞、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飢餓貧困等,為了解決問題,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7、人口增長的同時,鄉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但城市人口的過度膨脹,會產生交通擁堵、環境汙染、住房困難等問題。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原因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等。
  8、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有些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和印度實行生育控制政策;有些發達國家,人口停止增長,甚至不斷減少,會帶來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等問題,如俄羅斯和日本,採取措施鼓勵生育。
  9、世界的三個主要人種是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歐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印度北部主要是白種人;亞洲和美洲黃種人較多;非洲中部、南部黑種人較多。
  10、世界主要的六種語言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使用範圍最廣的是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