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氏和伏羲的關係是什麼

  伏羲是傳說中先華夏文明的始祖,與燧人氏,女媧合為三皇,那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燧人氏和伏羲的關係,希望對你有幫助!

  燧人氏和伏羲的關係

  在遠古蠻荒時期,人們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用火。到了黑夜,四處一片漆黑,野獸的吼叫聲此起彼伏,人們蜷縮在一起,又冷又怕。由於沒有火,人們只能吃生的食物,經常生病,壽命也很短。

  天上有個大神叫伏羲,他看到人間生活得這樣艱難,心裡很難過,他想讓人們知道火的用處。於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場雷雨。隨著“咔”的一聲,雷電劈在樹木上,樹木燃燒起來,很快就變成了熊熊大火。人們被雷電和大火嚇著了,到處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臨,雨後的大地更加溼冷。逃散的人們又聚到了一起,他們驚恐地看著燃燒的樹木。這時候有個年輕人發現,原來經常在周圍出現的野獸的嚎叫聲沒有了,他想:“難道野獸怕這個發亮的東西嗎?”於是,他勇敢地走到火邊,他發現身上好暖和呀。他興奮地招呼大家:“快來呀,這火一點不可怕,它給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這時候,人們又發現不遠處燒死的野獸,發出了陣陣香味。人們聚到火邊,分吃燒過的野獸肉,覺得自己從沒有吃過這樣的美味。人們感到了火的可貴,他們揀來樹枝,點燃火,保留起來。每天都有人輪流守著火種,不讓它熄滅。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著了,火燃盡了樹枝,熄滅了。人們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極了。

  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這一切,他來到最先發現火的用處的那個年輕人的夢裡,告訴他:“在遙遠的西方有個遂明國,那裡有火種,你可以去那裡把火種取回來。”年輕人醒了,想起夢裡大神說的話,決心到遂明國***今河南商丘***去尋找火種。

  年輕人翻過高山,涉過大河,穿過森林,歷盡艱辛,終於來到了遂明國。可是這裡沒有陽光,不分晝夜,四處一片黑暗,根本沒有火。年輕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樹下休息。突然,年輕人眼前有亮光一閃,又一閃,把周圍照得很明亮。年輕人立刻站起來,四處尋找光源。這時候他發現就在遂木樹上,有幾隻大鳥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樹上的蟲子。只要它們一啄,樹上就閃出明亮的火花。年輕人看到這種情景,腦子裡靈光一閃。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樹枝,用小樹枝去鑽大樹枝,樹枝上果然閃出火光,可是卻著不起火來。年輕人不灰心,他找來各種樹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樹枝進行摩擦。終於,樹枝上冒煙了,然後出火了。年輕人高興地流下了眼淚。

  年輕人回到了家鄉,為人們帶來了永遠不會熄滅的火種--鑽木取火的辦法,從此人們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懼中了。人們被這個年輕人的勇氣和智慧折服,推舉他做首領,並稱他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燧人氏的資料

  燧人族群是新石器初期生活於河套附近的一個善於人工取火的母系族群,她們以狩獵為生,處於母系姓族時代***傳統稱母系氏族***。燧人氏是發明人工取火技術的人。“燧人氏”見於古代傳說,是“教民鑽木取火”。從文字分析,“燧”是指取火用的工具,現代一般指互相摩擦可以擊出火星的燧石;在先秦時代主要是指鑽燧取火。火在遠古先民中與吃、與住兩大生存需要密切相關,隨著火在人類生活中的不斷應用,僅靠從天然火中取得火種已經滿足不了人們對火的需求,人工取火就成為必然。但是,無論如何,人工取火,總得有第一個人發明人,這位點燃第一株人工火苗的人就被當時的人尊為“燧人氏”***“氏”是後人封的,遠古時代人們沒有名字,只有有特殊貢獻的人,才被人送以名號。名號後來演變成了氏號***,使用人工火的族群,就是燧人族群。

