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京劇手抄報內容

  中國的京劇文化十分悠久,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被稱為“東方歌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供大家閱讀和參考。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欣賞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1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2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3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4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5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1

  京劇的源頭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特別是十八世紀流行於中國南方的地方戲“徽班”。1790年,第一個徽班進入北京,參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隨後又有不少徽班陸續到北京演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過數十年的融匯,京劇才算形成,併成為中國最大戲曲劇種。京劇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廣泛,都居中國之首。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它集“唱、念、做、打、舞”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述故事,刻劃人物,使它特別惹人喜愛。

  京劇的角色很多,“生”分成老生、武生和小生。“老生”,顧名思義就是中老年男子角色,在劇中多扮演正直剛毅的人物形象,他們演出時要戴掛在耳朵上的假鬍鬚,在京劇的行話中叫“髯口”。鬍鬚的顏色表示了人物的年齡:三十歲,所戴鬍鬚為黑。六十歲,所戴鬍鬚為白。老生在劇中一般注重演唱和細膩表演,唱腔上也最為豐富。臺詞用京劇中的韻白來表現,演唱用真聲,風格剛勁、挺拔、質樸、醇厚,動作也以雍容、端方、莊重為基調。京劇中把女性統稱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齡、性格又可細分為許多行當,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正旦”,正旦在京劇中俗稱“青衣”,這就是因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長衫而得名。“醜”分“文丑”和“武丑”兩類。武丑扮演的經常是一些機警風趣、武藝高超的人物,像綠林好漢、俠盜小偷等等。“文丑”經常扮演花花公子、獄卒、酒保、更夫、老兵等。不管文丑或武丑,雖有文武善惡、身份高低之分,在劇中都是幽默、滑稽的喜劇人物,也並不都是反派。京劇的行當是經過長期的提煉和規範,突出人物的內在特徵,把人物的內在特徵加以外化而形成的,是京劇與其他戲劇形式不同的重要特徵。京劇的角色很多,特點也很多。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和崑曲曲牌。京劇形成於北京,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巨集美,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演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都是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念、做、打、舞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表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的思想感情。

  2006年5月20日,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京劇是我們的國粹,應該源遠流長。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我們熱愛京劇,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2

  祖國的傳統文化京劇

  京劇是祖國傳統文化之一。京劇,是流傳全國,影響最大的劇種,它以高超的表演藝術和擁有眾多名角,名劇目而成為中國戲曲傑出代表,飲譽世界。

  京劇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劇,通稱黃皮戲。清乾隆五十年起,相續進入北京演出,同時吸收了漢調,秦腔,崑曲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融化,演變成一種新的聲腔,更為悅耳動聽,稱為“京調”。現在我們稱為京劇。

  京劇的角色根據男女老少,俊醜正邪,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角色行當的表演各有不同的程式動作,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各有不同的特點,富有舞蹈性和高超的技巧。京劇的服飾有它獨立風格,色彩豔麗,描龍秀鳳,五顏六色,質量考究,在舞臺上大顯身手。

  京劇是以完整的故事情節,悅耳動聽的聲腔,色彩豔麗的服飾,更用高超的表演藝術吸引了古今中外廣大觀眾,讓人們享受到了中國戲曲的魅力,也使人們從故事情節中辨別真善美和假惡醜,勸人為善受到教育。

  京劇是中國戲曲的魂寶,祝願它繼續發揚光大,更好地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