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秦安名勝古蹟作文

  秦安縣屬隴中黃土高原西部樑峁溝壑區,山多川少,是甘肅省十八個乾旱縣之一。現在,隨小編來看看一些關於秦安名勝古蹟作文吧!

  秦安名勝古蹟作文篇【1】

  我的家鄉秦安縣有一處旅遊景點,名字叫泰山廟。它座落在縣城的東南面。每逢春天才向遊人開放。今年春天,我隨家人到那兒遊玩。

  整個泰山廟像梯田一樣一層一層地分佈在山坡上。走到泰山廟的山腳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泰山廟的山門。山門高約六米,寬約八米,上面鏤空雕刻了各種龍鳳花鳥圖案,富麗堂皇,很是壯觀。

  走過山門,延著崎嶇的石子鋪的路穿過一條石拱隧道,來到一個平臺,然後隨著彎彎曲曲的石階路走到第一層。周圍佈滿了許多槐樹和松樹,遠遠地聽見小鳥嘰嘰喳喳的說笑聲,就能聞見令人心曠神怡的槐花香。東面和南面分別修有兩座廟宇,正殿裡坐著玉皇大帝像,神情端莊,就想在思考問題的學者一動不動。側殿坐著女媧像,傳說她練石補天拯救了人類。

  從側面穿過石階路,來到第二層,最顯眼的是藥王洞,裡面坐著古代名醫華佗像,他手裡拿著百藥瓶,莊嚴而肅穆。廟宇的周圍也有許多槐花樹,上面的槐花星星點點的綴在樹上面,可愛極了。

  爬上山頂,中央有一座古建築,望月亭。每月十五的晚上,在這裡賞月,因為這是泰山廟的最高點,離月亮最近,好像一伸手就能觸控到月亮,所以叫望月亭。亭子下面有一個池塘,小魚在水裡,親吻著水草,歡快地游來游去,給水草講了許多好聽的故事。

  傍晚時分,該回家了,我看著水裡的魚自由快樂地遊著,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它們。

  回來的路上,我的耳邊彷彿還能聽見鳥兒的叫聲,魚兒在水草旁嬉戲聲……

  秦安名勝古蹟作文篇【2】

  鳳山為九龍山餘脈,也就是九龍山脈這條巨龍的龍頭所在。

  九龍山脈由大隴山盤魄而來,其支脈呈東西走向,東起隴城,西達縣城。明代中丞、邑人胡纘宗所著《秦安志》載:“廟山,其山自高峰趨赴縣東,悠然而集,翩翩若鳳焉。”又曰:“東四十里曰九龍山,其山九峰,踟躅如龍,東自隴,西自秦,磅礴百里,為縣之主山。峰巒瑰壘,望之昂然,有九龍湫、九龍廟。”

  九龍山為縣內名山,在今縣城之東的中山鄉境內,九座山峰,逶迤而集,或騰躍雄踞,或顧盼留戀,或引頸相望,與九龍廟所在的鳳凰山形成“九龍朝一鳳”的奇觀。九龍廟建於鳳凰山麓的“棲鳳台”上。據廟內遺存元代碑刻記載,其廟始建於元大德甲辰年。此年因地震於山腰腹地裂出泉水九眼,天旱不減,“黝碧清泓,深不可測”***孫海語***,時人以為靈異,於是於其側建廟祈雨。在明嘉靖之前,九龍山聖母廟與鳳山天齊廟同享官府祭祀之禮。“九龍湫窟”被胡纘宗列為秦安“八觀”之一,“九龍矗矗,九湫濊濊,其山稱靈焉,山非龍而云出焉;湫非龍而雨興焉,可以備旱矣”。自元至清末,歷代官員每逢天旱災禳之年,都要徒步***甚至赤腳***行走四十餘里,到九龍山取湫求雨***就是用一小口瓶,從九龍湫汲回一瓶水,帶回縣城***。當年那些打著赤腳,冒著炎炎赤日,懷著虔誠之心前往九龍山而去的祈雨隊伍成為這片十年九旱的土地上多麼悲愴的生存景觀!明志對九龍山脈情有獨鍾,其縣內景觀“八觀十二詠”中除“九龍湫窟”外,還有“九龍挺秀”、“高峰晚眺”之景觀,九龍山在萬山之中崛然秀出,蔚然而起,鍾靈毓秀,不與眾山同。“高峰”就是中山鄉之內的四顧山,在九龍山附近,海拔1984米,為縣東最高點。日落之前,登臨遠眺,山原曠野,溝壑樑峁,盡收眼底,霞光映壑,九峰簇聚,無限風光令人神思綿邈。

