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樵山有關的歷史傳說

  西樵山是國家風景名勝區,也是國家森林公園。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陳白沙遊學西樵

  陳白沙名獻章,字公甫,號石齋,廣東新會白沙村人,世稱陳白沙。他是明代理學家,青年時期博覽群書,才學過人,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中舉人,到京師***北京***遊學,以詩名震動朝野,被推薦到翰林院任職。但是,他無意功名,更恥於官場的虛假,便辭官回到家鄉,專心研究理學。他的研究成果,豐富了明代著名的程朱理學,在中國古代哲學發展史上,成為了一位承先啟後的人物。新會距離西樵並不遠,陳白沙慕西樵山水之勝,常率領門徒們遊覽西樵勝景,著名門生有湛甘泉、張希載、鄧德昌、李子長、湯禹等,都是學有成就,且陸續成為各大書院的掌教。尤其是可以稱為首徒的湛甘泉先生,平生所到之處必建書院,以紀念自己的老師陳白沙,並在書院中設“白沙祠”祭祀先師。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設立的一種教育機構,有官辦的也有民辦的。官辦書院,聘請德高望重的老師來當掌教。民辦書院,則是不尚功名,或者辭官歸裡的名儒,招收生徒講學。書院突出的特點是重視封建道德教育,教學與研究緊密結合,重視讀書自學,強調論辨問難。明代,在陳白沙、湛甘泉等掌教的倡導下,書院教學的重要組織形式是“會講”,稱“講會”,允許不同學派各標其旨,各有主張,提倡對立觀點的爭鳴。有些書院的講會,通過自由辯論而發展成地區性學術團體。陳白沙、湛若水等人,幾乎都是通過組織生徒參加講會,主持講會等方式,帶出一班高足弟子的。書院講會,從開始時代統治者宣傳名教,訓官化民,逐漸演變為自由辯論,甚至抨擊朝政,終究為統治者所不容。明中業以後,於是也就出現了明萬曆年魏忠賢毀天下書院和禁止書院講學,書院逐漸走向衰落。陳白沙有三種絕學而聞名於世:一是詩名震京師,是著名的嶺南詩人;二是理學大家,因為致仕回鄉,居家白沙裡講學,世稱白沙先生;三是大書法家,他的絕活是用茅草捆紮成筆寫大字,寫起來龍飛鳳舞,世稱“茅龍筆”。 

  :湛若水與西樵山

  從紫姑井下來,地名青龍頭,有石似龍頭,口吐清泉。青龍頭上有湛甘泉墓,這是一座高約一米,寬半米,六角形的明代古墓。除了這座古墓以外,西樵山與湛甘泉有關的遺址,還有九龍巖側的湛子講學巖,可容數十人,為湛甘泉當年講學處。湛子洞,在九龍巖下,兩崖陡峙如門戶,洞裡有曲水流觴, 清泉緩瀉,涼風習習,花草繁茂,是湛甘泉當年以文會友的場所。西樵山上湛甘泉的題詠也不少,如《大科書院示學者》、《九曲溪》、《嘉靖丙午九日登大科》等,闡述了“心無一物,天理見前。何為天理?本體自然”的理學思想。湛甘泉在西樵山的摩崖石刻很多,如“雲門”,用茅龍筆作書;“廣朗洞天”等。對如此著名的歷史人物,當然不可不知。

  湛甘泉名若水,字元朗,原籍增城,讀書在新會,隨陳白沙先生遊學到西樵,深深熱愛西樵山水。明弘治十八年***1506***中進士,在北京任翰林院編修。不久,因為母親去世,明代制度,官吏遭逢父母喪事要報“丁憂”,湛甘泉於是辭官奉母歸葬。明代書院講學的風氣很盛,他就在西樵山上開設雲谷書院和大科書院講學,提倡“隨處體認天理”,於是理學之風吹遍西樵,慕名而來的學生很多。西樵成為廣東的理學名山,與陳白沙、湛甘泉等學者在山上執教和作育人才有著直接的關係。嘉靖年間,明世宗朱厚驄聞知湛甘泉的名氣,就召他回京,授予吏部尚書的高位,相當於今天的中央組織部長。在長達四十五年的嘉靖皇朝,湛甘泉一直受到朝廷的信任。管過禮部和兵部。究其一生,生活在明朝鼎盛時期,在中央六部中,歷任三個部的主官,在廣東籍人士中,都的確是鳳毛麟角的了。

  :屠應坤力保古火山

  屠應坤是浙江平湖人,明代嘉靖四年***1526***任廣東廣西巡按。巡按是皇帝指派到地方上考察,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欽差大臣。巡到廣東時,有一日來到西樵考察,覺得西樵山鍾靈毓秀,山水明麗,林木鬱蔥,巖泉飛瀑,加上人文薈萃,真是一派大好風光。正在興致勃勃,遊山玩水之時,耳畔又聞炮聲陣陣,大煞風景,屠御史就詢問陪同官員,據報是西樵石礦,開採無禁,加上豪民持利,常常禍及農田和山墳,地方受患不淺,因而常常引起械鬥等糾紛。所謂猛虎不及地頭蛇,官方也毫無辦法。屠應坤即傳令打道採石場,到達之後,只見煙塵迷漫,這處一坑,那處一坑,林木橫陳,慘不忍睹。屠御使是個懂地質的官員,察看山石,知道是古火山的熔岩,有地學價值,倘若無限制地採石,將會破壞地貌,而且山靠樹木,調節氣候,蓄養鳥獸,實在不適宜旦旦而伐之,以免破壞生態環境。於是,屠應坤將視察西樵的結果,寫成奏章,力陳利弊,具本請禁,沒多久,皇帝聖旨到,禁止在西樵開山採石,西樵人非常感激屠應坤,為他立了生祠紀念其功德。  屠應坤保護古火山遺址的舉措,不止在西樵。根據《南海縣誌》記載:張槎有王借崗,當年也是開採無禁止,也是屠應坤奏請皇帝制止在王借崗挖山取石。存留西樵山和王借崗這兩處距今2500萬年的火山遺址,對於後人研究珠江三角洲的地質構造、形成的歷史和古地理變遷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屠應坤這樣具有科學見解的官員,的確是值得後人敬仰和懷念的。

  :李子長隱居西樵 

  李子長名孔修,別號抱真子,子長是他的號。他是順德大良人,生於明正統初年***1436***,年青時隨新會陳白沙讀書,書史記載他初為童生時,赴省試,因為目睹考生遭受搜身的羞辱,嘆道:“此豈待士之道耶?”於是擲硯而去。李子長從此鄙視功名,不求做官,隱居西樵山中,20年不入城市,布衣蔬食,畢生以賣畫為業。說他滑稽曠達,也有一個故事,有一日途中遇雨,途人見他依然緩步徐行,不急不忙的樣子,便對他說:先生何不急趨?子長應道:前路豈無雨耶?行益從容。李子長書法極好,能詩善畫,山水、鳥獸、蟲魚、無不精妙。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他作畫栩栩如生的傳說,並越傳越神,常演變為故事。例如說他畫出的母雞會生蛋,畫韭菜會長葉,畫太陽會發熱等,說他尤其善於畫貓,毛骨如生,其貓眼夜光,鼠見驚走。可見他的畫深受群眾喜愛的程度。至今,廣州美術館還藏有他畫的一幅《騾背吟詩圖》。晚年,李子長深刻研究道家學說,活到90歲,經歷了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七個皇朝,於嘉靖五年***1526***在西樵山逝世,死後葬西樵上上雲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