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詩歌閱讀的步驟及修辭手法

  高考語文必考的型別題有詩歌,詩歌離我們比較遠,所以做題也有一定的困難。但掌握詩歌閱讀的步驟和熟悉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答題也不難。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提供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語文詩歌閱讀的閱讀的步驟

  1.注意詩歌的題目。詩歌的題目往往告訴我們詩歌的內容,如《望洞庭》說明詩的內容是洞庭湖,《題李凝幽居》說明詩的內容是描寫李凝的僻靜居處。確定了詩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

  2.關注詩後的小注。試卷上所給出的任何文字都是有用的,註釋的作用更不可小視。有的是解釋字詞的,有的是給你說明有關背景的。這些都是解題的鑰匙。

  3.注意詞語的隱含資訊。詩歌表達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個意思,而實際講的是另一個意思。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句,表面上是講雨後葉子茂盛了,花兒凋零了,實際上表達的是作者對春光的留念和惜別。

  4.注意詩歌語境的“冷”和“熱”。從詩歌描寫景物的景色“冷”“熱”中,體會詩歌獨特而深邃的意境。如《小重山》從“寒蛩”“松竹老”可見作者憂慮國事、內心苦悶的心情。《摸魚兒》“休去依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危欄”“斜陽”“煙柳”,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現實,寄託了作者對國事的無限憂思。而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則快船快意,使人神遠。彩雲輕舟,襯托了使人喜悅暢快的心情。

  5.調動庫存,展開聯想。在鑑賞詩詞時一定要把你腦海中儲存的有關詩詞的知識、作家的生平遭際、關於某個地域事件的文史知識等都調動出來,幫助你儘快地理解作品。

  語文詩歌閱讀的修辭手法

  在古代詩歌中,比喻、比擬、誇張等修辭方式我們都能夠辨識,但是一些不常用,或者說是古詩中特有的修辭方式就必須瞭解,比如互文:

  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就不可理解為月是秦朝的,關是漢朝的;

  《木蘭辭》中的“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也絕不是雌雄異樣,否則“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就無從說起;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主人下馬客在船”,如果理解為主人下了馬,客人上了船,就無法解釋“舉酒欲飲無管絃”和“江州司馬青衫溼”了。

  語文詩歌閱讀的意象寓意

  1.“起”定基調。“起”句為一詩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統帥全詩、奠定基調、渲染氣氛、鋪墊意境的作用。如:

  杜甫《登高》詩首聯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開篇便以急風、高天、長嘯的猿聲,清渚、白沙、盤旋的飛鳥這六個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繪出了一幅蕭瑟、肅殺的三峽秋景圖,奠定了全詩低沉的基調。

  2.“承”“起”而續。“承”句與“起”句語意接近,關聯極為密切。它不是對“起”句簡單的重複,而是“起”句的延續、深化,兩句之間的意思可互為佐證。在結構上,還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以杜甫《登高》為例: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落木”承首聯第一句的“風急天高”,為仰視所見;“長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視所得,無邊落木蕭蕭之聲與不盡長江滾滾之勢將秋意推向深廣,境界更為闊大、曠遠,從而使後面抒發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託。

  3.“轉”開生面。“轉”是指結構上的轉折,往往體現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轉換。前面鋪墊蓄勢已足,陡然一轉,別開生面,讓詩歌頓生波瀾。

  《登高》中“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由頷聯寫景轉而抒情,盡情抒發自己羈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臺的孤獨。

  關注“轉”句,能使我們儘快明瞭作者思路,它也是我們體察詩歌主旨的重要線索。“轉”,古人也稱為“跳轉”,就是要儘量使轉折之筆盪開,造就波瀾,給人“峰迴路轉”之感。這一“轉”避免了詩歌的平直,讓詩意一下子鮮活生動起來,同時也轉向了詩歌主旨的揭示,所以理解和鑑賞詩歌,抓住“轉”句是關鍵。

  4.妙“合”主旨。“合”是前三句詩意的最後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瞭,它是詩人思想感情抒發的凝結點,常常有點明題旨、收束全詩的作用。

  《登高》尾聯兩句“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更在前句基礎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鬱結於胸的不快,又似無可奈何沉重一嘆。一個艱難時世中老病孤愁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令人痛惜!全詩起於“悲”而終於“悲”,悲景著筆,悲情落句。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見的有兩種:第一種是直接點題,於篇末或抒發感情,或議論明理,或直接揭示主旨;第二種收束方式是暗中寄託,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現作者的感情、闡述的事理。最常見的是寄情於景,以景語作結。

  起承轉合四個部分之間,都有著密切的聯絡,而每一部分,又都關乎主旨,關乎作者的情感。掌握了這個規律,也就握住了一把開啟古詩鑑賞之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