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據地建立人張秀山生平簡介

  張秀山,男,陝西省神木縣喬岔灘鄉桃柳溝村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西北紅軍、西北革命根據地和東北革命根據地建立人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張秀山生平簡介

  早年就讀於榆林中學,帶頭參加學生愛國運動,曾任佳縣同鄉會領導人。1929年春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秋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0年被中共陝北特委派到寧夏、甘肅從事兵運工作。1932年參與領導甘肅靖遠兵變,成立陝甘紅軍遊擊大隊,任大隊長。同年秋去上海,入黨中央訓練班受訓。隨後返回被派到紅二十六軍工作,先後任連長、政治指導員、團政治委員、中共第四十二師黨委書記等職。1933年10月擔任中共陝甘邊特委書記。參加建立鞏固發展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和擴大紅軍的艱苦鬥爭。1935年2月調任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政治委員,5月改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宣傳部部長,同年秋擔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供給部部長,參與領導發展擴大陝甘邊和陝北革命根據地和反“圍剿”鬥爭。因受“左”傾領導者錯誤處理,同劉志丹等被拘禁。10月中共中央與中央紅軍長征到陝北後獲釋,調任紅軍學校政治教員。1936年3月任中共神府特委組織部部長、紅軍神府獨立師政治委員。不久擔任中共神府特委書記兼神府軍分割槽司令員及政治委員,被選為中共陝甘寧邊區黨委委員,領導加強神府地區各項建設。

  抗日戰爭初期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兼第三期九隊隊長。結業後歷任中共神府特委書記兼神府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員,中共綏德特委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組織部副部長,中共中央黨校教務處主任等職。參加鞏固建設陝甘寧邊區抗日後方基地的組織工作。被選為中共七大代表出席了大會。抗日戰爭勝利後被派到東北,歷任東北支隊政治委員兼幹部團政治委員,中共松江省委書記兼松江軍區政治委員,中共遼寧省委書記兼遼寧軍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務委員兼組織部部長、祕書長,中央東北局第二副書記兼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等職。參與解放東北的組織領導工作和恢復發展東北地區的經濟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二書記兼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遼寧省盤山農場副場長,遼寧省農墾局副局長,瀋陽農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國家農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在中共第十二大、十三大上連續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張秀山的貢獻

  張秀山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的黨員,對於黨和國家有著非比常人的忠誠度,他的一切行為準則都是以不能夠危害國家利益為前提的。他的一生對於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具體有哪些貢獻了解的人並不多,現在就說一下張秀山的貢獻。

  對於張秀山來說,他的一生為人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在張秀山的貢獻之中,遼瀋戰役紀念館給現在的人們印象比較深刻。在一九八五年的四月份,中央以及國務院同意建造遼瀋戰役紀念館。次年,張秀山便作為建館管委會的副主任來到了錦州,直接參加紀念館的建設工作。

  張秀山參加完遼瀋戰役犧牲革命烈士的紀念活動之後,關於紀念館的建築設計方案等等方面召開了多次的會議。建館過程中出現了資金不夠的情況,也是張秀山幫忙解決的。可以這麼說,建館過程中只要一遇到問題,張秀山就會盡全力去解決,甚至親自到工地去觀察。所以才會說張秀山在遼瀋戰役紀念館的建設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當然,張秀山的貢獻並不止這一件,只是因為他在建館過程中確實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所以被人們一直記著,才會覺得張秀山的貢獻最主要的是這一件。其實,張秀山的貢獻主要是他對國家的忠誠度,無論是什麼職務,他都盡全力坐到最好,不允許自己有一絲一毫的鬆懈給國家帶來損失。

  張秀山軍銜

  張秀山是我國有名的愛國將領,對於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做出過很大的貢獻。與此同時,他還是一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的黨員,可以說,對於國家和黨有著絕對的衷心。他的一生做過很多的職位,但是瞭解張秀山先生軍銜的人卻是少之又少,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張秀山軍銜。

  張秀山是在一九三零年的時候參加革命的,一開始的時候都是那種小型的革命,不過在加入到中國共產黨之後,張秀山便和劉志丹兩人一起建立了在後來名聲大噪的西北紅軍,他帶領著西北紅軍多次征戰,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立下汗馬功勞,經歷過漫長的革命戰爭歲月之後。

  在建國之後,國家沒有忘記這位曾經為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任命張秀山為中共中央在東北地區東北局的第二書記,與此同時還身兼東北軍副政治委員的職位,可以說,張秀山軍銜在這個時候僅次於高崗,在東北地區真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尤其是在“高饒事件”發生以後,張秀山更是被定位於高崗手下的五員猛將之一,並且還是張秀山堪稱為“五虎將”之首。只不過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張秀山接著就被降職為遼寧省區域範圍內的盤山農場的副廠長。可以說,張秀山的軍銜是此起彼伏。除了以上軍銜之外,在建國初期的時候,張秀山還擔任過中共松江省的省委書記以及中共遼寧省的省委書記。

  從以上資訊之中,能夠了解到張秀山的軍銜就如同他的人生一樣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