  作為人工取火技術的發明人——燧人,應該是男性,因為遠古人發明鑽木取火的技術,應該是一個艱苦的探索過程,是在數代人探索和經驗積的累基礎上發明出來,只有處於生產勞動第一線的人,才有可能學習到前人的經驗,並在實踐中發明出人工取火技術來,無論在猿人時期、無倫人時期,還是在姓族、氏族和後來的國家時期,男人一直是生產的主力軍。所以遠古時代的發明家,大都是男性。

  人工取火的應用,首先惠及的第一個群體,就是發明人工取火者“燧人氏”所在的族群,這個族群也因為人工取火的發明,迅速地改變了自己族群的生存狀態,成為當時最先進和最進步的族群,自然就成了周邊族群學習、仰慕和尊重的物件,人工取火技術也逐漸向外傳播,人工取火的第一族群,就逐漸演變成為人工取火族群中的領導核心力量。這些人工取火的族群,在那些還不知道人工取火的族群面前,就顯得十分優越和神祕,她們自稱“燧人”,外圈族群也十分崇敬地稱她們為“燧人”。

  燧人代表的時代,是人類使用人工火的時代。在人類還沒有認識“火”之前,生活於大山叢林中的遠古人群,是很難逃脫突然而至的山火的傷害的,所以,火是最有威力、對人類傷害最大的自然靈,在遠古人的心中,“火”是人們第一畏懼和崇拜的自然靈,是從原始人群就擁有的普遍的崇拜物件。人類認識火後,開始了利用、使用、控制自然火為人類服務的艱難歷程。

  在北京周口店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北京人使用火的證據。這些證據包括灰燼、炭塊和燒過的骨頭和石頭。由於有的灰燼成堆出現,說明北京人已經會管理控制火了。

  有了火的幫助,人類可以取食的東西變得更多,人類的食物來源被極大地在自然界中擴充套件,生存能力有了飛躍性進步。火的使用,滿足了人類照明和驅逐黑暗的心理需求。與追求光明相對應,由於遠古人類還不認識“黑夜”,對黑暗的來臨有著深深的恐怖。在發現火後,人類就開始利用天然火取得火種,以滿足追求光明和驅逐黑暗的心理需求。

  火的使用,滿足了人類取暖和驅逐野獸的生存需要。在甘肅大地灣遺址和陝西半坡遺址,每個半地穴式原始住房都有一個火塘,而且都當然地設在進門處,這一位置設定透露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資訊,火塘的設立,不僅僅是為了照明和取暖,因為單為了照明和取暖,火塘的位置就應該設立在房子的中間,設在進門處,說明火塘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防止野獸半夜偷襲。火塘就是最早的門。

  所以,火塘的原始位置說明,那時候的華夏先民已經認識到野獸有怕火的天性,可以用火來驅逐野獸。先民們就利用這一原理,或用火驅趕圍捕野獸,或者用火保衛自己,從而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成熟的用火技術是人們在地面建房定居的技術保障,有了成熟的用火和取火技術,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生存空間,因此,人類從深山叢林中走了出來。

  我相信,在人工取火技術發明之前,燧人族群還處於原始人群階段,由於人工火的使用,極大地促進了燧人族群的進化,燧人族群,成為華夏大地上最早結束人類無系生育時代、建立人倫理念的族群,也是最早從原始群***無系人群***進入到姓族時代***母系氏族***的族群。

  由於火勢很大的時候,火發出的聲音是“嘩嘩”,人們根據聲音把火命名為“華”,所以火的原始名稱是“華”,“火”的造字依據是象形,是後來的稱呼。

  可能從姓族時代開始,由燧人原始群分化出來的各姓族,如允姓、風姓、婼姓等,就擁有了一個統一的稱號或信仰—“華”,她們對外統稱“華”,在進入到氏族時代時,由燧人原始群分化出來的各姓族又分化出來多個氏族,如弇茲氏、婼氏、華氏、胥氏、華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澤氏、盤瓠氏等,也繼承了“華”的稱呼或信仰,形成了最早的“華” 系族群,即最早的華人族群。

