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現存最大的兩棲動物

  中國大鯢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在兩棲動物中要數它體形最大,體重最重的可超百斤,外形有點類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壯扁平。心臟構造特殊,已經出現了一些爬行類的特徵,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中國大鯢

  中國大鯢***學名:Andrias davidianus***是大鯢屬的一種,俗名娃娃魚,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特產的一種珍貴野生動物,因其夜間的叫聲猶如嬰兒啼哭,所以俗稱為“娃娃魚”,但它卻並非魚類,而是體形最大的一種兩棲動物,體長一般為1米左右,最長的可達2米,體重為20-25千克,最大的達50千克。體色隨棲居環境色彩而有差異,背面呈棕色、紅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顏色較深的不規則斑點,腹面淺褐色或灰白色。

  生活環境較為獨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質清涼,水草茂盛,石縫和巖洞多的山間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時也在岸上樹根系間或倒伏的樹幹上活動,並選擇有迴流的灘口處的洞穴內棲息。食物包括魚、蛙、蟹、蛇、蝦、蚯蚓及水生昆蟲等。

  世上最早的化石出土於中國內蒙古,距今約1.65億年。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將之列為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中國的國寶之一。

  外形特徵

  中國大鯢是現存兩棲類當中,體型最大的一種,一般身長約60-70釐米,體重約5-6千克,最大可達1米以上,分為頭、軀幹、四肢及尾4部。頭大而扁平;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鈍圓;外鼻孔小,略呈橢圓形,近吻端;鼻間距大於吻長的1/2;眼小,背位,無眼瞼;眼間距較寬,約為眼與鼻孔間距離的1.5倍;口裂特大,偏腹位,上脣脣褶在口裂後部清晰,犁骨齒與上領細齒平行排列,齒列正中處微凹;舌大,扁圓形,前端連於口腔底部。 軀幹部扁平,脅胯間距約為全長的1/3;肋溝10-13;體兩側各有一條很寬很厚的皮褶。四肢短而粗扁,前肢4指,無爪;第四指外緣有寬厚的緣膜,指長順序為2、1、3、4。後肢5趾,趾長順序為3、4、2、5、1,第3趾最長,趾間微蹼。體表光滑溼潤,富有面板腺,受到刺激後能分泌乳白色粘液,頭部背腹面密佈成對的疣粒,眼眶周圍疣粒更為密集,排列較為整齊;頭頂中部,上下脣緣及咽喉中部光滑無疣;吻端及頭背之疣粒排列不甚規側,眼眶下方、口角後及頸側有成行疣粒,背腹面疣粒較大。

  體表面板較為光滑,散佈有小疣粒,受刺激時能分泌出似花椒味的白漿狀粘液。沿體側腋胯間有縱行面板褶。體色隨棲居環境色彩而有差異,背面呈棕色、紅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顏色較深的不規則斑點,腹面淺褐色或灰白色。它可以用肺呼吸,但由於肺的發育不完善,因而也象青蛙一樣,需要藉助溼潤的面板來進行氣體交換,作為輔助呼吸,所以必須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從生物進化的觀點來看,它是從水中生活的魚類向真正的陸棲動物演化的一個過渡型別。

  棲息環境

  中國大鯢活動在清澈、低溫的溪流或者天然溶洞中,棲息在泥中或者陰暗的岩石縫隙中。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質清涼,水草茂盛,石縫和巖洞多的山間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時也在岸上樹根系間或倒伏的樹幹上活動,並選擇有迴流的灘口處的洞穴內棲息,每個洞穴一般僅有一條。洞的深淺不一,洞口比其身體稍大,洞內寬敞,有容其迴旋的足夠空間,洞底較為平坦或有細沙。

  生活習性

  白天常藏匿於洞穴內,頭多向外,便於隨時行動,捕食和避敵,遇驚擾則迅速離洞向深水中游去。傍晚和夜間出來活動和捕食,游泳時四肢緊貼腹部,靠擺動尾部和軀體拍水前進。它在捕食的時候很凶猛,常守候在灘口亂石間,發現獵物經過時,突然張開大嘴囫圇吞下,再送到胃裡慢慢消化。

  成體的食量很大,食物包括魚、蛙、蟹、蛇、蝦、蚯蚓及水生昆蟲等,有時還吃小鳥和鼠類。有趣的是,它還善於“用計”捕捉一種隱藏在溪中石縫裡的石蟹,利用石蟹兩隻大螯鉗住東西便不輕易鬆開的特點,將自己帶有腥味分泌物的尾巴尖伸到石縫之中,誘使石蟹用螯來鉗。一旦發現石蟹“中計”,便立即將其順勢拉出。

  由於新陳代謝緩慢,食物缺少時其耐飢能力很強,有時甚至2-3年不進食都不會餓死。9-10月活動逐漸減少,冬季則深居於洞穴或深水中的大石塊下冬眠,一般長達6個月,直到翌年3月開始活動。不過它入眠不深,受驚時仍能爬動。

  分佈範圍

  中國大鯢野生數量極為稀少,主要在中國的長江、黃河及珠江流域海拔1500米以上支流被發現。大鯢的分佈很廣泛,黃河、長江及珠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中都有它的蹤跡,遍及北京懷柔、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和廣西等省、區。