  九龍之首有鳳山,中有鳳凰山,尾有鳳尾村,鳳尾村與媧皇村相連,位於九龍山脈之下的隴城鎮,為女媧娘娘誕生之地,有建於漢代之前的女媧廟和許多史前遺蹟。九龍山脈,古蹟眾多,有秦始皇時始建的西番寺,西魏時的觀音院、雙塔山,傳說中九龍山三聖母得道成仙之地的脫骨寺等,著名的大地灣遺址也坐落在九龍山脈的山麓。九龍山脈承載了上下8000多年的厚重歷史,是一座文化山,神祕的山,她汲飲清水河,吐納南小河,氣脈綿長,充滿靈氣。正如元代碑文所贊:“層巒疊嶂,巨壑幽谷,啟肇原隴,草木貢四時之秀,煙霞共千里之奇,真仙靈之窟宅!”九曲隴水,悠然而來,在縣城接納西小河,南小河,在九龍之首完成了她較大支流的最後匯聚。

  鳳山之北有秦安“八觀”之一的“七星獻奇”景觀,明志曰:“其山七麓,突然縣之東北,如拱如負,若斗然”,七個山丘,象北斗七星佈於縣北。鳳山迤左,長山迤邐而來,如揖如讓;鳳山對面,夕山遙遙呼應,如迎如拱。秦安縣城“四山旋拱,二水環流”。而鳳山則佔盡風流,獨得佳境,為全縣諸山氣脈氣之所結,山川精氣之所聚,天地造化之所鍾。明代狀元、方誌家、學者康海稱讚:“山川清淑之氣,必欲鍾夫人,故聖賢君子之生,山川之名隨之為穹窿,秦居隴西萬山之中,而賢人君子,代不絕人,非其清淑之氣承運播靈,安能若此哉!”秦安自創始以來已為成紀地,從傳說中始創人類,煉石補天的女媧,初畫八卦、肇啟文明的伏羲始,歷代名人輩出,王侯將相,文才奇士,輝映史冊,關隴世家,威勢赫赫,人文的積澱莫不是得益於靈秀清淑的山川之氣?

  秦安名勝古蹟作文篇【3】

  泰山廟亦稱天齊廟,坐落在秦安縣城東的鳳山上,是天水地區唯一儲存完整的泰山廟古建築群。

  泰山廟的殿廈亭樓,按鳳山山脊的自然地形,錯落有致,分臺建造,間有縈繞勾欄,盤曲石徑相通連。明《秦安志》記載:“迤西為廟山,其山自高峰趨赴縣東,悠然而集,翩翩若鳳焉,有天齊廟,有天齊堡”。

  登山先經財神洞,洞門刻有“霞觀疊雪“四個大字。過洞,迎面有原湖北書協主席吳丈蜀題“羲裡媧鄉”之牌鑲嵌石牆中,頂上有財神廟。

  曲徑幽蹊,俯級而上,為第一臺階。前有山門,為牌坊形建築,上刻有“天齊廟”三個大字。主體建築是東嶽大殿,殿前建有抱廈,兩廂配以齋舍;廟院中部復建抱廈,並有過廳一座,直通東嶽大殿。廟院的東部建有福神廟。東嶽天齊廟,構建巨集偉,氣勢雄秀,居廟山建築群之冠。這組建築群的平面設計巧妙,建造工藝精湛美觀。

