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名人故事

   曹操

  字孟德,小名阿瞞, 三國時沛國譙***今亳州市***人。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少時機警,有權術,任俠放蕩。黃巾起義爆發後,曹操以騎都尉參與鎮壓,遷為濟南相。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都許縣***今河南許縣東***,被封為大將軍、武平侯。從此曹操大權在握,號令四方,滅呂布,破袁紹,徵烏桓,統一了中國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遂同孫、劉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建安二十一年進位魏王。其子曹丕稱帝,曹操被追尊為武帝。與其子曹丕、曹植皆為先秦文學之後又一個輝煌期——建安文學時期。曹操的遺著有《魏武帝集》。

   老子

  生卒年不詳。名耳,字伯陽,諡號聃。生活於春秋後期,楚國相縣曲仁里人***今渦陽人,是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史***為管理藏書的史官***。後辭官返里,修《道德經》,提出無為、公平、簡政、反戰的政治主張。由於他學識淵博,孔子曾向他問禮。後老子周遊至函谷關,關令尹喜留其著書,遂著《道德經》上下篇,其後不知所終。老子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莊子

  名周,字子休,世稱莊子,蒙城人。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根據老子“天道自然無為”的學說,主張“任天然,去人為”。其哲學思想對玄學、佛學、理學影響極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內容豐富,氣勢磅礴,筆鋒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唐玄宗賜號為“南華真人”。其著作《莊子》亦稱《南華真經》。莊子還是傑出的散文家,名著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

   周瑜

  字公瑾,三國時廬江舒縣***今舒城***人。東吳名將。出身士族。少年時與孫策結為至交,後歸孫策,為建威中郎將,人稱“周郎”。曾協助孫策在江東創立孫吳政權,屢建戰功,先後被授予中護軍、江夏太守等職。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助孫權,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軍南下,他和魯肅堅決主戰,並親率吳軍與劉備聯軍大破曹操於赤壁。孫權拜他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率軍屯據江陵,後病死。精音樂,當時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包拯

  字希仁,天聖進士,北宋廬州合肥人。歷任廣東端州知郡事,西北轉運使、江寧廬州知府,開封府尹,監察御史,大理寺評事,天章閣侍制,龍圖閣學士,大學士,樞密副使等職。死後諡為孝肅,人稱包公。他任開封府尹時,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不畏權貴,時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開一代清官之風範。遺著有《包孝肅奏議》10卷。事蹟長期流傳民間,多作為小說、戲劇題材。元雜劇有《陳州糶米》等劇目。今合肥有包公祠、包公墓園。

   朱元璋

  濠州鍾離***今鳳陽***人。明朝開國皇帝。又名興宗,字國瑞。死後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出身貧苦,少年時在皇覺寺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參加郭子興部紅巾軍,韓林兒稱帝時任左副元帥。至正十六年攻佔集慶***今南京***,自稱吳國公。後接受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壯大軍力。至正二十八年建都應天***今南京***,定國號為明。年號洪武。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統治,以後逐步統一全國。他普查戶口,丈量土地,均平賦役;興修水利,推行屯田,並減輕對工匠的奴役;抑制豪強貪吏,制訂《大明律》,廢中書省及左右丞相,加強皇權。

   李鴻章

  字少荃,合肥人。道光進士。咸豐八年入曾國藩幕,襄辦營務。咸豐十一年奉命編練淮軍,率淮軍赴上海,在英、美、法支援下鎮壓太平軍,升任江蘇巡撫。同治四年,署兩江總督,調集淮軍6萬人赴河南對捻軍作戰。同治九年,又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掌管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成為洋務派領袖。先後開辦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創立北洋水師學堂,建立北洋海軍,對引進西方科技,促進中國近代生產方式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先後代表清廷與外國侵略者簽訂了一些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卒諡文忠。有《李文忠公全集》。

   陳獨秀

  安慶人。早年留學日本,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安慶組織愛國會,次年在蕪湖創辦《安徽俗話報》。民國4年***1915***主編《新青年》雜誌,次年任北大教授。民國7年與李大釗創辦《每週評論》,倡導新文化,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民國9年在上海組織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併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民國10年7月在中共一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局書記,並連任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