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唐風有杕之杜的原文

  《有杕之杜》:《詩經·唐風》的一篇,為先秦時代晉地漢族民歌。全詩二章,每章六句,每章的開頭均為“興之比也”***何楷《詩經世本古義》***。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經唐風有杕之杜,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

  有杕之杜,① 生於道左。② 彼君子兮,噬肯適我?③ 中心好之,④ 曷飲食之?⑤

  有杕之杜,生於道周。⑥ 彼君子兮,噬肯來遊?⑦ 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詩經唐風有杕之杜的註釋及譯文

  【譯文】

  那棵杜梨真孤獨,長在路左偏僻處。那君子啊有風度,可願屈就來訪吾?愛賢盼友欲傾訴,何不請來喝一壺?

  那棵杜梨真孤獨,長在路右偏僻處。那君子啊有風度,可願屈就來看吾?愛賢盼友欲傾訴,何不請來喝一壺?

  【註釋】

  ①杕***dì 地***:樹木孤生獨特貌。杜:杜梨,又名棠梨。

  ②道左:道路左邊,古人以東為左。

  ③噬***shì 是***:發語詞。一說何,曷。適:到,往。

  ④中心:心中。

  ⑤曷:同"盍",何不。飲食***yìn sì 印四***:喝酒吃飯。一說滿足情愛之慾。

  ⑥周:右的假借。

  ⑦遊:來看。

  詩經唐風有杕之杜的賞析

  關於本篇詩旨,歷來有多種看法:一、刺晉武公說***《毛詩序》等***,二、好賢說!朱熹《詩集傳》、何楷《詩經世本古義》等***,三、迎賓短歌說***高亨《詩經今注》***,四、思念征夫說***藍菊蓀《詩經國風今譯》等***,五、流浪乞食說***陳子展《國風選譯》等***,六、情歌說***程俊英《詩經譯註》等***,七、孤獨盼友說***朱守亮《詩經評釋》等***。

  以上幾說,當以孤獨盼友說貼近詩旨。

  古往今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本詩就是描寫一個孤獨者切盼友人來訪,共飲談心,以解孤獨寂寞之苦。

  人類都有一種“共生慾望”,而這種“共生慾望”又是以人們的相互幫助、彼此交流為基礎的,一旦得不到滿足或有所缺憾時,就會產生孤獨感。當“共生慾望”得以滿足時,孤獨感也就隨之消除。看來,詩中的“我”,似乎已經意識到自己與外界隔了一堵“牆”,失去了和朋友的交往,深感孤獨。為了擺脫這種孤獨感,獲得精神上的慰藉或寄託,他力圖改變與世隔絕的處境,渴望有良友來訪,彼此建立友誼,交流感情。

  詩共兩章,各六句。每章的開頭均為“興之比也”***何楷《詩經世本古義》***。杜梨長於荒野偏僻處,果小而酸,向來被人冷落,顯得孤零零的。作者在此,借物起興,以物喻人,用觸物興嘆的手法引出下文,顯得順理成章。

  全詩以“我”的心理活動為主線,以期待的眼光,誠摯的態度,殷勤款待的方式,頻頻召喚“君子”來訪做客。“我”從自己強烈的尋友願望出發,步步設想雙方的心態和行為。“我”對“君子”“中心好之”,然而他“噬肯適我”、“噬肯來遊”嗎?只恐“求之不得”的心理活動躍然紙上。“肯’字落筆妙,心冀其來,然未敢期其中心肯之而必來也。”***朱守亮《詩經評釋》***從全詩看,“中心好之”是關鍵句子,不可輕易讀過。“我”對“君子”有好感,切盼與之交往,但用何種方法進行呢?思之再三,何不請“君子”來家做客,端上美酒佳餚,殷勤待之。藉此機會,一則表明自己好客的誠意,二則可以交流情感,加深友誼。或許這就是本詩兩章末句均用“曷飲食之”的用意所在。再細細玩味,“曷”字似有“畫外之音”——試探的心理;或如牛運震所說:“‘曷’字有欲言不盡之妙也。”***《詩志》***

  至於“我”的盼友願望是否實現?詩中沒有交代,這裡姑且不論。不過有一點則是可以肯定的,即原先“我”的孤獨感,通過詩歌已有所宣洩,得到一定緩解。

  讀完這首短詩,眼前呈現出一幅生動的畫面:荒野古道旁,立著一株孤零零的杜梨樹,盼友者站在那裡翹首苦盼“君子”來訪的神態,殷勤款待“君子”時的情景***此為“我”的想像***,歷歷在目。

  本詩章法結構帶有民歌反覆詠唱的特點。各章的句數、字數相同。要說有變化,僅在第二章的二、四句末換了三個字,即第一章的“左”改為“周”,“適我’’改為“來遊”。換字又與換韻有關,第一章的“左”與“我”隔句押韻,第二章的“周”與“遊”隔句押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