  繁殖方式

  大鯢每年5-8月繁殖,它的雄性和雌性在外形上很難區分,只有在繁殖期通過洩殖孔的不同來辨認,雄性洩殖孔的內周有一圈突出的白色乳點,孔的周圍充血紅腫,桔瓣狀的肌肉隆起,雌性洩殖孔的肌肉則是鬆弛的。大鯢的繁殖以體內受精為主,雄性不會鳴叫,兩性也沒有“抱對”和交配行為發生,但雄性的求偶表現也很引人注目。雄性先是不斷圍繞著雌性遊動,時而前行,把尾巴向前彎曲並急速抖動;時而後遊,用吻端去觸控雌性的洩殖腔孔。雄性的這種求偶遊戲,竟長達數小時之久,雌性在雄性的刺激下,終於尾隨在雄性之後,緩緩遊動。雄性乘機排出乳白色的精包,徐徐沉落水底,雌性則以洩殖腔的邊脣扣住精包,隨之將精子吸入體內,儲於輸卵管中,等待著與卵子會合而受精,而精包的膠質包膜則被遺棄到體外。

  產卵前通常首先由雄性用頭、足和尾部把洞穴做的“產房”清掃乾淨後,雌性才住進去。產卵多在夜間進行,雌性一次可產卵400-1500枚,卵為乳黃色,直徑5-8毫米,並形成長達數米至數十米不等的念珠狀卵帶,飄浮在水中,有時也成塊貼上在石壁上。雄性隨即排精,在水中完成受精過程。雌性產完卵後即離開洞穴,卵靠自然溫度孵化。雄性則留在洞穴中負責監護,在卵周圍迴游和爬動,還常把身體彎曲成半圓形,將卵圍住,或把卵帶纏繞在身上,以防被水沖走和天敵的侵襲。孵化期為30-40天,最多也有長達80天的,隨水溫的不同而變化。

  孵出的幼體形狀似蝌蚪,體長為2.8-3釐米,體重0.28-0.3克,體表的背面為淺棕紅色,腹面為淺黃色,全身密佈黑色素細胞小點,頭稍向腹面低彎,頭前的上顎吻端有一對外鼻孔,頭前方背側有一對深黑色的小眼睛,靠近前肢前面的頸部左右兩邊各有三根樹枝狀的外鰓,為呼吸器官,每根鰓枝上長著似絨毛的桃紅色須狀物14-15束,外鰓要待肺形成後才逐漸消失。腹部由於卵黃囊較大,腹腔呈長橢圓形的袋狀,囊內積存的卵黃物質是其出生後的營養來源。作為運動器官的前後肢都尚未完整,所以在水中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不活動時就側臥在水底。但尾比較發達,可以依靠尾的擺動進行不規則的運動。幼體生長緩慢,2歲以內以植物為食。大鯢的壽命較長,可達50-60歲。

  種群現狀

  極危因素

  棲息地的破碎化和片斷化引起中國大鯢的地理分化和遺傳結構變異, 是導致該物種瀕臨極危的主要原因。大鯢棲息地的破壞和喪失非常明顯, 以致大鯢的分佈區急劇萎縮並形成了片斷化的格局, 呈現出大小不等的11 個分佈板塊。科學家大鯢樣品的湖南、陝西、河南採集地和Murphy et al ***2000*** 湖南、陝西、山西、河南與四川的樣品採集地都同屬於一個大分佈區,而廣西和安徽樣品採集地卻分別屬於兩個單獨的小區域。Barber ***1999*** 認為地理障礙在種系地理學結構的形成過程中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空間跨度上, 廣西種群離中心的大塊分佈區較近, 而安徽種群較遠, 但都存在地理隔離。

  設立保護區

  大鯢有21個保護區,其中有一定數量資源、有專門機構、有專管人員的尚存17個:

  湖南省張家界大鯢自然保護區***國家級,1995年建立***

  桑植縣大鯢自然保護區***縣級,1983年建立***

  湖北省竹溪縣萬江河大鯢自然保護區***省級,1986年建立***

  咸豐縣忠建河大鯢自然保護區***省級,1994年建立***

  廣東省河源桂山大鯢市級自然保護區***市級,2001年建立***

  四川省通江縣諾水河大鯢自然保護區***省級,1998年建立***

  大邑縣川溪河大鯢自然保護區***正申報縣級,2004年***

  重慶市酉陽縣大鯢自然保護區***縣級,***建立***

  江西省靖安縣潦河大鯢自然保護區***縣級,1976年建立***

  河南省盧氏縣大鯢自然保護區***市級,1983年建立***

  西峽縣大鯢自然保護區***省級,1982年建立***

  青要山大鯢自然保護區***省級,1987年建立***

  嵩縣大鯢自然保護區***省級,1998年建立***

  欒川縣大鯢自然保護區***省級,1996年建立***

  陝西省太白縣大鯢自然保護區***國家級,2001年建立***

  陝西省洛南靈口大鯢自然保護區***省級,1998.6建立***

  甘肅省文縣大鯢自然保護區***省級,2004.5建立***

  值得警醒的是:大鯢保護區的資源保有量急劇減少,在原有的14個保護區當中,湖南省永順縣兩岔大鯢自然保護區***縣級,1988年建立***、婁底市大乘山大鯢自然保護區***縣級,1987年建立***、辰溪縣龍門大鯢自然保護區***縣級,1983年建立***,貴州省黔西縣大鯢自然保護區***縣級,1984年建立***等4個大鯢自然保護區目前實際處於“三無”狀態。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

  列入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