  從傳說看:距今三萬年前,燧人氏首領與弇茲氏首領結合,建立互為婚姻的血緣聯盟。距今約二萬年時燧人氏創立“氏族圖騰徽銘制”,始立姓氏為風。可見,在距今三萬年前,燧人原始人群開始結束群內交配習慣,建立群外婚配製度,在距今兩萬年前,開始創立姓族制度,完全從無系人群時代進入到母系姓族時代,人們按照母系血緣為紐帶生活在一起。

  從考古看,距今1.8萬年的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技術,並按照血緣關係組織在一起過著集體生活,這個集體被稱作“氏族”***我稱作姓族***,當然,每個姓族都有自己的特有稱號,這就是所謂的“氏族圖騰徽銘制”。傳說和歷史是一致的。

  伏羲的資料

  伏羲。伏羲是傳說中先華夏文明的始祖,被尊為“三皇”之首。伏羲又被記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史記中稱伏犧。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7000年-6500年***公元前5000年-4500年***。

  伏羲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因為伏羲出生的時代,社會正處於姓族社會時期,那時還沒有國家出現,所以沒有所謂的“王”的稱號,但那時有氏號。伏羲是父系家庭的創始人,父系家庭在姓族社會中誕生,為父系氏族社會的確立奠定了基礎,所以伏羲作為氏族家庭的創始人,被後人加冕為“王”。因為在古人的理念中,氏號即王號,氏族就是最早的國家。

  傳說伏羲生於甘肅天水、長於河北新市***新樂***、歿於河南淮陽。《漢書》中說道:“成紀屬漢陽郡,漢陽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歷來被稱為“羲皇故里”。伏羲聰慧過人,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端,也結束了“結繩紀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標誌著中華文明的起始。

  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其妹女媧成婚,生兒育女,成為華夏族的始祖。他是古代華夏族群的傑出首領。由於伏羲是蛇身人首,故有“龍的傳人”之說。伏羲的時代,是動物靈崇拜的時代,也是人從畏懼動物到駕馭和馴服動物的時代。在人畏懼動物時,族群的族徽都是動物,人們認為自己是某一凶猛動物的後代,尊敬和崇拜此動物以求得此動物的庇護,所以伏羲“人首蛇身”,是明顯蛇崇拜的族群。在人不斷征服動物和馴化動物的過程中,以方位知識為基礎的“八卦文化”誕生了,華夏文化開始形成,在人們的理念中,動物開始變成人,所以在神話中,各種動物就紛紛以人的面目出現在人群中間,擾亂人間的生活。

  “伏”就是“人”和“犬”的關係組成的,而“羲”,實質是指動物,而不是像有些學者所認為的是感嘆詞,所以“伏羲”是人們根據伏羲在馴伏動物方面的貢獻所給予他的“氏號”。伏羲時代,人們以狩獵、採集和漁捕為生,主業是狩獵。隨著狩獵動物的增多,不少動物被圈養起來。我認為,被馴伏的動物,可能就是狗,被馴養的動物,可能主要是食草動物,因為在原始種植業還沒有產生時,人類的採集業不可能為圈養動物提供食物,而食草動物則是可能的,像豬牛羊馬等,有草料就可以了。圈養帶來的產業變化就是,畜牧業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所以在後伏羲時代,人群開始了兩種變化,一是人群向草原發展,形成了遊牧族群,畜牧業壯大成了放牧業;二是人群向河川平原地帶發展,形成了農耕族群,畜牧業演變成了農業的副業——家畜養殖業。無論是動物的放養還是家養,動物的原種來自伏羲時代對動物的圈養和馴化,而狗是各種族群最好的朋友和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