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文化成語故事

  歷史學科蘊含著許多豐富的、生動的、有趣的素材,每一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有相關的、動人的歷史小故事,都能給人以啟迪。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樂極生悲

  戰國時期,齊威王不理朝政,經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諸侯趁機侵擾,國家處於危亡之際。大臣們誰也不敢規勸,只是乾著急。齊國有個叫淳于髡的人,他說話詼諧善辯,喜歡用隱語、微言諷諫威王的過失。

  有一次,楚國大規模發兵侵犯齊國,淳于髡***kūn***奉命請來了趙國的精兵來救援,楚軍當夜撤回。齊威王非常高興,設宴慶祝淳于髡請兵有功。宴飲中,齊威王問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說:“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

  齊威王覺得淳于髡的話很奇怪,就問他:“此話怎講?”

  淳于髡回答說:“像今天這樣,喝大王賞賜給的酒,旁有執行酒令的執法官,後有御史官,我一邊喝酒,心裡一邊在害怕,所以喝一斗就醉了。”

  齊威王頗感興趣地問:“那麼喝一石呢?”淳于髡回答說:“假如遇到久別的朋友,邊喝酒邊談笑,這樣可以喝八斗、一石了。所以說飲酒過分,就會昏亂失禮,行樂到極點就會轉化為悲哀,天下的事都是這樣。”

  齊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委婉規勸他,於是取消了通宵達旦暢飲的惡習。“樂極生悲”這一成語,形容快樂到極點轉而發生悲哀的事情。

  篇二:三人成虎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個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裡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了。

  後世人引申這故事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

  篇三:圍魏救趙

  戰國時期,魏惠王任命龐涓為大將,大舉進攻趙國,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成侯知道國力難以抵住魏軍,就把中山之地獻給了齊國,求齊國派兵解圍。齊王即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兵救趙。孫臏獻計說:“魏國攻打趙國,一定把精銳部隊統統派出去了,而國內只留下些老弱病殘。我們不妨揚言攻打大梁,魏軍聽聞後一定會撤下邯鄲外圍的兵力,回頭救大梁,我們在中途襲擊魏兵,定可大獲全勝。”田忌用了孫臏的計策。龐涓聽到齊國進攻大梁的訊息後,馬上撤下包圍邯鄲的兵去救大梁,誰知魏軍在桂陵遭到齊軍截擊,被殺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趙國之圍得解。

  成語“圍魏救趙”,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篇四:老馬識途

  戰國時期,齊桓公發兵攻打無終國。齊軍勝利返回時,因為不熟悉地形,走進了一個峽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謀的齊國軍師管仲對齊桓公說:“老馬識途,無終國的馬很多是從山戎弄來的,不如挑選幾匹無終國的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興許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齊桓公雖然將信將疑,但又沒有別的辦法,就同意試一試。於是管仲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大隊人馬跟在後頭。幾匹老馬不慌不忙地走著,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來的路上。大家死裡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謀。從此,“老馬識途”也成為一句廣為流傳的成語。比喻有經驗,能帶領新手工作。

  篇五:一鳴驚人

  戰國時期,齊威王繼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飲酒作樂,不理朝政。

  大臣淳***chún***於髡想了個激勵齊威王的辦法。他說:“大王,臣聽說齊國有一隻大鳥,三年來不飛也不叫……”他故意停頓一下,試探地問:“大王知道這是一隻什麼鳥?”齊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來。笑過一陣後,他才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從那以後,齊威王就到各地去視察。看到稱職的大夫,就給予獎勵;發現一個破壞生產的大夫,就扔進油鍋處死。接著,他又嚴格整頓軍隊,打敗了入侵的魏國軍隊。齊威王“一鳴驚人”,使各國君主都感到震驚。

  成語“一鳴驚人”比喻平時默默無聞,突然幹出一番驚人的事業來。