  東獄大殿後是一座高三層的重簷歇山頂樓閣式“蓬萊閣”,巍峨屹立於高大的方形臺基上,氣勢軒昂,直插雲天,牙簷高啄,映翠飛丹。據清《秦安縣誌》記載蓬萊閣是公元1749年秦安知縣蔣允君建立。

  閣後北部有“通天門”為上山之大道。拾階而上,可至第二臺。東邊建有洞賓殿,著名學者鄭逸梅題“洞賓殿”牌匾。西邊建有山神廟和魯班殿。殿前有報廈,殿內懸有紫竹林牌匾一面。

  第三臺山勢平緩,地面開闊,建築物最為密集,屬於“五臺觀”廟宇群,閣亭懸有原甘肅副書記王秉祥題寫“五臺觀”牌匾。現存廟宇有鐘樓、靈官廟、土地廟、無量殿、娘娘廟、藥王洞、華佗廟、倉頡祠、千眼千手佛洞、接引閣等。

  秦安名勝古蹟--泰山廟鐘樓上原來懸有一口大鐘,每逢廟會,鐘聲一響,聲播秦川,十里之外,人耳可聽。無量殿有胡纘宗題書“太玄之殿”牌匾,有甘肅省書協主席顧子惠題書“太玄之殿”牌匾。娘娘廟前原有一軒,其後壁開兩個玄窗,憑窗遠眺,可見環山遠景如畫,壁上題聯:“好山對面清如洗,遠樹當窗翠欲流”,可謂畫意幽懷,曲盡情致。藥王洞門刻有對聯:“方著千金功同化育,醫宗百聖道貫生成。”倉頡祠院,古柏參天,綠草如茵,祠前感懷,大有“倉頡造文,識人明體”之幽致。倉頡祠內附有唐代著名宰相,諡為“文公”的權德輿的塑像,寄託了家鄉人民對這位勤政愛民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的懷念之情。祠內上懸古文學家顧延龍題書的“權文公祠”牌匾。

  第四臺上有三法宮,現僅存一殿。

  第五臺為玉皇廟,上有玉皇殿,伏羲殿,高高居上,規模巨集偉,亦自優澹可人。上懸西泠印社副社長錢君題書“玉皇殿”和蘇適題“華夏祖蔭”牌匾。

  第六臺原建老君廟,今圮。

  再拾階而上,就是新建的邀月亭,臨頂可俯仰天地遠吞山光,平挹隴川,心胸幽敞。每至春旦,景色宜人,鳥語花香,固自引人入勝。清代邑人安維峻吟詩讚曰“洞天高處是,煙井望中多。”在這裡似有身臨其境之感。

  泰山廟古建築自建立以來,歷代都經過修繕和擴建,逐漸形成了泰山廟建築群。近年來,縣人民政府曾多次撥款維修,重修了登山石階通道及殿宇。2008年4月至11月底,對蓬萊閣進行了加固維修,工程總投資57萬元,按照國家關於《古建築維修規範》的要求和科學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及修舊如舊的維修原則進行維修。重點加固了蓬萊閣的臺基,採用直接更換法、填補法和區域性更換法修復了朽化的木構件,用花崗岩修復了臺基周圍的欄杆,在蓬萊閣北面修建了一用仿古青磚鋪設的臺階,恢復了蓬萊閣古樸、雄厚的歷史原貌,全面儲存、延續了蓬萊閣的真實歷史資訊和文物價值。

  泰山廟有許多精美的佛像和書畫作品,是廣大遊客觀光攬勝的好去處。每當春暖花開,人們登遊泰山廟,佇立山頂,俯瞰隴川地貌,山巒起伏,高樓林立,倍感心曠神怡,別有一番趣味。目前,正在建設中的省級鳳山森林公園,將使泰山廟建築群顯得更加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